黃祺

2016年,王振義院士在瑞金醫院接待泌尿科專家、法國議員貝爾納·德勃雷(Bernard DEBRE)。
在建筑、藝術、文化領域,“法式”也許指的是一種風情;但在醫學領域,“法式”代表的是創新與開放交流。
觀察中法醫學交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可以說是最好的范本,中法之間醫療技術與醫學文化的相互碰撞,最終帶來了更多的實踐創新和有益嘗試。
瑞金醫院初創于1907年,她的前身廣慈醫院由法國教會創辦,醫院名字來源于“廣為慈善”之意。廣慈醫院建成之初由8名來自法國的修女負責管理,后來又有眾多法國醫生加入,他們與中國醫生一起服務患者,對經濟困難的病人給予免費、半費救治。
記者采訪瑞金醫院時已是深冬,瑞金醫院大草坪和環繞草坪的香樟樹,依然郁郁蔥蔥。這片位處上海市中心的靜謐花園,常有患者漫步休息,病患的“慢節奏”和樹下醫護人員匆匆走過的身影,組成了一道只有醫院里才會有的獨特風景。綠蔭的后面,是一幢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法式洋房,現為瑞金醫院院史館,歷史上則是廣慈醫院病房。
由于特殊的歷史淵源,瑞金醫院與法國醫學界長期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改革開放以后,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大醫學院)和瑞金醫院全面恢復了中法醫學教育交流和科研合作,中法合作成為瑞金醫院國際交流合作中重要的板塊和鮮明的特色。
中法醫學交流,是中法交往中延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領域之一。近些年,交大醫學院和瑞金醫院與法國醫學界開展了更多創新合作項目,在人才培養、臨床科研項目等工作中,誕生出斐然的成果。面向技術飛速更迭的時代,中法兩國醫學上的合作還將迎來更大的空間。
近幾年,瑞金醫院沈柏用教授團隊與法國科研工作者合作了多個科研項目,并已經取得令人振奮的成果。沈柏用教授介紹,如今中法臨床科研合作更像是“高手聯盟”——過去,中國與西方國家臨床科研合作大多是對方首先提出科研設想和研究結論,讓中國科研人員參與完成驗證。而瑞金醫院胰腺外科團隊的這次研究,則是由中國醫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科研發現,然后與法國科學家合作,在法國大巴黎地區進行驗證。類似的高水平中法臨床科研合作項目,在瑞金醫院還有不少。
隨著中國醫學臨床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臨床科研能力的進步,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日益增加,中國醫生的角色從“學生”轉變為“合作伙伴”。
對于這種轉變,瑞金醫院臨床醫學院醫學法語教研室主任劉志宏教授有著切身的體會。上世紀90年代劉志宏到法國進修,盡管他已經是上海交大醫學院法文班優等生,但法國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影響,他也是到了法國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初到法國劉志宏就發現,教科書里那么多以人名命名的醫學科學發現,名字背后原來都是法國人。
很多人在初中課本里就讀到過科學家巴斯德,他創立了巴斯德研究所,是狂犬病疫苗的發明者。但事實上巴斯德的創舉還有很多,“這位法國人可以說是免疫學的創始人。”劉志宏是骨科專家,骨科最經典的脊柱C-D手術方式,兩個英文字母分別來自一位法國醫生和一位法國工程師的名字。劉志宏教授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留法學習的經歷,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法國醫學專家嚴謹、規范的職業作風,后來也成為他的治學作風。
法國醫學科學家在西方現代醫學史上貢獻了大量的創新,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瑞金醫院通過幾十年向法國派出優秀人才進修學習,培養了大量后來成就卓著的醫學專家。
血液病學領域著名的“上海方案”,是在王振義院士血液病治療方案基礎上,由陳竺、陳賽娟兩位院士通過多年攻關得到的成果,而這兩位院士也是在法國進修學習,并在那里完成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
瑞金醫院外科專家鄭民華教授,是最早將腹腔鏡微創手術引入中國的醫生。1989年底,鄭民華作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大醫學院)6年制法文班的第一屆學生,遠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做住院醫生。這家醫院引進了一臺腹腔鏡手術器械,并決定在住院醫生中選擇一些人進行摸索,鄭民華入選成為世界上最早應用腹腔鏡手術器械的醫生之一。1993年,鄭民華率先開展國內第一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2004年,鄭民華又成功實施國內首例全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赴法國進修的瑞金醫院醫生,如今大多已經成為各自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將法國醫學中創新、精細、務實的特色融入到瑞金醫院文化的血脈當中,為瑞金醫院在醫療技術和醫院文化上的領先奠定了基礎。
交大醫學院、瑞金醫院與法方醫院互派人才培養的項目延續至今,規模不斷擴大。2000年至2023年底,有333名臨床醫學法語班學生被派往法國學習。而法國各醫院每年公派25至30名醫學生至瑞金醫院參與暑期短期培訓,并承認其實習效力等同于在法國國內。
“數十年的密切交流交往,從最初單純的派醫生到法國學習先進技術,到廣泛地互訪和互相學習,再到如今在高水平上開展科研合作,通過瑞金醫院這扇窗可以看到,中法醫學交流有著深厚的基礎,也寄托了幾代人的情感與期待。”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表示。

瑞金醫院將鄺安堃的故事搬上舞臺,這部舞臺劇的大多數演員是瑞金醫院的醫生。
2023年5月28日,“中法轉化醫學和精準診治國際論壇”在瑞金醫院舉行,會議上,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主席宣布,沈柏用教授當選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此前,瑞金醫院多名教授獲得各項法國學術界榮譽:王振義于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宏為、林言箴于1998年當選為法國外科學院外籍院士;陳竺于2005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賽娟于2011年當選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陳楠于2015年當選為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而2023年11月23日,瑞金醫院中法中心執行主任及老年醫學中心顧問、法國尼斯腫瘤與衰老研究所主任吉爾森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如果要追溯瑞金醫院醫生赴法留學的歷史,鄺安堃教授的故事不得不提。
1912年,法國教會開辦震旦大學,此后,廣慈醫院成為震旦大學醫科(醫學院)的教學基地。
1919年,正在震旦大學理學院讀二年級的鄺安堃,遇到了到震旦大學執教的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當時他已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位科學家在眾多學生中發現了鄺安堃的聰慧,推薦他去法國留學,鄺安堃次年自費赴法國里昂大學攻讀化學。2年后,鄺安堃改學醫學,考上了巴黎大學的醫學專業。鄺安堃僅用一年時間就考取了普通醫學生需要在四年級后才能考取的初級醫師資質,幾年后,他順利通過了嚴格的巴黎醫院住院醫師的資格考試,成為考上這一職稱的首個中國人。
鄺安堃在法國度過了14年時光,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水平最高的醫學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后,正值盛年的鄺安堃選擇回到祖國,將西方現代醫學理念和知識帶回上海,鄺安堃成為廣慈大內科奠基人。
2023年,瑞金醫院將鄺安堃的故事搬上舞臺,這部舞臺劇的大多數演員是瑞金醫院的醫生,“演員”們嫻熟的法語臺詞并非為了表演專門學習,而是瑞金醫院不少醫生的“基本功”。“一臺法語舞臺劇,既是對醫學前輩的追憶,也生動地體現出中法醫學交流的生生不息。”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觀看后感嘆。
沈柏用教授回顧說,改革開放后不久,中法醫學交流就迅速熱絡起來。
1980年4月初,首屆中法醫學日活動在北京和上海舉行,時任副總理鄧小平和法國巴爾總理為榮譽委員會主席,瑞金醫院鄺安堃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瑞金醫院10多名教授擔任委員。整個80年代,中法醫學日活動輪流在中國和法國舉行,為中國醫生打開了走出國門、學習最新醫學成果的大門。
當年,上海第二醫學院恢復了“醫學法語班”,第一期招收30名學生,鄺安堃、傅培彬、王振義等老一輩醫學家用法語授課,自編法語教材。有一個細節是,這些自編教材是用打字機打出來,法語字母上特有的注音符均是鋼筆添加上去的。1980年至1997年,共9屆醫學法語班培養了225名學生,所有學生均在瑞金醫院完成臨床實習,各學科由法語教師帶教。自1998年起,法語班每年招生。“至今,法語班仍是醫學院招生分數最高的專業。”
1999年起,法語班優秀的學生有機會以本碩連讀的方式,經法方考核后獲得赴法學習一年的資格,身份為法國外籍住院醫師(FFI)。2005年,瑞金臨床醫學院成立醫學法語教研室。
2018年,上海交大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在瑞金醫院宣告正式成立,在原有的偏向臨床型法文班教學基礎上,增加全新的科研型法文班學生培養工作,沈柏用擔任執行院長。沈柏用教授介紹,近幾年中法人才培養創新不斷,2021年,本碩連讀醫學檢驗技術法語班項目正式啟動,旨在培養一批醫學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擁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創新復合型檢驗醫學人才。據介紹,接下來中法聯合的護理學碩士培養項目也將啟動。

2023年,法語區國家超聲科醫生到訪瑞金醫院,上海交大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執行院長沈柏用迎接海外同行。

瑞金醫院院史館是百年前的廣慈7c23de5c5e46a41faeff69cdf40cfe5c醫院病房。
劉志宏教授自2011年起擔任瑞金醫院臨床醫學院醫學法語教研室主任,他的感受是,中法項目中培養的中國醫生在世界舞臺上與同行對話和合作時,表現得越來越自信和專業,令海外同行非常欣賞。
2021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學術會議都在線上舉行。劉志宏教授記得有一次線上會議,瑞金醫院派出到法國一家醫院擔任外籍住院醫師的年輕人,剛剛忙好病房的工作立即加入會議,他們自如地用法語與海外專家交流實踐中的心得體會,表現出的專業素養和溝通能力,讓法方專家以為他們是已經在法國生活多年的“老法師”。
經過改革開放后40年的不斷努力,中國醫療技術水平與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差距越來越小,某些領域甚至超過國際同行。在瑞金醫院的中法合作中,一開始單向地學習法國,逐步轉變為合作共享,瑞金醫院不僅向法國送出醫學生去培養,也提供機會讓法國醫學生到上海來學習。
除了醫學生的互換,法國住院醫生也出現在瑞金醫院的病房中。2015年10月20日,瑞金醫院與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將選派部分住院醫生到瑞金醫院規范化培訓基地接受培訓,瑞金醫院成為法國巴黎公立醫院集團在中國的首個海外培訓基地。
由于瑞金醫院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吸引了很多法國學者到上海任教,承擔法語班醫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劉志宏介紹,法語班醫學生在瑞金醫院臨床實習期間,由法國教師講授專業課,這樣的做法在國內教學醫院中并不多見。
2011年,瑞金醫院擔當起“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立項圖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漢法醫學大辭典》的修訂編纂工作,由鄭民華教授擔任主編,王振義先生擔任名譽主編,全院100多名醫生參與。詞典編纂工作歷時5年,于2015年11月出版發行。
知識不斷更新,技術持續迭代,但中法交流的傳統在瑞金醫院被保留下來,并開拓出更加廣泛的天地,培養了更多有志于將中國醫學帶向更高水平的醫學和科學工作者,開出中法醫學交流的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