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東 王剛 禹雪
【內容提要】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提高,是我國國際傳播效能全面提升的關鍵環節,對于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具有重要意義。鑒于首發新聞的首因效應增強引領力、技術加持的新聞首發賦能傳播力、新聞首發的生產機制塑造影響力,本文結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的媒體實踐探索,從首發范圍和首發內容兩個視角出發,建構了以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為切入點的國際傳播效能評價指標體系,以精準度量我國媒體在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上的成長趨勢,為找準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突破口提供了評估依據。在這一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文圍繞信源、技術、制度、管理等四個影響首發率的重要因素,進一步探討了有效提高我國媒體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重大國際新聞 首發率 即時性 國際傳播效能
國際輿論場中,媒體搶占首發是搶奪國際話語權和重大新聞事件第一定義權的關鍵。實現首發,能夠做到權威發聲、及時回應、澄清謬誤,牢牢掌握國際輿論的主導權;失去首發,則可能導致權威失語、眾聲喧嘩、謠言四起,話語主動權也將大大削弱。以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為切入點,增強我國媒體的國際輿論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對于推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際傳播實踐中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重要意義
(一)首發新聞的首因效應增強引領力
首發新聞的重要作用與傳播心理學中的首因效應有關。首因效應表明,信息接收者更容易接受最先傳達到的信息,用其進行自我建構,并在潛意識中用其對后續信息進行解釋與加工。其結果是首發信息比后續信息對受眾認同產生的作用更強、持續時間更長。當首因效應作用于議程設置,其效果將最大化。研究發現,媒體議題與公眾議題顯著相關,媒體可以影響受眾關注哪些議題以及談論議題的先后順序。①因此,國際傳播中的率先發聲者往往更容易搶占國際輿論制高點,吸引受眾關注并創設第一印象,迅速形成集群效應。受沉默的螺旋機制影響,首發新聞及其潛在觀念將形成強有力的擴散,使得后續報道的媒體處于被動地位,受到首發新聞觀點的牽制和引導。這也意味著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有利于增強我國媒體的國際輿論引領力。
(二)技術加持的新聞首發賦能傳播力
李普曼認為,由于實際活動的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人們無法對與之有關的整體外部環境保持經驗性接觸,所以對其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他們大多在新聞媒體建構的擬態環境中了解認知,并將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來看待和作出反應。在被建構的擬態環境中,媒體帶有特定價值導向的新聞報道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對于現實生活中某一國家或某一事件的印象與態度。②當前,隨著新型融媒技術的迭代升級,媒體平臺跨國、跨區域、跨語種的全球落地已經逐漸成為現實。在這種技術條件下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有助于在國際輿論場中率先構建起符合我國主流價值觀的擬態環境,從而廣泛影響全球受眾的認知、觀念和行為。
(三)新聞首發的生產機制塑造影響力
長期以來,歐美媒體通過掌握意識形態的文化領導權、媒介資源的集中壟斷權和傳播網絡的縱向控制權,主導著國際傳播的霸權秩序,③新聞首發所代表的即時性(immediacy)正是其構建記者專業身份、建立與受眾信任關系、將自身權威角色合法化的重要因素。④然而,其充滿偏見的媒體框架嚴重影響甚至誤導了國際受眾對于諸多新聞事件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需要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實踐中高度重視新聞首發,逐步建立起提升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生產機制。這不僅有益于在激烈博弈的國際媒體競爭中塑造我國媒體的專業性和影響力,也是在碎片化、流量化和算法化的信息社會趨勢下重構世界主流話語體系的必要舉措。

二、以重大國際新聞首發助力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指標體系建構
為了精準度量我國媒體在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上的成長趨勢,找準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突破口,本文結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的媒體實踐探索,建構了以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為切入點的國際傳播效能指標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從首發范圍和首發內容兩個具體視角出發,綜合國際輿論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國際傳播效能評估中的映射維度,進行了各項指標的權重賦值。
著眼于首發范圍和首發內容,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重大國際新聞首發實踐中提煉出的寶貴經驗。具體來看,首發范圍包括全球首發和國內首發:全球首發指重大國際新聞在全球范圍內的首次發布,考驗媒體是否具有對全球新聞事件的敏銳嗅覺和高效優質的采集處理能力;國內首發指重大國際新聞在國內范圍內的首次發布,與全球首發相比,其更加關注國際新聞的本土化解讀。首發內容包括消息首發和觀點首發:消息首發指媒體首次發布一個重大國際新事件的消息,對于引起其他媒體的跟進報道和公眾輿論的反應發酵具有促進作用;觀點首發指媒體對重大國際新聞事件首次公開表達特定態度或觀點,側重以站位的高度和解讀的深度來影響國際社會的輿論風向。
具體而言,首發范圍視角下的原創首發引領力由全球/國內首發率來評估,首發內容視角下的原創首發引領力由消息首發率/觀點首發率來評估;覆蓋、技術傳播力由跨國覆蓋率、跨區域覆蓋率、跨語種覆蓋率、傳媒技術迭代升級來評估;用戶反饋影響力由用戶互動總量、用戶好感評價來評估。評價體系中的各個權重代表了不同指標對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貢獻程度。例如,原創首發引領力、覆蓋與技術傳播力、用戶反饋影響力的貢獻程度依次遞減;原創首發引領力中,全球首發率、消息首發率、觀點首發率、國內首發率的貢獻程度依次遞減;覆蓋、技術傳播力中,跨國覆蓋率和跨區域覆蓋率、跨語種覆蓋率和傳媒技術迭代升級的貢獻程度依次遞減;用戶反饋影響力中,用戶互動總量、用戶好感評價的貢獻程度依次遞減。
三、提升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有效途徑
在上述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文圍繞信源、技術、制度、管理等四個影響首發率的重要因素,進一步探討有效提高我國媒體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途徑。
(一)擴充信源渠道
霍夫蘭等提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信源的可信度會成為影響個人態度轉變的重要誘因。信源的可信性和專業性越高,接受者的態度越有可能轉變。⑤廣泛的信源依賴于遍布全球的立體化全方位傳播網絡,包括四通八達的新聞信息采集和銷售網絡、形式多樣的媒體終端和業務產品、數量眾多的受眾群體等。我國媒體平臺需繼續努力擴大全球采集網絡的覆蓋面,主要包括增加新聞站點、促進與當地新聞媒體的合作、擴大國際新聞人才儲備和外派力量、強化新聞節目落地等,推動新聞信源的逐步擴大。在具體業務層面,媒體平臺工作者應加強并拓展新聞信源采集的渠道,包括新聞采訪、專家采訪、新聞發布會、政府官方公告通知、政府會議、領導人行程計劃安排等。記者應勤于到采訪對象處采集觀點,在會場、政府機構、企業團體和社會組織采集新聞,在突發事件現場或熱點地區現場目擊記錄、親身體驗,在事件發生一線調查研究,提高新聞采集的專業能力和原創能力。
(二)注重技術賦能
國際新聞的首發報道獲得傳播效果的手段不僅在于及時生產和采集全球新聞信息,還在于媒體的信息聚合、加工和分發能力。通過算法提升精準推送能力以及平臺渠道占有能力與拓展能力,有助于媒體提升輿論引領力。因此,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技術手段,應重視強化應用新型融媒體的傳播技術,加快運用信息科技革命成果,如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等,破除傳統體制,實現媒體深度融合,促使新聞首發報道快速獲得傳播效果,推動對外傳播事業高質量發展。媒體平臺可以利用新興技術實現智能推薦,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和沉浸化需求。同時,媒體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掌握用戶個性特征和心理期望,了解受眾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用戶體驗,進而運用大數據和智能推薦技術,深化對不同產品的專業化和垂直化推薦路徑。
(三)深化融合發展
我國媒體在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同時,還應當在首發新聞中進一步提高新聞原創率,即在國際新聞生產中有機融入獨家報道的特質,注重以帶有中國視角和中國價值的原創內容觸達國際受眾,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工作實踐中取得先發優勢。影響原創率提升的因素不僅在于采編人員業務素質的不斷提高,還在于科學合理國際新聞融合生產與分發機制的構建完善。具體而言,我國媒體需要建立一體協同聯動的國際新聞融合生產機制,再造新聞采編流程,推動跨媒介、跨語種、跨類別的“三跨”資源整合、信息聚合和媒體融合,達到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的效率化、覆蓋化、精準化、原創化。同時,構建“新聞+政務+服務”的內容與產品服務體系,以便捷、友好、交互、智能的移動媒體終端吸引更多國際受眾成為我國媒體的訂閱用戶,使得我國媒體的重大國際新聞首發能夠得到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接受和高度認可。
(四)創新運營方式
媒體組織要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還需建立創新的運營管理體系。媒體平臺要加強對國際新聞報道的規劃、統籌和監控,建立高效的國際新聞采編、制作、推廣、營銷等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報道質量,進一步提高國際新聞首發率。此外,媒體平臺還應充分發揮媒體聯合的優勢,加強與相關機構和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提高國際新聞采集、加工、分發的整體效率和水平,從而為新聞首發提供更多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綜上,鑒于國際傳播實踐中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的重要意義,依托以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為切入點的國際傳播效能評價指標體系,我國媒體需要從信源、技術、制度、管理等四個方面展開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工作:第一,積極拓展信源網絡,加強國際新聞采集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創新應用新型融媒體技術,提升新聞傳播的效率和質量;第三,優化制度環境,建立有利于國際新聞首發的機制;第四,創新構建運營管理體系,提高工作效率和報道質量。這將提高重大國際新聞首發率,將有助于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切實提升我國媒體的國際輿論引領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任曉東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評估考核部副主任;王剛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禹雪系中視前衛媒體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注釋」
①郭鎮之:《關于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3期,第19-20頁。
②[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第23-24頁。
③虞鑫、王剛:《多種聲音,共同世界:“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傳播秩序重構》,《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第71-78頁。
④Usher, Nikki. Breaking news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US metropolitan newspapers: Immediacy and journalistic authority. Journalism, vol. 19, no.1, 2018, pp. 21-36.
⑤[美]霍夫蘭、賈尼斯、凱利:《傳播與勸服:關于態度轉變的心理學研究》(張建中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2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