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風


撤區復鎮,打響第一槍。
日前,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撤銷非建制區設置,恢復楓溪鎮建制,回歸潮安區管轄。
未來,潮安區將以楓溪鎮為縣域副中心,聯動周邊陶瓷產業重鎮,打造重要增長極。
從鄉鎮升格為縣市區的并不少見,但從縣級區變成鎮的,近年來還是頭一遭。
撤區復鎮,是行政降級,還是“逆城市化”,抑或存在別的因素?
01
事實上,楓溪區,雖然名為“區”,且—直行使縣級區的職能,但并非正式的建制區,而是當地自行設立的“準行政區”,未能獲得民政部門批準。
早在2019年,面對網友咨詢,廣東省民政廳就曾明確回復,“潮州市楓溪區不屬于行政區劃建制區,是潮州市自設的經濟功能區”。
這要從歷史說起。
1991年,汕頭市一分為三,潮州、汕頭、揭陽“三市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潮州升格為省轄地級市,下轄潮安縣、湘橋區、饒平縣,楓溪鎮最初為潮安縣政府駐地。
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加上有著千年積淀的陶瓷生產歷史,楓溪鎮迅速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陶瓷產業基地,經濟快速增長,傳統的鄉鎮建制,無法適應發展需求。
為此,1995年,潮州市設立潮州市楓溪區,其行政領導機關為“潮州市楓溪區管理委員會”(行政正處級單位),是市的派出機構,行使縣級區職能,楓溪自此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期。
楓溪區雖然在當地幾乎無人不知,但長期以來,無論是國家的行政區劃名冊,還是廣東省相關統計年鑒中,都無其名。
事實上,在全國與楓溪區一樣的“準行政區”還有不少,如張家口塞北管理區、許昌市東城區、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懷化市洪江管理區等等。
這些區多數形成于一二十年前,或為刺激經濟發展,或為便于林區、礦區、風景區管理,或因國營農場改制而來,但未得到民政部門批準設立。
這些“準行政區”,只有一部分最終升格為法定的建制區,還有一部分維持現狀,但由于不是一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受到限制,影響了長遠發展。
此前《潮州日報》曾發文指出,啟動楓溪區撤區建鎮,為潮州發展掃清歷史障礙。
就此而言,楓溪區率先“撤區復鎮”,無疑是極具魄力的改革之舉。
從區到鎮,意味著什么?
從區到鎮,行政級別自然隨之下降,但從一個地方自行設立的“準行政區”,到國家認可的建制鎮,意義完全不同。
在作為“準行政區”時,楓溪區雖然是“縣級”,但只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由于不是建制區,不是一級政府,只能行使部分職能,在國家行政體系中也相對尷尬。
而作為建制鎮,財權、事權、規劃權都相對獨立,對經濟發展有著更強的決策權,更契合做大鎮域經濟的時代潮流。
目前,廣東省正在全面推動“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國千強鎮”在其中被賦予重任。
廣東是我國鎮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根據2023年全國千強鎮名單,廣東共有112個鎮入圍全國千強鎮,28個鎮位居全國百強鎮。
這些經濟強鎮,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西北地區僅有8鎮入圍,粵東7鎮、粵北l鎮,粵西則“顆粒無收”。
粵東西北的千強鎮包括:汕頭市海門鎮、谷饒鎮;潮州市彩塘鎮、楓溪鎮、鳳塘鎮、浮洋鎮;汕尾海城鎮;清遠市石角鎮。
可見,在鎮域經濟中,廣東也面臨著區域經濟不平衡的難題,而“百千萬工程”的重點就在于破解這種不平衡,粵東西北的強鎮必然會受到重視。
楓溪鎮正是其中之一。潮州是我國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之一,而潮州陶瓷的重心就在楓溪。
楓溪的陶瓷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最具活力、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產品最齊全的陶瓷產區,是國內外工藝瓷、衛生潔具重要生產基地,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瓷生產和出口基地。
所以,在新的官方定位中,楓溪鎮被定位為縣域副中心,獲得了“以楓溪鎮為中心,引領聯動周邊陶瓷產業重鎮,打造輻射帶動潮安全域重點鎮、特色鎮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重任。
背靠特色產業,依托“百千萬工程”,從區到鎮的楓溪,丟掉了“面子”,卻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02
潮州的“撤區設鎮”,與東北的“撤區設縣”有何不同?
這一舉措,讓人想起東北地區的“撤區設縣”“撤街設鎮”,其實兩者有著實質性不同。
潮州的“撤區設鎮”,更多是行政區劃的歸位,解決的是歷史遺留問題,重在理順不同區域的行政關系,得以輕裝上陣。
與之對比,東北地區無論是“撤區設縣”還是“撤街設鎮”,都是典型的“逆城市化”現象,對應的是人口收縮、經濟放緩的大背景。
幾年前,黑龍江伊春市撤銷了15個市轄區,新設立了8個縣區;行政區劃從15區1縣1市,調整為5縣4區1市,區少了整整11個。
隨后,黑龍江省伊春市和齊齊哈爾市6個街道被撤銷,并設為鎮,這一舉動被媒體稱為“撤街設鎮”。
“撤區設縣”“撤街設鎮”,意味著什么?
在城市化突飛猛進之時,絕大多數的鄉鎮和縣域,都尋求升格為街道和市轄區,從而融入城市發展的“大合唱”,享受到城市擴張帶來的“大合唱”。
而市區的大小、城區人口的多少,與城市能級(指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一個城市所處的地位和能力)直接相關,更決定了地鐵建設的資格。所以,幾乎所有城市都在通過“撤縣設區”,直接做大城區。
然而,最近幾年,隨著全國人口大盤見頂,加上經濟告別高增長階段,部分地區率先遭遇收縮型城市的困境。
人口流失,傳統支柱產業優勢不再,過去為適應城市發展而設立的市轄區、街道,面臨行政成本過高、財政負擔過重、獨立性不強等問題,亟待變革。
同時,部分地區由于人口不足,不再符合街道設立的標準,回歸鎮域也是必然。
根據規定,黑龍江街道人口規模一般要高于鄉鎮,財政收入、二三產業增加值必須位于區域前30%,而鎮經濟水平只要求達到50%左右。
無論市轄區還是街道,都屬于城市的一部分,以二三產業為主,享受到城區發展溢出的利好,是過去城市發展的主流。
與之對比,縣城和鄉鎮,多以農業經濟為主,兼顧工商業,但財權、規劃權都相對獨立,擁有更為自主的管理權限,更利于自力更生。
尊重歷史規律,及時“瘦身強體”,告別擴張思維,才是長遠發展之計。
摘自微信公眾號“國民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