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 楊洋 作為文物大省,山西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卻也面臨著文物保護的難題。1月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入解讀《山西省文物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該《實施辦法》的落地和推廣,意在打通文物安全責任“最后一公里”,堅持“誰管理誰使用誰負責”。
近年來,山西省文物安全形勢嚴峻,一些地方文物安全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落實不到位,法人違法、盜竊盜掘案件時有發生,文物火災等文物安全隱患和風險依然存在,文物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亟待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調研時,強調要“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為確保《實施辦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立足全省文物安全工作實際,3次組織專家進行研究,通過省文物局官網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征求了11個市政府和22個省有關部門意見。2023年12月14日,《實施辦法》經省政府第2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以省政府辦公廳文件下發施行。《實施辦法》深刻闡述了文物安全工作的基礎性、重要性,圍繞解決問題和制度安排,提出了5章共22條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
山西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全國排名第四。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位居全國第一;現存古建筑28027處,元代及元以前木構古建筑509處,占全國的80%以上,特別是全國僅存的3座唐代木構古建筑均在山西。現存唐代以來彩塑12000余尊和壁畫50000余平方米,數量全國第一;現存古戲臺2800余座,數量全國第一;舊石器遺址、地點800余處,數量居全國前列;現存歷代長城1401公里共4266個點、段,長城墻體長度居全國第五,點段數量居全國第三,是既有內長城又有外長城且涵蓋歷史時代最全的省份之一;已公布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50處,是全國與八路軍、紅軍東征有關文物遺存最完整、最豐富的省份;全省413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登記可移動文物320余萬件,全國排名第五。
《實施辦法》深刻闡述了文物安全工作的基礎性、重要性,圍繞解決問題和制度安排,提出了5章共22條具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第一章,總則(第1條至第7條),一是明確了《實施辦法》的起草依據、適用范圍、基本原則。二是明確了其他機關、組織和個人的法律義務。三是明確了省、市、縣各級政府和省長、副省長,市長、副市長,縣(市、區)長、副縣(市、區)長的管理職責和宣傳教育。第二章,安全責任(第8條至第14條),明確了地方政府文物安全屬地管理主體責任,相關行業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文物安全監管責任和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直接責任。第三章,督察檢查(第15條至第18條),明確了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文物安全督察檢查的內容和職責。第四章,責任追究(第19條至第21條),明確了造成文物、博物館單位安全責任事故,發現濫用職權、不履行文物安全責任,瞞報、謊報、遲報文物違法案件、文物安全事故信息等行為,要依法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五章,附則(第22條),明確了省文物局為《實施辦法》的解釋部門,規定《實施辦法》自今年1月1日起實施。
據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于振龍介紹,該《實施辦法》頗具亮點,明確了“省人民政府督察指導,設區市人民政府檢查監管,縣(市、區)人民政府具體管理”的總體思路,落實層級責任。明確了省、市、縣各級人民政府及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貫徹執行文物安全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協調機制、依法督辦、查處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和文物違法案件等責任。明確了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實施文物安全監督管理、組織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執法巡查、建立健全文物安全應急機制等責任。明確了相關行業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履行文物安全相關工作的責任。明確了文物、博物館單位實施風險點和危險源常態化管控、編制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等責任。《實施辦法》的出臺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文物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健全完善文物安全責任體系,依法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下一步,山西省將加快探索衛星遙感在執法督察中的應用,對全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及時發現破壞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法查處文物違法案件。完善文物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堅決防止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現象,推動文物執法監測由‘事后處理’向‘事前預防’‘實時監督’的轉變。”于振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