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話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通過表演者的生動演繹,能夠展現出獨特的藝術效果。而民俗話劇則是以劇情故事為載體,巧妙融入各地民俗風情的話劇表演形式。它不僅融合了地方民俗特色及語言風格,還承載著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使命,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1]。
盡管自2010年《教育部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戲劇(話劇)等藝術形式進入校園的研究熱度持續高漲,但當前話劇在校園內的應用仍多局限于文藝匯演或語文課本內的片段展示,缺乏與社會現實和民俗文化的深度結合,難以有效融入美育課堂,從而制約了美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本文將探索如何將民俗元素融入話劇創作,并以小學階段學生能夠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呈現,進而將其引入小學美育課程。通過讓學生親身參與話劇的創作和表演過程,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 民俗話劇融入美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調查走訪中我們了解到,盡管許多學生對于話劇比較感興趣,但因為學校對于話劇這一形式關注不夠,導致學生沒有機會觀看或者參演話劇。而部分學校雖然有話劇演出,但大多聚焦于課本內容,是依據課本編排話劇,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較小。同時,劇目多是簡單排演,在課堂上展示,沒有形成完善的劇本和舞臺,因此,其美育作用也十分有限。而且,現如今的教學思想仍然受到一些傳統理念的束縛,許多人會認為美育沒有必要單獨進行,部分老師對于美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依舊是“唯成績論”,認為話劇排演活動浪費學習時間,且對于學生的成績提高沒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只有轉變傳統觀念,引發教師對于美育的高度重視,并合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與美育課堂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2 民俗話劇難以融入美育課程的原因
2.1 劇本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
近年來,全國多地的小學紛紛開展了戲劇教育活動,其中課本劇排演成了一種常見形式。課本劇是教育戲劇在基礎教育環境中的具體應用,它通過戲劇化的手段增加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這種活動主要以表演為中心,將教材中的內容改編成戲劇,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營造出相應的環境與情節,生動地再現課文情節。
然而,當前課本劇的創作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劇本主要依托于課本內容,僅進行少量改編,導致學生難以參與到劇本創作中,只能按照現有內容進行表演。這種缺乏創造性的參與方式大大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其次,作為觀眾的學生,由于已經熟悉課本內容,因此對觀看課本劇的興趣也大幅下降。
有些學校的話劇創作雖然跳出了課本的限制,但仍然存在情節老套、舞臺調度簡單、缺乏新意和視覺沖擊力等問題。此外,與觀眾的互動不足也導致表演效果不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實現民俗話劇進校園并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從劇本編寫到舞臺調度進行全面創新。通過融入民俗元素,豐富劇本內容,創新表演形式,加強觀眾互動,從而打造出既具有教育意義又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民俗話劇。
2.2 融合生硬,難以體現地方特色
從現有的部分學校的民俗話劇演出來看,民俗話劇的劇本創作仍然存在內容乏味,情節與話劇融合生硬的問題。很多劇本往往圍繞著一些傳統的民俗故事與場景展開。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許多民俗話劇只是把傳統民俗簡單地照搬到舞臺上,并不考慮如何將民俗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僅僅是內容上以民俗為主,沒有在形式上和語言上展現民俗特色,更沒有深入思考怎么借助民俗話劇實現美育目標,缺乏新意和故事性的同時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在選擇民俗題材時沒有考慮地方特色,對于地方特色民俗挖掘不足,學生認為這些民俗距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自然也難以提起興趣。這就需要老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升審美水平和創作能力,深挖現實題材,創作出適合學生的民俗話劇劇本。
2.3 資源匱乏,沒有成熟教學體系
首先,劇本資源有限。由于民俗話劇創作的劇本較少,網上難以找到現成的資源,這使得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面臨較大困難,難以找到適合學生年齡和興趣的劇本。其次,演出資源不足。以民俗話劇為主題的演出相對較少,現在比較出名的民俗話劇如《白鹿原》《茶館》并不適合小學生觀看,學生很難接觸到優秀且適齡的民俗話劇作品,因此,難以通過直觀的方式感受民俗話劇[2]。最后,缺乏指導。不僅學生在排演過程中缺乏專業的舞臺指導,而且教師在創作話劇劇本時也面臨著專業人才指導缺失的問題。這使得教師在進行劇本創作時可能會存在對于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或者劇本內容不適合搬上舞臺等問題,從而大大影響話劇的演出效果和美育價值。
3 民俗話劇融入美育課程的多種途徑
3.1 因地制宜,創作符合地方特色的民俗話劇
(1)內容上,要因地制宜,選擇符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民俗內容進行改編。以甘肅地區為例,民間曲藝及說唱藝術十分發達,在不同的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唱詞唱腔,用途也各不相同。例如,在平涼、慶陽等地區,每年夏秋之際,莊戶人家尋找麥客,并在集市上請來藝人進行宣傳,被稱為“開市”。“掃災”是在開場演出時,由年紀較大的藝人扮作老婦模樣,手提竹籃掃帚,口稱“掃災滅邪,保佑平安”等話語,表達藝人對于當地群眾的祝福[3]。這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戲曲特色可以融入話劇內容,以當地民間戲曲發展為主線,展現獨具特色的戲曲形式和其產生背景,讓學生在話劇中感受家鄉民俗特色,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的同時,在話劇中融入思政教育,增強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語言上,各地的方言獨具特色,一些方言中的用詞準確凝練,是普通話所無法代替的。同時,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護,許多地方文化將會消失。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當一種語言消失后,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尤其是各地的地方戲多是以方言為基礎,如果方言消失,這些地方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也要注重方言的傳承與保護。創作者將方言融入劇本之中,在話劇中傳播和保護當地方言,讓學生在觀看話劇的同時,也能體會方言魅力,學習家鄉方言。
3.2 加強創新,深化歷史內涵,更新思想理念
(1)要融合現代價值觀。民俗話劇內容雖是以歷史和傳統習俗為主,但要融入現代的思想理念,對于傳統的文化思想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真正讓傳統民俗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例如,上海戲劇學院的保留曲目《莊周戲妻》,出自我國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根據《三言二拍資料》(譚正璧編)記載,原作諷刺了婦人侈談節烈,心口不一的現象,在贊美莊子參破人情的同時,也流露出封建觀念。然而,改編后的作品用古典的舞臺形式展現了現代人的人性悲歌,這是對傳統戲曲改編的成功嘗試,也成功地為傳統作品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4]。可見,創作者在搜集資料進行創作時,要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編。例如,在講述耕種習俗的過程中,可以融入現代強調尊重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相結合,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在表演中,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話劇表現手法和理念。中國傳統戲曲多采用意象化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在舞臺上可能不易被學生直接捕捉到角色設計上的精妙之處,同時,學生也可能對這些偏意象化的表現手法存在理解上的困難。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創作者可以參考西方戲劇中的內心獨白手法,在人物創作中深入展現角色深層次的心理活動及其內心思考。內心獨白在戲劇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它不僅能真實反映人物內心的想法和話語中潛藏的含義,還能生動展現人物的言談舉止和豐富的情感變化[5]。借助獨白表現人物心理活動和內心世界,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角色的內心世界。
3.3 多方合作,利用校外資源豐富校內活動
(1)與當地文化館、博物館進行合作。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之一是社會教育,它不僅讓展品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更使得博物館成為一處重要的校外教學基地。近年來,通過與學校的緊密合作和館內研學活動的深入開展,博物館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教育內容。創作者可以請博物館專家對于民俗話劇中道具和音樂等細節進行把關,讓民俗話劇更加完整嚴謹[6]。還可以在話劇演出結束后帶領學生前往博物館參觀相關特色藏品,在專業人員的介紹下讓學生對于民俗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攜手當地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參與創作。例如,可以邀請當地剪紙藝人對話劇中相關情節進行指導,增加話劇的專業性、嚴謹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邀請民間藝人作為特邀嘉賓參與話劇排演和學校的各項活動,是豐富話劇內容和美育課程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們真實地接觸民間藝術,不僅豐富了話劇的內容,還能在提升學生美育素養和審美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4 結語
話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無論是對于演出者還是觀演者,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民俗話劇以當地優秀文化為依托,用生動的方式展現各地特色民俗文化,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閱歷和見識,拓寬視野,因此,在小學美育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要創作出符合學生理解水平和時代特色的優秀民俗話劇劇本,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下一代。■
引用
[1] 于世潤,吳紅.淺析肢體語言在民俗話劇角色塑造中的應用[J].對聯,2022,28(24):41-43.
[2] 劉欣雨.數學話劇德育價值的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3] 劉韜瑋.甘肅曲藝的“活態”傳承——甘肅傳統民間說唱藝術中的民俗[J].曲藝,2023(2):39-42.
[4] 張之薇.探索,從傳統中“拿來”──從《莊周戲妻》的舞臺語匯看話劇的創新[J].中國戲劇,1999(8):42-43.
[5] 羅天嬌.論話劇內心獨白對體現人物性格的作用[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4.
[6] 肖杰.淺析專題類博物館教育作為中學校外教育的形式及產生的作用——以中國航海博物館館校合作與研學實踐為例[J].中學科技,2024(5):3-5.
作者簡介:王藝可,女,河南洛陽人,本科,就讀于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徐嘉怡(2003—),女,浙江溫州人,本科,就讀于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姜爽(2003—),女,遼寧丹東人,本科,就讀于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王媛媛(2003—),女,貴州赤水人,本科,就讀于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
通訊作者:李曉梅(1976—),女,甘肅白銀人,博士,副教授,就職于蘭州城市學院文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