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使命,而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作為文化館的重要職能,其目的在于通過多樣化的文化輔導活動項目,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本文對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深入實踐策略展開探究,希望能夠對其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開展的意義
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戰略不斷深入,文化館通過創新完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不僅可以滿足當地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能夠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文化館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激發了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參與中提升文化素養,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這種認同感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所以,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時,不僅要致力于向群眾傳授多樣化的技能與知識,更要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輔導活動,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與穩定性。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文化館的文化引導作用尤為突出,通過組織文藝演出、藝術培訓以及手工藝制作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文化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使得鄉村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1]。同時,文化館還可以通過引進外部文化資源,推動本地文化與外部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增強鄉村文化自信,使其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最終,文化館不僅推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也為社會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不僅是文化工作的具體體現,更是實現鄉村振興、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通過這一系列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文化館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其文化引導功能,為構建富含深厚文化內涵及更高文明水準的社會主義新鄉村貢獻力量。
2 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現狀
2.1 忽略了文化輔導的重要性
當前大多數文化館在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輔導活動時,往往過于關注活動本身的開展與效果,將重心片面地放在文化輔導活動的組織、參與以及宣傳方面,卻忽視了對基層群眾進行深入的文化輔導。雖然這些文化輔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文化宣傳的作用,豐富群眾的文化交流形式,提升他們的參與感,但在實際活動中,文化輔導人員與群眾之間的直接交流卻顯得十分貧乏,缺乏深入的溝通互動,這種表面的文化輔導活動并沒有真正觸及群眾的內心,最終導致很多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文化傳播效果。
2.2 文化輔導的質量有待提升
當前,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文化館所提供的輔導課程數量較少,往往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許多文化館僅圍繞傳統文化或藝術技能等幾項固定的內容進行輔導,缺乏對現代科技文化的探討,導致很多年輕人對文化館的活動興趣不高。而文化輔導內容的單一化也使群眾的學習體驗不佳,難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輔導形式的表面化及非專業化往往導致文化輔導人員未能真正把握群眾的實際需求,他們可能在開展活動時更多地關注活動的形式流程,卻忽視了對群眾文化背景與興趣愛好的了解,造成輔導內容與群眾需求脫節。文化輔導人員的認識深度不足也使得他們在面對群眾時往往敷衍了事,未能深入群眾,真正了解他們在文化生活中的困惑或期望。
2.3 過于看重個人工作,忽視了群眾文化輔導
文化館作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其工作不僅僅是提供專業的文化創作展示,更應致力于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然而,當前部分文化輔導人員對于這一職責的理解存在偏差,他們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個人藝術創作當中,未能有效平衡個人發展與群眾文化輔導之間的關系。過于看重個人創作的文化輔導人員常常會陷入對自身藝術創作的追求中,忽視了與群眾的互動交流,他們可能會集中精力于個人作品的完善,認為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夠獲得認可,便能為群眾文化輔導工作增添光彩[2]。然而,文化輔導的核心在于服務群眾,提升他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輔導人員如果僅關注自我的藝術追求,除了無法回應群眾的實際需求外,也會妨礙真正的文化傳播交流。在這樣的情況下,群眾對文化輔導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會慢慢下降,因為他們并未真正感受到文化輔導所帶來的作用與樂趣。
3 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優化策略
3.1 構建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文化館建設
通過不斷加快文化館自身的信息化發展進程,文化館能夠更有效地滿足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并且提升群眾對文化輔導活動的滿意度。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館必須以群眾為中心,充分遵循文化輔導活動開展的內在規律,確保文化輔導工作的高效運轉,并使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得到完善。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能為文化館的服務模式帶來全新的機遇,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文化館提供更精準的受眾分析,使其能夠更好地把握群眾的文化需求興趣。例如,文化館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工具收集參與者的反饋信息,以此為基礎不斷調整優化輔導內容,使其更加符合群眾的實際需求。文化館還可以開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輔導活動,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方便地參與其中,通過線上平臺,文化館可以擴大受眾范圍,打破地理限制,讓那些因時間或空間原因不能參加現場活動的群眾也能得到相應的文化服務。文化輔導活動的設計還應與傳統節日相融合,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文化的傳承。傳統節日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是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
3.2 文化輔導活動開展的針對性
基層的文化需求往往因地域經濟及社會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異,所以,文化館必須派遣專業的文化輔導人員深入不同的社區與鄉村,進行細致的走訪,傾聽群眾的聲音。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不僅可以獲取群眾對文化輔導活動需求的直接信息,還能讓文化輔導人員體驗到這些活動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通過與群眾的互動,文化輔導人員將更加能夠感知他們在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從而為后續活動的設計提供真實的依據。在明確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文化館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文化輔導活動方案。如在一些貧困地區,文化輔導活動不僅僅要關注文化藝術的傳授,還需要與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相結合,因此,要安排一些實用的技能培訓課程,以提升群眾的就業能力與經濟獨立性。同時,科技知識的傳播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文化輔導人員應明確科技對于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性,通過引入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環保知識及創業技能,引導群眾提升其經濟自立能力,進而增強他們的脫貧信心[3]。在扶貧工作中,文化館可以針對建檔立卡戶,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一些短平快的生產技能,這些技能可以包括家庭養殖、蔬菜種植與手工藝制作等,幫助他們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效益。文化輔導人員還可以結合當地的資源特點,邀請相關專家或成功人士進行現場指導。在此過程中,文化館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與群眾共同探索發展路徑的合作伙伴。
3.3 強化文化輔導人員責任意識,確保輔導工作順利開展
文化輔導人員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必須堅持以群眾為主的基本原則,深刻把握文化輔導工作開展的要點,具備強烈的責任意識,正確處理個人創作與群眾輔導之間的關系。在文化輔導工作中,文化輔導人員應當深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從多個方面進行文化輔導,積極與群眾進行交流,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的小事作為自己的大事來抓。要實現這一目標,文化輔導人員首先需要增強對自身職責的認識,明確他們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文化發展的推動者。在開展文化輔導活動時,文化輔導人員要充分認識到,群眾的需求是文化服務的核心。只有通過傾聽了解,文化輔導人員才能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輔導方案。所以,文化輔導人員應當摒棄以往單方面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更多的互動溝通,重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以此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共創。在處理個人創作與群眾輔導之間的關系時,文化輔導人員要以服務群眾為首要原則,確保自身的藝術創作不妨礙其文化輔導工作的開展。文化輔導并不是個人藝術表達的舞臺,而是一個服務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文化輔導人員應當致力于將個人的創作與群眾的實際需求相結合。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特別是在設計文化輔導活動時,文化輔導人員可以巧妙地借鑒個人創作的成果,將這些元素融入輔導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使活動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還能增添趣味性,從而有效提升群眾的滿意度[4]。
3.4 開展特色文化輔導活動
為了有效開展特色文化輔導活動,文化輔導人員需要深入調研當地的文化資源,充分了解社區的歷史傳統及人文特色,只有在對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其才能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輔導活動方案。例如,在一些地區,當地的傳統民俗、手工藝或節慶活動可以成為文化輔導活動的切入點。文化館可以組織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邀請群眾共同參與到節日的慶祝中,通過組織民間文藝表演、花車游行或是傳統游戲等多樣化的活動,增強群眾對地域文化的歸屬感。此外,文化互動形式的創新也是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的關鍵。傳統文化輔導活動往往受限于單一的形式,為了打破這一局限,文化輔導人員可以積極引入數字媒體和社交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通過這些創新方式,他們可以重新設計文化輔導活動的組織形式,使其更加多樣化和吸引人。具體而言,文化輔導人員可以利用線上平臺發布活動信息,同時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輔導活動。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擴大活動的覆蓋范圍,還能讓更多的人便捷地參與進來,享受文化輔導帶來的樂趣和收獲。同時,還可以利用移動設備開展互動性強的文藝比賽及才藝展示等,鼓勵群眾展示自己的創意,使文化輔導活動的趣味性大大增強[5]。在開展特色文化輔導活動的同時,結合地區特色文化的理念進行活動設計,不僅能增強文化輔導的實用性,還能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在傳統的農忙季節里,文化輔導人員可以結合農業生產開展“農耕文化節”,通過文藝表演的形式展示當地的農耕文化,吸引年輕人參與。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形成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4 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館的群眾文化輔導工作應從需求調研、資源整合以及科技應用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實踐,通過不斷創新優化,激發群眾的文化參與熱情,使群眾文化輔導活動真正成為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館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的宗旨,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引用
[1] 胡亮,陳敏.新形勢下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探討[J].參花,2024(14):128-130.
[2] 敖永杰.淺談基層文化館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創新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4(4):58-60.
[3] 陳人琿.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項目化推進的幾點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24(4):106-108.
[4] 胡海娣.基層文化館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工作的實踐路徑分析[J].參花(下),2023(10):113-115.
[5] 陳天野.論群眾文化中美術創作團隊建設與引導——黃巖區文化館山水畫輔導工作的開展[J].藝術大觀,2023 (28):133-135.
作者簡介:王甜甜(1981—),女,山東鄒平人,本科,館員,就職于山東省陽信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