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帥
摘要:語塊制約著語言學習者的有效輸出,但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存在割裂詞匯和語法之間的內在聯系,忽視語塊中的慣用語、詞組、固定搭配、關聯詞等預制語塊的情況。高職學生的英語詞匯量相對匱乏,掌握和熟練使用語塊,對于激發其英語學習興趣、引導其樹立英語學習自信有積極意義。文章從語塊造句練習、語塊替換練習、語塊翻譯練習、語塊改錯等角度探究隱喻認知理論視域下的高職英語語塊學習策略,以此構建高效新型高職英語課堂。
關鍵詞:高職英語;隱喻認知理論;語塊;詞匯;語法;練習;翻譯;改錯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2-0113-04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重視單詞的記憶和語法的構建,忽略位于二者之間的語塊系統的情況。語塊系統因為在不同語言環境下有預制功能的單元,所以在使用上更加生動準確、流暢通曉,完全符合語言表達中的經濟原則[1]。同時,語塊還包含使用者的本民族文化傳統,體現操本族語者的概念結構。分析高職學生的英語學情可知,部分學生既沒有掌握大量詞匯,也不會靈活應用詞匯,詞匯方面存在的問題將影響學生的日后英語學習。而死記硬背的單詞學習方式以及以大量練習學習語法的方式,并不利于學生提高英語學習水平。為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借助隱喻認知理論,靈活利用語塊中的慣用語和限定性搭配,有效突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瓶頸,進一步提升其學習效率。
1.在“教”的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部分教師運用的高職英語教學理論,深受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的影響,把語言視為一個根據語法規則組成的高度系統化的獨立體系,于是在授課中將語法的功能無限夸大,甚至將其與詞匯的應用割裂[2]。但事實上,語法的解釋作用極其有限,其只能解釋受語法規則制約的部分內容,而對日常對話中頻頻出現的非規則語言現象一籌莫展,尤其是一些常見的固定搭配與成語。另外,學生根據語法規則組織的句子,根本不被英語母語者使用,變成尷尬的“洋涇浜英語”或者說中介語。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單詞自由搭配及慣用語的作用,但陷入另一誤區,即認為這種習得是學生自發解決的,自由搭配可由學生在熟練掌握語法后自動生成,不需要特意去教授,并認為慣用語屬于積累范疇,需要學生進行死記硬背。這就在無形中帶給學生錯誤的學習理念,即英語是僅有語法規則與詞匯的二元系統,完全忽略了處于中間地帶的限定性搭配在語言學習與進階中的重要作用[3]。
2.在“學”的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詞匯學習中,對單詞的深度處理往往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單詞的印象并能熟練應用。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克雷克與洛克哈特提出的加工水平理論(Level-of-processing mode)認為,記憶痕跡的持久性與單詞的加工層次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對單詞的深度記憶,相較于淺層的學習活動,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單詞記憶效率[4]。而“應試教育”理念下的詞匯考查側重于其接受性和理解性,導致學生忽略對詞匯的深度探究,取而代之的是針對考試的泛學。在此背景下,學生對詞匯的第一義項的認知往往遠深于其他義項,對單詞的理解流于表面,詞義和搭配的知識脫節,對單詞的意思掌握基本停留在以母語的類似性為基礎的淺層理解。另外,因對學生詞匯學習的考查往往集中于詞匯常用意義的選擇上,學生忽略的深度習得并不會反映在卷面上,這就出現學習者的學習水平似乎在逐步提高,但事實上其語義知識和產出能力長時間停留在較低水平,甚至止步不前,即所謂的“高原現象”[5]。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蓬勃發展,其中的隱喻學習理論更是指出,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從本質上講是隱喻性的,學習的過程必然是通過已知領域向陌生領域進行的映射[6][7]。死記硬背是淺層的學習策略,在深度學習中,人們要對詞匯進行合理的想象才能進行深度加工。已加工過的語塊,比起同等數量利用語法規則單獨串聯起來的單詞,在使用和交流過程中,具有方便記憶與快速使用等優勢,能助力學習者進入更高學習層次。
1.隱喻認知理論的誕生及對語塊分析的意義
認知語言學誕生前,語塊在語義學中被認為擁有三大特征,即穩定性、不可替換性和整體性。其作為慣用語,也被認為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慣用法,即一種“死掉的隱喻”(dead metaphor),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或者干脆視作一個長單詞來理解。而喬治·萊考夫在其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重新審視慣用語,認為可借助隱喻認知理論認知和分析語塊、慣用語[8]。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策略,是人們通過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飛躍的橋梁,喬治·萊考夫認為,隱喻并不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法,而是人們語言行為中的常態。在人們日常的語言行為中,隱喻占據70%左右的比例,很多隱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內化在人們的日常表達中[9]。其中的常規隱喻由于產生較早,早已成為日常語言的一部分,有些甚至已經詞匯化,被收錄詞典,這就是之前提到的“死隱喻”。而在喬治·萊考夫看來,這些隱喻不但沒有流失,相反還在生機勃勃地繼續塑造著人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語塊正是在相應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隱喻表達方式。隱喻反映的往往是一個民族最普遍的、同時也有別于其他文化的集中表達。比如,詩人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在《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中熱情地謳歌了對自由的向往與生命的激情,但西風在中國的語言文化體系中,容易讓人與寒冷、饑餓等意象聯系在一起,如“喝西北風”[10]。
2.語塊的研究及其定義
作為語言構成以及日常應用的重要單位,語塊(chunk)在對語言的理解和輸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語言界尚無對語塊的統一定義,其是作為一個整體形式儲存在大腦里的一串詞,具有降低語言使用難度和體現社交功能兩大特征,可以作為預制組塊供語言使用者直接應用于交談或寫作中[11]。語塊的界定標準是習俗化(institutionalization)、凝固化(fixedness)和非組合性(non-compositionality)[12]。其中,習俗化主要是指一個包含多個單詞的語義單位在一門語言當中被認可和使用的程度。凝固化主要指一系列單詞的組合被“凝固”的程度,如果有曲折變化,那么是否存在可預測的規則,如為什么是“bent out of shape”而非“bend of shape”或“bends out of shape”。非組合性則是指作為一個多單詞的集合體,語塊不需要逐詞來解釋,作為一個整體,其擁有自己特定的非合成意義,如“He was high and dry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與高和熱沒有任何關系,是說其處境艱難(high and dry)。而“kick back”也和踢腿這個動作沒有太大關系,指的是回扣。
3.語塊的類型
多詞語塊是一個上位詞概念,其包含以下幾種分類:復合詞、短語動詞、慣用語、固定短語和預制語塊[13]。其中,復合詞(compounds)是一個不太容易受到重視的語塊概念,因為其本身容易與多詞素單詞相混淆。復合詞的分類可以按照實詞的分類來劃分其詞性。短語動詞大多是動詞后跟副詞或小品詞,其中動詞多以來自日耳曼語的單音節詞為主,如“get、put、come、set、take”等,后邊跟的小品詞則常常搭配“up、out、off、in、down、on”等。除了字面意義之外,短語動詞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隱含意義,也就是比喻意義。短語動詞也通常被認為是影響學生熟練掌握目的語的關鍵要素之一。慣用語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習慣使用的單詞組合,其整體上所表示的含義往往無法從單個單詞中推斷和提取出來,常見的說法如“kick the bucke(t死了)”“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出馬腳、說走嘴)”[14]。這些慣用語從其形成歷史來看,往往具有隱喻意義,有些可以望文生義并進行直接解碼,如“dirty dog(卑鄙小人)”“big fish in a small pond(小地方的大人物)”。不難看出,這些說法與漢語中的一些概念相符合,容易進行聯想。但是如“kick the bucket”或者“break a leg(祝你好運)”完全形成于異域環境和習慣的說法則讓人難以理解。固定短語是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如“as a matter of fact、to be frank、as soon as possible、so far”等,其中包括了日常交際的套話,如“Pardon me,I’m sorry,good night.”等,其不僅高度習俗化,而且固化程度也相當高。預制語塊包含預先搭建的短語、半固定性詞串、固定搭配等,往往以詞匯化的方式內化進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對其進行掌握和熟練應用,往往是進階的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特征之一[15]。
在教學之前,教師可抽出一節課時間,向學生講述語塊這一相對陌生的概念,包括其定義、分類以及在學習中的作用等。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提出一些特殊要求,如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嘗試找出其中的語塊,然后自主查閱資料,掌握課文中語塊的含義及其用法。在學生開始執行這項任務之前,筆者預先給學生做了一次示范,使用的課文來自外研社《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新智慧版)》中的“Unit 3 A long Way Home”。在預習時,讓學生找出復合詞———five-year-old,短語動詞———get off、get on、live in、zoom in,固定短語———fall asleep、wake sb. up、in front of、the name of、a distance of,結構性短語———so...that。完成示范后,對語塊的練習就正式開始了,筆者使用外研社《捷進英語綜合教程1(新智慧版)》中第四單元Reading for Learning的范文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預習,劃分其中涉及的語塊,并進行逐個分析,以加深學生對語塊概念的理解。文中出現的語塊有“make a difference、small and big、save millions of lives、dress up、ask for、take a test、a perfect match、prepare for、spend on、make sb. smile、as much as they can、keep...low、give up、as many as possible”。為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這些語塊,教師可以介紹語塊的學習策略,并設置相應練習,具體如下。
1.語塊造句練習
例如,在講解“dress up”這一語塊時,教師可先解釋“dress up”的意思。(1)put on special clothes to appear particularly appealing and attractive。(2)dress in a costume。然后讓學生根據“dress up”的兩個不同含義進行造句。學生根據語塊的兩個含義,產出如下句子。(1)She dressed up beautifully at the party last night.(2)He dressed up as the hero in the movie.
2.語塊替換練習
教師要對課文中包含重點語塊的語句進行展示,用加粗方式加以重點標識,然后要求學生使用例句中加粗的語塊進行替換練習。這種方式不僅可突出例句中的重點語塊,還可加深學生對語塊的記憶,并使學生快速掌握其使用技巧。例如,教師可展示文本中的“Freddie likes to ask for their autographs as if they are real princesses.”,讓學生使用語塊“ask for”“as if”來替代句子的其他成分,產出如下句子。(1)He asked for more money for this job.(2)She talks as if she has been there before.
3.語塊翻譯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挑出含有重點語塊的句子,然后對語塊進行加粗標記,并讓學生將其翻譯成漢語,或提供語塊讓學生進行漢譯英的練習[16]。通過漢譯英,學生可以使用文本中并沒有出現過的語塊,這樣,就可大大增加學生的語塊產出量,幫助學生實現更多的語塊積累。筆者設計的翻譯練習如下。(1)She had spent too much money on shoes.(2)She fell asleep while watching TV.(3)小心!那邊開過來一輛車。(4)我們都同意了他的看法。
4.語塊改錯
在學習與使用語塊過程中,尤其是接觸初期,學生會因母語的負遷移作用或其他原因出現一些錯誤。教師應當及時發現并指出學生使用錯誤的語塊,同時進行講解,力圖將母語對學生的負遷移作用降到最小。以下就是本課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頻次較高的語塊。(1)Tom is fighting for his life,with serious illness.(fight with應改為fight for)(2)He don’t agree on me with this problem.(agree on應改為agree with)
總之,高職英語課堂存在單詞和語法系統孤立講解的情況,其背后的理論基礎是學生只要記住單詞,利用好語法規則就可以掌握和使用好英語。在這種理論下,詞匯學習主要圍繞單詞表進行,對語法則是孤立地學習或背誦一些復雜的語法規則。這樣,學生雖然積累了大量詞匯和語法結構,卻無法進行流暢的、有效的語言輸出,仍會在寫作、口語、翻譯中出現用詞不當、詞語搭配錯誤、表達不地道等情況。其實,語言的學習無非一個從模仿到總結再到輸出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復歸于感性的過程。根據語言研究者統計,語言交際中的80%內容是由預制語塊構成的,人們在模仿過程中可實現對詞組、固定搭配、慣用語、關聯詞等預制語塊的模仿。雖然課堂時間有限,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總結,筆者發現,通過對語塊的有意識訓練,學生發現、歸納、總結應用語塊的興趣和能力有所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有所增強。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視語塊的研究,并基于其形成高效的英語課堂講授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劉麗君.基于語塊理論視角的高校英語寫作教學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3,32(03):107-110.
[2]李穎,魏琴.語塊教學法的教學應用研究———以“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英語廣場,2023,(14):97-102.
[3]孫亞,胡楊.商務英語隱喻語塊特征與技術性的相關性研究[J].外語學刊,2023,(03):8-16.
[4]蔡鶯,翟風杰.基于語塊理論的賦能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23,(03):1-3+7.
[5]郭莉.預制語塊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性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2,43(02):115-119.
[6]師麗丹.語塊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36(01):73-76.
[7]俞炎燊.隱喻語篇功能在商業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4):129-132.
[8] [美]喬治·萊考夫/ [美]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文忠,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3.
[9]馬銳.基于語塊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168-169.
[10]白有鳳.語塊產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21,42(08):62-65.
[11]施慧,柴省三.中國英語學習者語塊加工影響因素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44(03):102-110+161.
[12]李紅菱.基于語塊的英語譯寫說教學模式研究———以導游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1,23(11):20-23+84.
[13]劉珊珊.商務英語隱喻語塊的原型譯論[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06):141-143.
[14]杜晶晶.論商務汽車廣告英語名詞化隱喻———語篇功能和認知效果[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01):18-21.
[15]任俊蓮.語法隱喻語篇功能在大學英語寫作中的效應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2,32(08):58-61.
[16]舒海英;胡忠坤.隱喻語篇連貫功能與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0(09):175-176.
Exploration of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Chunk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Cognitive Theory
Sun Jinshuai
(Miyun Campus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City, Miyun 101500, China)
Abstract: Chunks constrain the effective output of language learners, but there is an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in vocationa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neglecting the prefabricated language chunks such as idioms, phrases, fixed collocations, and conjunctions in language chunks. The English vocabular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ively limited, and mastering and proficiently using language chunks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stimulating their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guiding them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English learn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language chun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cognitive theory, including sentence construction exercises, chunk replacement exercises, chunk translation exercises, and chunk error correc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efficient new type of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nglish; metaphorical cognitive theory; chunks; vocabulary; grammar; practice; translation;correctmist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