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刻運動的誕生緣起兩大因素。
第一個因素:共享經濟崛起。2014年,共享經濟嶄露頭角,彼時,《經濟學人》雜志預測,共享經濟將對住宿、出行和運動三大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利用數據中臺或者數據平臺,將用戶需求和閑置產能有效結合,這種模式在健身和運動領域也可能帶來重大變革。如果場地和教練的匹配方式發生變化,將提升行業效率,進而提高行業滲透率。
第二個因素:中國健身行業長期以來痛點明顯。我們發現健身行業存在以下顯著問題。
辦長期卡。在傳統健身房,長期卡是主流,然而由于中國人的健身習慣還在逐漸形成中,新手小白們很難僅憑自身力量養成健身習慣。這導致許多會員花費大量金錢購買健身卡后,實際使用次數卻不多,續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教練推銷。在傳統健身房,教練常常兼任銷售,導致用戶在鍛煉過程中頻繁遭遇推銷困擾。
新客線索和老用戶續費。傳統健身房受到地理位置限制,主要服務于周邊兩到三公里范圍內的用戶,一旦會員不再續費,他們將失去這個客戶。根據三體云動2019年的數據,88.5%的會員是首次辦卡的新用戶,僅有11.5%是老用戶續費。
健身房經營困難和跑路問題頻發。面對新客源不斷減少的困境,健身房的經營狀況日趨艱難,往往在三至五年內就面臨關門的風險,這導致了行業內的跑路現象頻發。
在樂刻運動創立之前,中國健身行業的滲透率很低,僅為1.7%。樂刻運動自創立之初就明確了使命和愿景。樂刻的使命是“讓每個人平等享有運動健康的資源和權利”。這一使命的確定,源于對傳統健身俱樂部高門檻、用戶價值不凸顯的深刻反思。樂刻的愿景是每天滿足1億人次的運動健康需求,雖然實現這一目標仍需努力,但樂刻始終堅定地朝著這一目標邁進。
基于企業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樂刻明確了兩條商業原則:首先,致力于服務90%的人群,這與樂刻的理念高度契合,即通過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來匯聚商業力量。其次,堅持賺取用戶主動支付的費用。在許多行業,這一點可能并不突出,但在健身領域,部分健身房可能依賴于用戶不常光顧的收入。然而,任何商業若想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都不能建立在賺取用戶不主動支付費用的基礎上。
既想滿足90%的人的需求,又想賺錢,該如何實現?首先,要調整產品。樂刻從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三個角度出發,重新定義了小型健身房。
300平方米。樂刻首先將傳統的大健身房轉型為小健身房。2014—2015年,市面上的主流健身房普遍面積較大,通常在2000—3000平方米,樂刻則將健身房的面積縮小至300平方米。這是因為健身房是一個基于位置的服務,大健身房意味著高昂的投資和較遠的獲客范圍。而當面積縮小至300平方米時,獲客半徑就會縮小到500—800米。用戶調研顯示,距離是用戶堅持健身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優秀的教練,再次是有同伴陪同。通過這種轉變,樂刻降低了投入和盈虧平衡點,從而實現了近距離獲客。
月付制。在降低之后,樂刻開始推行月付制,將年卡轉變為月卡。這一改變帶來了兩個顯著變化。首先,門檻大幅降低,吸引更多人走進健身房。樂刻的數據顯示,約40%的用戶是首次踏入健身房,這表明樂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健身行業的滲透率。其次,從以銷售主導轉變為以運營主導,注重內容和服務。年卡模式下的企業主要依賴銷售能力,但月卡模式企業則不能僅僅依賴銷售,因此,樂客必須注重續費、內容和運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持續生存。
團操主打。過去幾年,大量健身小白走進健身房,此時,如果有教練帶領一群女生跳操,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的健身技能和興趣逐漸增加,這將促使更多女生養成定期健身的習慣。
教練價值。在傳統健身房,私教的銷售提成是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樂刻不允許教練推銷,私教也沒有銷售提成,只有基于課時費的分成。盡管如此,樂刻給私教的分成比例也遠高于傳統健身房,可以達到60%甚至更多,這意味著教練的收入并沒有減少。樂刻的這種模式讓教練回歸到教學的本質,而不是將推銷作為主要任務。
24小時。從晚上11點到早上8點鍛煉的人的比例,兩三年前是6.8%,現在已經提升到了7.1%。健身行業本質上屬于零售行業,樂刻24小時營業,不僅為需要加班或早起鍛煉的用戶提供了便利,還為其帶來了7%左右的利潤。
左暉先生在一次采訪中指出,中國許多行業在消費者服務體驗方面是缺失的,需要有一批企業來彌補這一缺陷。如果能夠成功,將非常有價值。我完全贊同左暉先生的觀點。我們的商業構想必須建立在用戶價值或正向市場鏈條的基礎上,如果能力不足,需要優化企業自身的能力。如果我們將整個底層邏輯建立在反向市場鏈條上,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走向未來。因為采用這種方式,當企業遇到挑戰時,往往會選擇更激進的銷售策略,更嚴格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以及更狼性的銷售團隊來解決銷售問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路會變得越來越難走。
因此,我們必須將整個商業建立在正向的市場鏈條和用戶價值的基礎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能力將逐漸增強,并變得更加自洽和閉環。創業的過程始于用戶價值,并穿越死亡谷,在實現用戶價值的同時實現商業價值。這個過程就需要依靠好的產品、服務,高效率和低成本來搭建橋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實現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