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盛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工程系,福建 莆田 351119)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切實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將證書、競賽所體現的先進元素及時融入課程[1]。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教材的改革勢必會帶動教師和教法的改革。
液壓與氣動技術是高職院校機電類專業的必修課。本文就高職液壓與氣動技術教材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新形態教材開發,充分踐行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理念。
目前,高職液壓與氣動技術教材的編寫采用項目化、任務驅動等,但依然存在問題。
較多教材還是基于學科體系教材編排的模式,編排一般是先元件再回路。教材案例傳統,沒有結合行業最新發展,吸納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缺乏對接崗位技能要求及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教學中,很難讓學生置身于實際生產問題的行動邏輯中,教材的職業性明顯不夠。
傳統教材的編制基本上是教師,所以教材的體例、內容、編排和敘述方式等,只考慮教師教的規律,忽略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內容上是以學生“讀”為主,實際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體現“學中做、做中學”的內容較少。
教材中工匠精神、思政教育融入較少。教學中不能只有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吃苦耐勞、踏實奮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品質尤為重要[2-3]。
教材呈現形式單一,以大段文字描述為主,缺少互動性和吸引性,容易導致閱讀疲勞、學習枯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難度較大[4]。
通過調研,發現掌握液壓與氣動技術的人員可從事的主要崗位有機電設備操作工、維修工和安裝調試工。分析崗位要求,總結出該崗位的核心能力為液壓設備一般操作及油路分析能力、液壓系統調試及故障診斷能力、氣動系統綜合應用能力[5]。教材內容必須對接崗位能力需求。
查詢國家職業及“1+X”證書的技能等級標準,并沒有直接針對液壓與氣動技術工種的職業技能標準。例如工程機械、農機維修工等工種,明確了對液壓、氣動的要求,涵蓋了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三個等級,各等級的職業功能、工作內容、技能和知識都有不同的、具體的要求。
高職學生至少要達到中級工的技能、知識要求。所以,教材編寫須對標職業技能標準,將職業技能的考點和課程內容融合,將技能要點與課程實訓結合,使教材增加培訓輔導的功能,對學生、甚至對企業員工職業資格認定起到輔助、指導作用。
我國職業技能大賽項目的內容、標準與崗位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競賽項目往往是從職業典型任務轉化而來,比賽標準與崗位標準對接、選手能力與崗位能力對接[6]。例如,高職組機電一體化賽項與本課程相關,中職組對應液壓與氣動系統裝調與維護賽項。技能大賽是綜合性項目,其能順利運行,需要相應設備支持,對于多數院校來說很難滿足。但在開發教材時,可以借鑒項目任務、工單及評分標準內容,把項目碎片化整理,采用工單,融入大賽的操作規程、評分標準等,學生在實踐時,根據工單來操作,體現“做中學、學中做”,也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新時代高校改革發展的新趨勢[7],液壓與氣動技術應用廣泛,學生的視野也需要打開,教材可以通過大國工匠、科技自信、大國重器三個思政維度,融入課程思政。
結合教材內容,建設視頻及動畫資源等。在教材中提供課程資源二維碼,方便學生掃碼學習。同時,要賦予教材“導學”功能,通過引導問題的資訊、計劃決策和任務實施等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
基于上述教材開發思路,重構教材內容框架,如表1所示。其中軋鋼沖壓液壓回路裝調以中職技能大賽項目改編,送料、裝夾及下料裝置氣動系統裝調參照高職組項目。

表1 教材內容框架(具體任務省略)
以學習活動“送料、裝夾及下料裝置氣動系統裝調”中的單缸動作回路任務,說明教材的編寫。教材體現行動導向,包括資訊、計劃決策、任務實施、任務評價、知識鏈接、思政案例、學以致用和二維碼。
3.2.1 資訊
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問題的呈現可以是文字、圖表等,目的是引導學生課堂學習能夠即時消化。
3.2.2 計劃決策
以完成圖表、問答的方式,要求學生寫出思路、步驟、材料清單、繪制系統原理圖等,著力培養學生制定工作方案的能力,嚴謹的工作作風。圖1為教材中計劃決策的編排樣例。

圖1 計劃決策樣例(節選)
3.2.3 任務實施
按照設備清點—工具清點—圖樣準備—器件固定—氣路連接—系統調試—運行步驟,進行任務實施,并記錄關鍵信息、數據及注意事項,培養學生按流程操作。
3.2.4 任務測評
我國教育“一考定成敗”已成為普遍現象。“重結果,輕過程”的專業課程評價制度很難反應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8]和職業素養情況。所以,可以參照技能大賽評分細則或技能鑒定評分標準,設定測評指標,定性定量的進行過程性評價。表2即為本任務的評價表(實操部分)。

表2 任務評價記錄表(節選)
3.2.5 知識鏈接
該任務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是“教材”屬性的必要體現。編撰教材時,可將必備的知識點碎片化[9],也可集中編排,但篇幅不宜過多,這樣更適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3.2.6 思政案例
將大國工匠、液壓氣動在中國制造業的杰出貢獻等案例,編寫進教材,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中國制造,讀懂中國故事,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專業課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效果。
3.2.7 學以致用
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或工程實際當中的問題,即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更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精神。
3.2.8 二維碼
教材中附上教學資源的二維碼。二維碼既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拓展,同時沒有增加印張、版面數量,又能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更新課程資源快,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好地服務教學[10]。
新形態教材能讓學生學習更加高效,讓教學靈活、方便,目標是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崗位工作要求,成為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前該教材已完成紙質初版,下一步將增加教學資源,優化課程評價指標,更新涉及的國家規范標準,為建設云教材打下基礎,進一步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