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孟雄,彭 赟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得以實現的重要因素,是指人們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新設計等獨特的見解和完成創造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其并非間接作用于創新實踐活動,而是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創新實踐活動的進行,是創新實踐活動賴以啟動和運轉的操作系統[1]。多維特色平臺是有機整合各類資源,形成由基礎能力培養平臺、行業能力培養平臺和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共同組成的、面向全體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學生實踐學習平臺,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形成學校、學生及企業互動的創新創業訓練機制,實現學生、學校和企業的多贏局面,切實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為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和深入實踐。
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遠低于本科院校的學生,成績處于中等偏下,普遍存在缺乏創新的意識和欲望、缺乏創新性思維能力、缺乏創新的興趣、缺乏創新的毅力及缺乏創新所需的觀察力等方面問題。怎樣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直接影響學院長久發展。從高職院校“能不能培養出杰出人才”“培養什么樣的杰出人才”“如何培養杰出人才”三個維度,迫切需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現實課題。一是如何改變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單一化、共性化、產品化培養方式,根據學生的基礎、潛質與需求,個性化培養杰出人才;二是如何適應杰出人才培養需要搭建多層次、差別化的杰出人才培養平臺,提升杰出人才的個性化、精細化培養水平;三是如何優化杰出人才培養的制度環境,在兼容現有人才培養機制的前提下,提高杰出人才培養的可實施性、可持續性。
依據學生秉賦,為動手能力強、實踐悟性高的學生,確立技能促進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學習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學生,確立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創業興趣濃、自立意識強的學生,確立創業自強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學生自愿報名與集中選拔,遴選出有基礎、有潛質、有激情的學生分別對應相關目標,集中專業群優質資源進行分類培養[2],如圖1所示。

圖1 杰出人才培養目標
圍繞上述分類培養目標,分別制訂不同培養方案,設立個性化課程體系、指導團隊、訓練載體及相應的管理與激勵制度等,融合各類要素分類打造培養平臺[3]。
1)“項目引領,平戰結合”技能提升平臺。圍繞技能促進型人才培養,設立大學生項目科技園和特長生工作室,以項目化教學、企業真實項目實戰和技能大賽項目為抓手,強化實踐技能培養,以技能增強牽引技術學習。
2)“名師引領,校企共育”技術創新平臺。圍繞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設立創新精英班、名師工作室等基于專業的技術工作室,強化學生技術學習、應用技術創新研發,以技術創新牽引技能學習。
3)“市場引領,虛實一體”創業孵化平臺。圍繞創業自強型人才培養,設立“互聯網創業實驗班”強化創業素養,設立大學生科技項目園、商貿創業街開展虛擬創業、模擬創業,設立大學生創業園支持大學生開創小微企業,依托市場引導學生精選創業項目,以創業自強牽引技術、技能學習。
1)多元化選拔機制。通過高考單獨招生選拔、學生自薦推薦、教師推薦等途徑實施個性化的分類選拔。
2)協同化運行機制。建立由院長領銜、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二級學院具體實施的杰出人才培養工作機制;設立專項經費扶持相關工作。
3)系統化考核機制。通過發展性評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學分轉化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
4)規范化管控機制。注重杰出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對導師、課程、項目、人才培養質量等成效進行年度評估。
1)構建杰出人才培養體系。以體現“因材施教”為原則,以提升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依據學生的專業秉賦、能力秉賦、興趣愛好秉賦,綜合運用課程教學、團隊指導、平臺搭建和基地建設等培養人才中的一系列要素,在全面優化培養的基礎上,從培養類別、培養目標、培養平臺、培養評價等幾個維度,構建個性化的杰出人才培養模式、育人機制、評價指標和保障條件,形成杰出人才培養體系。
2)創設分類培養的育人路徑。依據不同培養目標,通過開設特長生工作室、成立名師工作室、組建創新創業實驗班、設立企業冠名精英班,打造“三園合一”創業育人平臺等方式,專門制定培養方案進行專項分類培育,為部分學有余力或有特別發展潛力的學生提供多種發展平臺。
3)研制系統化的促進機制。依據杰出人才培養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和需求,從頂層設計入手,通過選拔、運行、考核、評估四個維度,陸續出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遴選方案》《杰出人才培養實施辦法》《專業導師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個性化培養學分認定和折合管理辦法》《大學生科技成果獎勵辦法》《大學生科技項目基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了杰出人才分類培養的教學運行管理模式和學業評價方式,設置了“創新創業實驗班”“名師工作室”等課程學分置換方案,形成一套系統規范的管理機制。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為江蘇省省級高水平建設專業群,專業群包括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電子技術、集成電路技術應用4個專業。高水平創新杰出人才培養是專業群深化改革促進內涵式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重點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高水平師資隊伍、產教融合實踐基地、賦能區域的創新創業平臺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職業邊界泛化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結合工業互聯網產業框架下對于專業群人才的崗位技術技能需求,在“職業情境,項目導向”培養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提出“職業情境、項目導向、一專多能、多元發展”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情境是指創建設計學習環境來支持學生學習。創設職業情境,重點是設計學習活動中的情境化內容。通過引入真實的職業崗位任務需求,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通過特定的教育,利用企業情境資源,創設職業情境,學習特定的內容,實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
項目導向以職業化項目為導向,在學習領域進行教學內容組織,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實施過程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能力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開設知識、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專多能的“一專”是指技術技能。即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職業道德和新時代工匠精神,具有質量意識,掌握智能時代背景下的電子信息技能及必需的理論知識。“多能”是指復合創新。專業群平臺課程的貫通式學習可打破專業差異,使專業群具備更廣博、更全面的知識建構,可以實現技能、知識和管理思維復合,為后續跨專業技能選擇提供堅實的知識儲備,并在專業綜合課程中訓練學生通過新技術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獨立思考、溝通合作、信息采集、自我反思能力。
多元發展依托智能電子技術產教融合型綜合實訓基地,常州市信息產業園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園“三園合一”的基地,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工程項目實踐、技術技能大賽及創新創業大賽,采用個性化學分方案來實現靈活的管理模式。讓學生在滿足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選擇自己擴展的知識和技能,調動學生成才內在動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體現“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培養理念。
對接崗位群重構課程體系。課程設置對接工業互聯網框架體系前端,特別是電子信息制造產業,聚焦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課程內容反映技術發展、職業標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重構“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頂層貫通”的課程體系。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現群內共享,培養學生的公共能力和職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課程對接職業標準,培養學生職業專項能力;專業限選課程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專業綜合課程從崗位需求出發,設計綜合實訓項目,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訓練學生職業技能綜合能力,專業任選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頂層貫通課程對接崗位群工作任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畢業設計等訓練模塊,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項目管理、項目開發的綜合能力,如圖3所示。

圖3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
1)建設結構合理的梯隊式師資團隊。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以專業群、專業帶頭人和知名產業教授為引領,以中青年教師、企業技術技能大師和創新型教學團隊為核心,以優秀青年人才為骨干,提升專任教師的專業素質,優化專業群師資的學科結構,形成專業互補、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2)培養具有影響力的專業群帶頭人。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并舉,引進產業教授、行業專家、企業領軍人才或技術技能大師2~3名為專業群帶頭人。選拔3~4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作為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職教理念,到規模企業培訓,更新教育理念,開拓國際視野,提升業務水平。
3)培育技能大師、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依托學校人才培育工程,依托技能大師工作室、應用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遴選優秀教師,以具體任務或項目為載體,培養一批具備技能大師素質的教師。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教學水平,通過開展崗位練兵、教學競賽等方式,定期組織培養對象參加國內外技術交流與培訓,主動參與國內外各類教學、學術交流研討會,積極加入政府專家庫、行業協會。
職業情境指導下,構建面向工業互聯網行業的采集及前端信息處理,智能電子技術領域的實踐教學模式,全面支撐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對人才崗位實踐能力培養的新需求。建成全面覆蓋智能電子技術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訓練的產教融合型綜合實訓基地。在校內改建STM32單片機應用開發等15個實訓室,新建IC開發與測試實訓中心等6個實訓室,在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工學結合企業項目實訓、頂崗實習等。
1)打造江蘇360同城幫創新創業中心。與中盈創信(北京)有限公司聯合共建電子產品芯片級檢測維修與數據恢復雙創中心,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電子產品維修工作及數據恢復技術環境,提供頂崗實習與就業。通過電商平臺承擔線上服務業務、承接區域電子產品售后服務。
2)打造省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中心、嵌入式人工智能技術中心、智能感知技術中心,開展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嵌入式人工智能、新型傳感技術等技術開發與應用。
3)打造常州市電子創客空間。與江蘇立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鋼鐵俠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基于STEAM的學生創新教育平臺,為跨專業的學生提供開放交流平臺。
4)打造專業建設協作平臺。牽頭組建江蘇省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協作平臺,充分利用各協作院校專業自身資源及帶入的行業企業資源,開展專業建設及社會服務的協作與共同研究,帶動江蘇全省本專業人才培養水平與服務產業能力的整體提升。
近年來,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杰出人才得到華為、海力士、歐姆龍自動化等國際企業青睞,用人企業對學生工作能力滿意度、創新能力滿意度不斷提高,獲高級別專家認證學生薪酬均達到工程師標準;累計20個項目入駐大學生科技項目園、85個項目入駐商貿創業街,其中58個項目正式注冊為法人企業;7家企業被認定為江蘇省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10家企業被認定為常州市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其中,香樟大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州龍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一批經過學院孵化的創業企業已成為區域龍頭企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杰出人才培養工作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以《常州信息學院為創新人才培養打上“個性標簽”》《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為題,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等國家級、省級媒體做了專題報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教育理念到硬件條件,從學生分類培養到教師創新能力加持,全方位的加強。多維特色的平臺建設是支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需要高職院校投入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