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瑩
(1.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2.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00;3.廣州元享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先進制造業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說法。于波和李平華(2010)認為,先進制造業已成為國內外制造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對先進制造業概念的理解、層次劃分、特征和模式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探討。其研究將先進制造業定義為“一種形態、二個層次、四類特征、六化發展”,認為先進制造業既包括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又包括科學技術新發展,信息工業化是典型體現。
龔唯平等(2010)從先進制造業的動力模型入手,首先通過三個內部動因和兩個外部動因來構造其模型;其次從技術、模式、市場網絡組織及經濟發展的程度四個一級指標入手,形成20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研究發現先進制造業中市場需求、科技進步和生產要素及政府作用和發展環境等內外部因素具有耦合動力機制。黃暉(2011)根據先進制造業的特征,采用技術發展、管理水平、發展前景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指標,創造了先進制造業的評價體系,并篩選出寧波首選的制造業為石油加工、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與通用設備制造業。
林蒼松和張向前(2018)認為,我國發展制造業的動力機制正面臨市場需求復雜變化、要素驅動難以為繼、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復雜情況。為建設具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產業,我國應構建由市場需求、資本、人力資源和技術、產業政策和政府制度等動力要素形成的耦合動力機制模型。研究提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抓手、以完善創新創業產業政策為目標的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路徑。
王愷樂等(2021)通過對國際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案例進行分析,提出成渝經濟圈打造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政策建議;許廣永等(2023)運用兩階段的DEA方法,通過耦合協調模型測算我國各省份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度,發現我國的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度逐年加深,且呈現“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遞減趨勢。
先進制造技術是先進制造產業的前提。美國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了先進制造技術的概念,隨著美國在先進制造領域的不斷突破和市場份額占領,發展先進制造業已成為全球趨勢。文獻顯示,Zammuto和O'Connor(1992)最早定義了先進制造技術,將先進制造技術定義為“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技術群體,包括計算機的輔助設計、智能機器人技術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先進制造的概念不斷更新、內涵不斷擴大,日本豐田公司提出了“精益生產”的概念,將先進制造模式加入先進制造產業中。
目前,關于先進制造業的概念定義并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其特征總結較為相似,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三個特征,五個形態”。兩個層次是指先進制造業不僅包括信息新一代科學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創新發展出來的新產業形態,還包括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三個特征是指產業、技術和管理先進;五個形態是指先進制造業平臺呈現系統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多樣化。先進制造業代表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先進制造業是運用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新的模式,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理念發展起來的由供應商原材料標準化、模塊化供貨-智能物流-智能工廠-企業與個人客戶大規模小批量定制的”智能工廠式”制造業。
2017年12月7日,國家工信部公布的《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為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未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轉型的重大時間節點,并提出十個重要任務和“兩步走戰略”。根據規劃,到2025年,中國智能制造的支撐體系基本建立完畢,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化轉型。
從我國制造業增加值情況來看,制造業增加值呈逐年增長態勢,已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3.5萬億元。受新冠疫情影響,2019—2021年同比數據波動較大,2022年同比增長6.69%(見圖1)。

圖1 2012—202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單位:萬億元)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的先進制造業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1)整體創新力量薄弱,一些關鍵領域的技術和核心組件受限于外部因素,產品可靠性得不到保障;(2)基礎支持設施發展不足,導致主要設備的功能性減弱;(3)服務體系構建明顯滯后,實際應用和推廣受到阻礙。目前,我國在先進制造業發展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制造業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當前,產業發展存在過度依賴資本要素投入的問題,經濟產出效率總體不高。同時,上下游企業生態環境方面較為薄弱,具有全球領先能力的企業集團較少。此外,自主創新能力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消費升級的環境下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
第二,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下降。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下降,制造業紅利正在消失。我國制造業的物流成本、能源成本、融資成本和宏觀稅費較高,與印度、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優勢下降。
第三,制造業回報率下降,融資成本較大。勞動力等成本的上升使得工業的利潤率下滑,而房地產市場的回報率較高,資金脫實向虛,流入回報率較高的企業,制造業投資資本不足。
上述三個制造業面臨的難題正在倒逼中國制造業轉型。歷史經驗表明,只有發展工業才能成為強國,將制造業向高勞動生產率、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轉型是新時代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必然選擇。
全球制造業產業市場的爭奪越發激烈。在全球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業產業升級戰略計劃項目頻出。美國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先進技術計劃”;2010年后,世界主要制造強國紛紛推出關于先進制造業的戰略強國計劃;2010年7月,德國最早發布了《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2011年6月,美國啟動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我國于2015年5月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日本在2015年7月組建了“科技工業聯盟”;英國則在2016年2月公布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
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有待加強。美國和德國在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競爭力高、創新政策和基礎設施完善、能源政策及時完備、物質基礎設施保障高及法律監管環境良好多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美國和德國的人才競爭力優勢極高,日本和韓國的競爭力均低于美國和德國,而中國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其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成本競爭力層面。中國制造業成本競爭力極高,在人才、創新、基礎設施、能源政策、物質基礎設施和法律監管環境方面遠低于美國和德國。中國制造業的人才競爭力居中,成本競爭力優勢正在被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趕超,制造業勞動力競爭優勢下降。
從美國制造業發展來看,其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一直都作為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和陰晴表,引領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美國制造業產業升級主要依靠新技術作為動力,其表現主要體現在支柱型產業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這樣一個動態過程。
(1)美國具有國際一流的科研創新體系。首先,美國政府對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美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和出臺財稅政策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其次,美國的科技領導體系非常完善。美國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等部門由總統直接兼任主席,從最高層次上引導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支持科學技術發展;最后,美國的專利技術機構龐大而完善,這些機構與企業緊密合作,推動科技創新和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美國企業如高通、微軟的專利技術數量排名位列全球前50名。
(2)美國擁有廣泛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在2008年后推行量化寬松政策,在2020年新冠疫情后推行無限量化寬松政策,促進了美元出口貿易的價格優勢。此外,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的回流。
(3)美國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對更低。美國相比其他國家,能源價格如石油、電力等價格更為低廉,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成本較低。同時,伴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出現了顯著下降,這種成本優勢使得美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大的優勢,為美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德國制造”一直是高質量的代言,近年來制造業競爭力居世界前列,制造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2%。德國制造業的成功關鍵基于四點:(1)注重科研創新;(2)大批隱形冠軍企業;(3)注重制造者素質的培育;(4)穩定的政策支持。
(1)德國制造以其卓越的科研創新能力聞名于世。德國制造的核心為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其研發制造多與實際需求相聯系,如汽車、汽油機、柴油機的發明最早都出現在德國。德國實行產業集群的創新政策,將產業、學校和企業聯動到創新科研網絡,將研發與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創新產業集群。以2018年慕尼黑啟動的機場創新園區建設為例,該創新園區將大型跨國企業、小型初創企業、研究機構、風投機構等引入,為各種創新活動提供平臺,促進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共享,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進步。
(2)德國制造業孕育了一大批“隱形冠軍”企業。這些企業大多不為公眾所知,但在特定細分領域占據市場領先地位,其產品、服務和發展路徑都難以被超越。這些企業堅持專業、優質和精細的路線,以市場和技術為出發點,其市場活動領域廣泛,遍布全球五大洲。這些隱形冠軍企業不僅在產品創新方面有突破,還在流程或過程中的創新屈指可數,其創新活動是持續不斷的。如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超90%的豪耐公司,產品被廣泛應用于超150多個國家的海曼公司等。據統計,這些隱形冠軍企業每百位員工達到30~35項專利,遠超大型跨國企業的每百位員工10項專利水平。
(3)德國非常注重制造者職業素養的培育,并提供了穩定的政策支持。首先,德國的公立學校免收學費,同時規定企業有向員工提供職業培訓義務,《職業技術培訓法》為德國制造業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其次,德國建立了完善的技術轉移中心平臺,免費為企業提供包括技術咨詢和專利保護在內的各類服務;最后,德國積極支持創新產業集群的發展,為企業和研發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與知識成果轉化提供了廣闊平臺。
日本通過主導產業的選擇,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中國先進制造業產業選擇的經驗借鑒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在產業政策設計方面,根據國際環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立足高遠,從頂層設計上合理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要點,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培育支持引導產業發展。
(2)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作為后發國家要嗅覺敏銳,緊抓世界產業變遷時機,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站在時代的風口上,從根本上帶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符合時代要求。
(3)在重點產業選擇方面,選擇產業前動性強、發展速度快、具有潛在優勢的產業后關聯度高產業輻射力,從而一帶多,促進產業協同、產業融合。
企業層面,日本的企業走向了一條以技術引領市場、向產業鏈上游轉移和去組裝化的“越做越小”之路。日本企業如神戶制鋼、三菱綜合材料和JSR等僅從事產業上游原材料的供應。這些企業在日本乃至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地位,其技術和產品質量在國際上仍具有競爭優勢,這些企業擁有不可撼動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其產品銷售模式主要是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B2B模式,通過把控產業鏈的上游獲得話語權。從日本制造業的發展路徑來看,生產重點一直在去組裝化和向把控核心零部件轉移。以手機為例,日本企業制造業的重點正從手機本身轉向手機的傳感器,商業模式從直接面向消費者(B2C)轉向企業間交易(B2B),產品也從完整的消費品轉向核心零部件,從進行組裝到去組裝化。日本的制造業越來越向產業上游發展,越來越專、精、尖,也越來越小型化。
從產業發展路徑來看,美國的制造業主要依賴企業的自主創新發展;德國的制造業發展遵循“隱形冠軍” 路線,背靠產業鏈做大做強;日本的制造業發展遵循“高精尖、越做越小(B2B)”的路線。我國的制造業在低端具有巨大的市場,未來發展不僅需要借鑒美德日的創新研發為主導,還要培育一批類似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同時可參考日本路線,向高精尖+產業鏈協同+系統集成發展。
從產業層面來看,我國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優勢是:(1)先進制造業行業規模化、集中化程度加深;(2)盈利能力增強,成本攤薄;(3)研發投入加大。先進制造業劣勢主要體現在:(1)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2)人才及國家創新政策、能源政策、物質基礎設施及法律法規優勢不明顯等方面。目前,我國先進制造業面臨市場缺口較大, 先進制造業機會體現在國內外先進制造業產品市場需求較大。先進制造業威脅表現在發達工業經濟體人才優勢、創新政策和基礎設施、能源政策、物質基礎設施及法律監管環境優勢明顯;其他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等方面。
在此基礎上,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用SWOT矩陣歸納為:(1)兼并收購趨勢增多,產業投資力度增大,企業盈利能力增強,市場份額增加;(2)滿足市場對先進制造業的市場需求。人才投入力度增大,設備及核心部件升級增強;(3)提高技術開發,提高勞動者技能,提高勞動力效率;(4)避免勞動力成本威脅,加大技術投入力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
從政府層面來看,當前是我國制造業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間窗口。借鑒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的發展經驗,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創新發展模式的變革迫在眉睫。推動我國制造業強國建設任重道遠,在宏觀政策和政府頂層設計層面,可從以下幾點展開:
(1)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化制造產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參考美、德、日的世界強國發展經驗,根據我國產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結構化的制造產業政策,解決我國制造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人才政策、法律監管環境等重要問題。政策既要考慮新興產業的發展,又需考慮傳統的產業升級。短期重點解決我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長期趕超世界制造強國,完成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2)擴大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范圍,加快產業升級。美、德、日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進入信息化和智能工廠的新時代,我國應加快產業升級,充分利用數字化轉型的工業技術,積極開展智能工廠、自動化平臺及生產線的建設。
(3)充分發揮金融體系的資金供給作用。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重點解決戰略新興產業和小規模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同時,加大財政和政策性融資手段對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支持。積極擴大民間投資范圍,增加民間投資的資金供給主體建設。
(4)增強研發體制的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支持。人才與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建設是提升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國可以借鑒的方案有健全和維護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大研發支出的投入力度,給予戰略新興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向高端制造水平發展方向轉型。同時,加強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構建多軌制的人才培養計劃,實現高素質的人 才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