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欣,徐榮華
(同濟大學,上海 200092)
高校學術期刊是高校辦學特色和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許多學者對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管理現狀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朱娜分析了高校學術期刊與“雙一流”建設的關聯性,提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可以通過強化期刊特色、促進學科交叉、打造品質內容等路徑來提升期刊的影響力[1];張芙蓉闡述了高校期刊發展與學科建設之間的強耦合關系,并提出了高校學術期刊與一流學科的高質量協同發展策略[2]。本研究通過充分調研與分析,闡述了T大學學術期刊在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現狀,并分析了兄弟高校學術期刊的管理模式,提出T大學學術期刊革新管理與服務的對策。
T大學主辦及共同主辦的學術期刊共有29本,其中中文學術期刊16本(含3本學報),英文學術期刊13本。期刊聲譽和學術影響力在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中占有重要位置,故從期刊的學科分布、運營模式來分析其發展情況。
期刊涉及學科領域主要分布在土木工程、建筑城規、醫學、電子信息、交通工程、材料科學等優勢學科領域。依托學科優勢已在土木工程、建筑城規等領域形成期刊集群,并于2022年成立土木工程學院期刊中心,在業內有較大的影響力。然而,仍有多個優勢學科還沒有能支撐學科發展的學術期刊,因此,多個潛力學科尚有辦刊空間,學校新刊的承辦工作依然亟待開展。期刊在各學科的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T大學期刊的學科分布情況Fig.1 Subject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in T University
T大學主要對3本學報,即《T大學學報(自然版)》《T大學學報(醫學版)》《T大學學報(社科版)》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有穩定的經費資助和人員支持,并由本校學報編輯部承辦。另26本學術期刊主要依托學科所在的二級單位承辦,均在學院附設有期刊編輯部,如土木工程學院整合了本學院的期刊人財物資源,形成學院級期刊中心集中辦刊,學校對于期刊相關工作進行統籌指導和監督管理。從管理模式來看,編輯部獨立辦刊模式依然占據主導位置,各期刊依然以獨自運行為主。
近年,《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和《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相繼頒布,把我國科技期刊建設和改革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積極響應相關政策精神,進一步提升期刊學術質量和水平,各高校陸續對校屬期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改革,很多學校的改革效果卓有成效。
截至2023年9月,根據中國知網收錄學術期刊目錄統計,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超過2700種(如圖2所示),主辦期刊數量居前15位的(第一主辦單位,含附屬醫院)均為我國“985”高校,分別是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山東大學。對以上高校辦刊模式進行深入調研發現,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的期刊統籌管理工作雖多由學校科管部門承擔,但期刊具體運行依然由學科所在的學院承辦,并且各高校正在進行期刊建設方面的調研,均有成立期刊中心(社)的設想;而另外10所高校已逐步改革成立期刊中心(社),整合校內資源,對校內期刊進行統一管理。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辦刊數量雖未列入前15名,但學校長期重視期刊的規劃與發展,尤其近幾年在期刊建設上均持續發力,已建成校級期刊中心,其期刊管理體制和期刊建設成效在高校中比較突出。
圖2結果顯示,傳統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在學科門類建設、創新人才培養、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依托其強勢學科,在期刊建設和新刊孵化上具有先天優勢,并積極探索期刊建設與管理的方法及路徑。山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獲批辦刊的數量也排在前幾位,均與這幾所高校積極順應學校發展要求、統籌校內人才及資源優勢、理清期刊發展脈絡、成立期刊中心、推動期刊建設項目等重大舉措有關。
根據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的期刊管理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其具有以下三種辦刊模式:
依托高校科研管理等職能部門對期刊進行統籌管理,由期刊編輯部具體管理,這是目前最為廣泛也相對傳統的管理模式,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由科研管理部門或指定專人負責全校期刊的整體協調、指導、監督和檢查工作。各期刊編輯部依托學科,負責各期刊的具體運營,管理運行相對獨立,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從學校角度無需另設管理機構。期刊管理復雜,涉及學科廣泛,由編輯部具體管理,溝通和建設成本更小。但這種松散的期刊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在于缺少統一的籌劃與服務共享平臺。

圖2 2019—2023年高校“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入圍情況Fig.2 University finalists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Excellence Action Plan” and “High Starting Point New Journal Project” from 2019 to 2023
出版社模式是指高校學術期刊劃歸學校出版社進行管理,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由出版社統籌管理學校多本期刊,該模式便于實現集約化管理,可共享出版社編輯、發行和傳播平臺,不需增加高校人員編制。但大學出版社往往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不足,“以書養刊”模式在實操層面存在很多困難。圖書出版人員與期刊編輯人員的工作性質、編制屬性也存在協同管理上的困難,會面臨人員流失問題。
期刊中心(社)模式是指學校整合原本分散在各個學科的期刊,建立獨立集約化管理的期刊中心(社),形成期刊運營、管理及服務一體化模式,如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等,基本實現了期刊的統一管理。期刊中心(社)管理模式整合了校院兩級管理、人員資源,建立集中的編輯、發行和傳播平臺,實現了對全校期刊的集約化管理,是目前為止被普遍認可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多個學校的試點都非常成功。但期刊中心(社)機構體系龐大,整合過渡期和磨合期較長,這也是很多高校還未做出學術期刊管理改革的主要原因。
面向新時代,對照科技強國戰略要求,對標世界一流期刊,T大學學術期刊已有一定規模但依然面臨很大挑戰,在數量質量、學術地位、學科布局、資源配置、體制政策等多方面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T大學主辦籌辦的近30本期刊主要集中在土木、建筑等強勢學科,部分優勢學科還需增辦新刊,目前期刊分布還存在不均衡現象。應對國家戰略需求,未來重點建設學科、新興學科還缺乏對期刊的布局謀劃,期刊的發展速度對學校科技創新和學科建設支撐不足。
截至目前,T大學主辦及共同主辦的SCI期刊、EI期刊各兩本,高水平期刊數量較少,高水平稿源數量不夠充沛,期刊特色有待進一步挖掘,學術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T大學各期刊獨立運行,導致各刊均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在編輯上,需進一步整合人力資源,建立公共編校共享服務平臺。從期刊的組織形式上看,大部分期刊仍以單打獨斗為主,缺乏集群作戰優勢。
通過前期對其他高校的調研分析發現,推進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成立期刊中心(社)是目前各高校期刊建設與發展的主要改革舉措之一[3]。T大學應以國家政策導向為牽引,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進一步提升期刊建設與管理的專業化水平,為高校期刊建設與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結合T大學已有學科特色及其他高校整合改革的成功經驗等實際情況,為進一步提升期刊管理效能,建設與一流大學相適應的一流期刊集群,特提出以下改革舉措:
如今,我國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逐年增加,但高校學術期刊的專業細分程度遠未達到專業期刊的標準,未來各高校的專業錯位競爭將不斷加速[4],因此順應國際形勢及國家重大發展需求,結合T大學的優勢和特色,從學校層面加強頂層設計,提出學校特色期刊發展規劃和建設布局,同時將學校發展規劃按學科進行分解,鼓勵學科建設與期刊發展互融互促,以激發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出臺針對期刊建設的管理辦法,將期刊建設布局工作落到實處。
通過對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調研發現,其近年均啟動了學校層面的期刊建設項目,對該校期刊的成長和運行進行了梯度支持,進一步鼓勵學院結合一流學科建設創辦高水平期刊,并不斷提升現有期刊的辦刊質量。在經費支持方面,設立T大學期刊建設專項經費,持續加強期刊建設,增強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在人才支持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資源優勢,與現有辦刊人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和成長[3]。加強人才舉薦工作,推薦教師到國內國際優秀期刊任職,鼓勵辦刊人員積極申報期刊人才項目,促進教師和辦刊人才共同成長,助力學校內涵式發展。
從對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上海大學等建設期刊中心(社)高校的深入調研結果看,近幾年該類高校期刊建設成果顯著,組建期刊中心(社)將是未來高校期刊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①對學校期刊進行歸口管理,統籌規劃,專業指導與服務,充分調動學校各方資源,協調各職能部門參與,集中人財物配置;②設置統一的期刊出版平臺,對內提供公共服務,打破期刊單打獨斗的局面,以集約化、專業化的服務整體提升學校期刊的出版質量和學術影響力;③整合期刊宣傳與運營模式,發揮集群優勢,對外進行統一溝通,進一步增強高校期刊品牌傳播的廣度及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