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娟
(沈陽化工大學,沈陽 110142)
專職社區工作者是指在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專職從事社區黨建、社區服務與管理的就業年齡段全日制工作人員,包括社區黨組織成員與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中的專職人員、社區干事。專職社區工作者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力量,承擔著落實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重任及聯系社會公眾的使命。近年,社會治理的重心下移至基層,許多行政事務轉移到社區,社區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服務職能。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能夠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順利開展,使資源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更好地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就此對社區的專業化治理水平與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行政性、半專業化的社區工作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變化,專職社區工作者經驗式的服務已很難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因此需不斷豐富其理論知識與服務方式,進而推動專職社區工作者人才隊伍的建設。現實中,社區專業人才數量少、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突出,亟須提升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及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
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了解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3個月內的基本情況,分析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及存在的問題。J社區管轄12個小區,均為老舊住宅小區,有居民6011戶、17 988人,社區黨委下轄20個黨支部、790余名黨員,黨群服務中心有20名社區工作者。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負責多項對口業務,社區的每個科室都有專職干事負責,主要處理黨務、社會事務、社會救助、就業、文化教育、衛生、城市經濟等領域共19項即辦事項與49項代辦事項,內容包括生育、低保、就業、殘聯、工會、社保、臨時補助、特困、城管、高齡補貼、公共租賃房等。
20名專職社區工作者中有男性3人,女性17人;年齡25歲以下1人,26~35歲6人,36~45歲12人,46歲以上1人;未婚2人,已婚17人,離異1人;大專學歷4人,本科學歷16人;中共黨員15人,群眾5人;工作年限1年以下2人,1~3年4人,7~9年6人,10年以上8人;滿意每月工資收入的7人,基本滿意9人,不滿意3人,非常不滿意1人;喜歡從事社區工作的11人,感覺還行9人;從沒想過轉行的13人,想過轉行但經考慮后決定留下的6人,考慮轉行尚未找到合適職業1人;社區工作的主要職責上,認為完成街道辦事處交辦工作的1人,為居民提供服務的19人;認為社區分工清晰但身兼數職的15人,分工是社區書記分配工作的5人;對責任網格內居民家庭情況非常了解的3人,了解的13人,一般了解的4人;認為每月開展一次社區服務的16人,一季度開展一次社區服務的4人;認為工作強度大的14人,比較適中的5人,強度小的1人;堅持在實踐中積累社區工作技能的10人,向有經驗同事學習的8人,參與上級培訓的1人,自主學習的1人。
專職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區工作者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是工作繁雜人數少、社會認可度低、社區工作經費與服務資源少;認為社區管理應努力的方向是提高福利待遇拓展晉升渠道、完善人才選用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提供專業化服務;認為社區工作強度較大的原因主要是臨時性工作任務多、本職工作任務繁雜、工作考評多責任大;認為影響工作順利開展的主要問題是社區群眾不理解不支持、上級部門幫扶培訓不夠、自身經驗和閱歷不足;認為社區應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優秀社區經驗介紹及社會治理專業知識。
專職社區工作者專業化是指社區工作者在知識、能力、價值等方面的專業化,其具備的知識用證書與專業兩個指標衡量,能力用榮譽與居民滿意度兩個指標衡量,價值用人員關系與工作喜愛度兩個指標來衡量。
從20名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呈半專業化水平,即其具備一定的專業化能力但還尚未達到完全專業化水平。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背景五花八門,以管理類居多,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在轉為專業人才上具備很大潛力,詳見圖1。

圖1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背景Fig.1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community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獲得的職業證書情況詳見表1。獲得初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7人,獲得中級社會工作師證書的3人,即50%人數持證,其余人獲有其他證書,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表1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持證情況Tab.1 Status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who have acertificates in J Community n=20
如圖2所示,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獲得過街道級別獎勵的占15%,縣級獎勵的占5%,市級獎勵的占15%,省部級及以上獎勵的占5%,未獲獎勵的占60%,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獲得榮譽較多,其工作能力達標。

圖2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獲得的榮譽情況Fig.2 Honors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
如圖3所示,對轄區居民非常了解的專職社區工作者占15%,了解的占65%,一般了解的占20%,說明其非常熟悉轄區居民情況。

圖3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對轄區居民的了解程度Fig.3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understanding of residents in the district in J Community
在工作技能獲取方式上(如圖4所示),“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的占40%,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人員關系和諧,互幫互助,聯系緊密。
專職社區工作者對工作的喜愛程度如圖5所示,沒有人選擇“不喜歡”和“不確定”,55%的專職社區工作者喜歡這份工作,45%的專職社區工作者覺得這份工作“還行”,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對工作的喜愛程度很高,工作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

圖5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對工作的喜愛程度Fig.5 Love degree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在知識、能力與價值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的專業化水平,仍面臨一些問題,詳見圖6。

圖6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專業化存在的問題(多選)Fig.6 Problems in the specialization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multiple choices)
大部分社區工作者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未深入領會專業社會工作的價值[1]。J社區建立了以崗位任職培訓、專題培訓、職業資格教育培訓等為主的社區專職工作者教育培訓體系,但沒有實現全員覆蓋,一些有價值的培訓人數有限,培訓名額太少。
社區工作者的考核分為優秀、稱職、告誡與不稱職四個等次。J社區現行考核實行居民評議(50%)、上級業務部門評議(30%)、社區工作者互評(20%)相結合的方式,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J社區的專職社區工作者中,70%的人認為工作強度大,25%的人認為工作強度比較適中,5%的人認為工作強度小,詳見圖7,說明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強度普遍很大,除對接街道、發揮社區行政職能外,權責不清使專職社區工作者承擔了更多本職之外的工作,詳見圖8。

圖7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工作強度Fig.7 Work intensity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

圖8 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與職責Fig.8 Work conten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full-time community workers in J Community
以上結果說明,雖然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積極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但后續的教育培訓并沒能為專職社區工作者提升專業化水平提供實質性幫助,且教育培訓未實現全員覆蓋。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證書只能證明專職社區工作者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還存在一定困難,且專職社區工作者承擔了過多的行政任務,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
為有效解決J社區專職社區工作者在提升專業化水平過程中面臨的教育培訓實效低、考核評價不規范、行政工作任務重等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下建議:
1)拓寬人才來源渠道。①優化專業結構,多招聘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等基礎知識扎實、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提高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專業化程度,為其隊伍從半專業化走向完全專業化奠定基礎。②與高校合作建立有效的專業社工人才引進對接機制,設立社工實習孵化基地,接納高校相關專業人才進入社區實習,帶動專職社區工作者知識能力的提高。
2)開展系統性專業培訓。專職社區工作者培訓應圍繞專業化展開,具有邏輯性、系統性與延續性,培訓內容應以需求為導向,經過專業科學的培訓設計,涉及專業價值、專業倫理、專業理論與方法,具體培訓內容包括辦公軟件操作、法律知識、與居民溝通交流、心理咨詢的技巧等。開展專業培訓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繼續教育、專業考核、觀摩交流、技能比拼、競賽、小組討論、經驗分享等,以保證良好的培訓質量與效果。培訓方應是具有理論基礎與實際社區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這樣可以豐富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提升其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更新其服務理念,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3)明確工作內容與職責。過多的行政事務使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角色得不到良好的體現。為有效減輕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負擔,社區可以加強與社會工作機構的聯系,由社會工作機構承擔社區部分行政事務,引導社區逐漸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讓社區的運行更加穩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