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被譽為最具革新意義的審美教育著作,其對于大眾的審美觀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審美教育”思想作為完善人性的目的和手段,是席勒美學思想的核心,具有獨特的普適性。本文從席勒美學的產生出發,介紹在席勒美育機制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游戲”中介,分析席勒美育思想在個體生命存在中充當的角色及其對社會的意義。
【關鍵詞】席勒;美育;游戲;生命美學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05-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5
一、席勒美學的背景
(一)理論淵源
自古希臘以來,美學思想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強調理性,認為邏輯思維最重要;另一種則強調感性,注重感性經驗。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人們開始更加重視現實生活,且更加熱衷于感性經驗,但理性主義的思想仍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崇。這兩種思想傾向在17-18世紀形成兩種思潮的對峙,即經驗主義美學和理性主義美學。因此,18世紀啟蒙運動之前,美學中的感性主義和理性主義傾向都各自發展并呈現出一種交融的態勢,這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兩大特點。
席勒聲稱自己的思想大部分受到康德的啟發,他在康德思想的影響下逐漸構筑自己的哲學體系,在美學上顯示出對康德美學思想的繼承和超越。康德的先驗哲學認為人的心靈有認識、情感和欲求,即知、情、意。其中,知性和認識相關,理性與欲求相聯,要實現知性和情理的統一,必然要通過情感實現。康德認為這種沖突不可消除,必須發揮判斷力的橋梁作用,促進從知到意的過渡。《判斷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審美判斷的辯證論則是對審美判斷中存在的矛盾的解決,即提出二律背反及其解決辦法,他認為對立只是表面現象,在超感性的主體身上是可以實現這種矛盾的解決的,雖然沒有解決二律背反,但他實現了一種過渡,即從美在形式向內容方面轉變,逐步實現由自然的必然向精神的自由過渡,因此他提出了“作為道德的象征的美”。這樣,康德就將審美判斷作為自然—審美—道德的終結環節,將感性與理性、主觀與客觀的矛盾統一在主體的主觀精神中。雖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但是這種思想趨向啟發了席勒,使席勒開始注重對審美功能的探討,將美與道德聯系起來。
席勒美學思想就是在這樣互相對立、互相融合的背景下對以往美學思想的一個融合與總結,同時,也深受康德思想的直接影響。他的美學思想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一個環節,也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德國社會現實
德意志王國從一開始就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由許多發展不同的部族和部落拼湊起來,同時獨立封建領主擁有很大自治權,甚至可以控制王權。席勒生活在德國三十年戰爭之后的蕭條和專制時期,國土被分割,外國勢力插手德國內政,諸侯獲得國家主權,皇權進一步被削弱。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發展滯后,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仍居主導地位,嚴重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而稅收制度和重商主義帶來一系列腐化行為,席勒對此尤其憤慨。另外,德國貴族雖然享有特權,但由于權力來源于各方勢力的相互妥協,就不具備資產階級的革命性。
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已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革命。民族統一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目標之一,但由于德國封建主義勢力異常強大,資產階級本身軟弱,缺乏擔負起反封建的實際革命任務,因此現實上無法實現革命反抗。但這種反抗意識卻深深體現在知識分子的思想中。他們超越啟蒙運動而走向對自身的反思批判,引發了哲學上歷史性的革命,也導致了文化上狂飆突進運動的產生。啟蒙主義者的理想多集中在藝術、哲學、文學等領域,希望德國能發生狂飆一樣地推翻阻礙歷史發展的封建勢力的運動,以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所以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實質是一股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同時,它更深入地發展了啟蒙運動的人道主義傾向,對片面強調理性的做法提出了異議,更注重感性在個體的人生存中的重要性。
席勒的思想深受啟蒙運動和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突出地體現著這兩種運動的走向,他的國家觀念、人性觀以及對自由的理解都是他那個時代思想的鮮明反映,他意識到必須改變這種社會語境下人的“破碎化”的生存狀態。
二、“游戲”人生
(一)審美教育的運作機制
《審美教育書簡》并非一部純粹理論的書,更是一部深刻思考人類本質、當下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著作。在第一封信開頭,就表示:“我要談的對象,同我們福祉中最好的部分有直接聯系,同人的天性中道德的高尚也不相違闊。” ①這里的福祉即啟蒙思想家們追求的幸福,就是康德所說的獨立運用理性思考的能力。而在第二封信中,席勒清楚表明:他要以美學研究來解決“真正的政治自由”。
第四封信中,席勒提出了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方面不能單純以自然人的身份用感覺來支配原則,成為野人;另一方面也不能作為純粹的理性人用原則摧毀情感,成為蠻人。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理想國家的目標,國家與個人方能達到和諧統一狀態。在第十一封信中,席勒對人性進行了哲學的抽象分析。他認為,一個人應具備持久不變的和經常變化的兩種狀態,一種稱之為“人的人格”,另一種稱之為“狀態”。因此,人們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要求,即感性與理性兼備。第一點要求絕對的實在性,第二點則要求絕對的形式性。
在第十二封信里,席勒提出了兩個概念,即感性沖動和形式沖動。感性沖動將人們局限于特定的環境中,要求他們擁有變化的能力和實際的存在,但這種狀態無法讓人們獲得完美的生活。相比之下,形式沖動則是人們的理性本能,它將人們視為一種獨特的群體,讓他們獲得了自由的人格。第十三封信又說明了這兩種沖動必須保持在各自的范圍內,從而使形式的最大自由與存在的最大豐富結合在一起。因此,十四封信認為,兩種沖動結合在一起就是游戲沖動,它是變與不變的結合,旨在超越時間,達到一種新狀態。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相互作用和對立統一就形成了一個正—反—合的過程,游戲沖動統一了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
席勒在第二十封信中指出,在從感覺到思想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種中間心境,它不受物質和道德的限制,而是以自由的方式進行活動,因此,這種心境有理由被稱為自由心境。在這種心境中感性和理性同步活動從而彼此相消,審美狀態就是自由心境中的可規定性狀態。
第二十七封信席勒提出“美的假象王國”概念。審美游戲本身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到了高級階段,美本身成為人追求的對象,這時就建立起美的王國。在這里讓人們擺脫了任何形式的壓迫,以自由為基礎,實現了平等的理想。然而,在這里也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真的存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嗎?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席勒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樣的審美國家實際上只存在于個別卓越之人中。
席勒的審美教育機制作用的過程如圖(圖1)所示。
(二)“游戲”的中介作用
席勒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對“游戲”進行專門研究的人,他的“游戲說”中的“游戲”,并不僅僅是指“物質世界的游戲”。席勒強調,游戲的本質應該是一種超越物質欲望和道德約束的自由,它可以讓人們獲得真正的自主性和審美體驗。自由美和經驗美是席勒游戲美學的兩個重要特征。它們既表現出席勒游戲美學相較于其他游戲學說的特殊之處,代表了游戲之美的理想王國;又凸顯了席勒游戲美學注重生活、關注現實、保持人性完整的客觀事實,描繪著富有游戲之美的生活世界。
最初,人性的碎片化現狀催生了對人性完整的需求。游戲是治愈人性碎片化的良法,因為“只有當人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游戲;而只有當人在游戲時,他才是完整的人”(第十五封信)。游戲代表了人性的飽滿,可以讓人體驗到現實生活中欠缺的生命充盈的感覺,是成就完滿的人的必要條件。其次,在證明游戲的先驗存在時,游戲被描述為游戲沖動。席勒“游戲說”的主體就是關于游戲沖動的論述。作為形式沖動和感性沖動的集合體,它的任務就是在二者之間劃出一個和平的緩沖范圍,讓它們在這個既定范圍內自由地實現對象化。因此,進入審美王國就必須先學會如何游戲。作為審美王國的公民,他必然先是審美的人和游戲的人,所以審美教育旨在通過美的實踐來指引人成為審美的和游戲的人,也就是發現人自身美的本性和游戲的本性。
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將游戲視為實現人類完整性的基礎,并將其與美學緊密結合,以此作為改造人類本身和現實世界的首要途徑。基于人性和審美的光環,席勒強調游戲的特殊性,不僅最為接近游戲的純然本質,而且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游戲的功能。
三、生命美學
(一)生命的存在方式:審美與藝術
“希臘國家的這種水螅性如今已被一架精巧的鐘表所代替,在那里無限眾多但都沒有生命的部分湊在一起,從而構成了一個機械生活的整體。”(第六封信)現代工具理性的極度發展使得主體開始逐漸隱退,現代性語境下的主體性開始成為一個難題,因此,尼采所說“上帝之死”既是理性發展的必然,也是理性發展的困境。
席勒深知現代社會的生存難題,認為美的藝術是恢復人的天性的途徑。于是以審美教育為途徑,去關心人的個體生命的審美化和藝術化的存在,當成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他認為,藝術是自由的女兒,理想的藝術必須勇敢地超越現實需要,旨在通過美學喚醒人們內心深處最純潔、最完整、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精神,走向人性本真的狀態,從而有意識、有感情、有思維地進入自由王國。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本質上是關乎人的生命活動的世界觀。
人類生活的本質在于審美,而作為美的集中表達——藝術,從本質上說也是人的生命力的集中表現,它突出了人的生命力。藝術與審美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命活動的精華,并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融入其中,使之成為一種無限的存在。因此,審美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基于實踐的行為,還能超越實踐,成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看,審美活動本身就是關乎人類的生命活動。
(二)人性的完滿
席勒在他理論中提出的“完善的人性”就是美。審美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使主體的生命本質達到最完美的展開,生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綻放。
席勒指出,“人格”和“狀態”是人類本質的兩個基礎。穩定的“人格”處于各種變化的特定的“狀態”中。因此,“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則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行為。盡管席勒以抽象的概念來探討人性及其存在,但是,這種探討是建立在對人的實際生存狀態的認識上,也與當時人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他的觀點反映出當時德國社會個體生活的艱難處境,他指出,當今的人類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而完整的人性則需要一種感性和理性的和諧統一。在席勒看來,為了整合分裂的人性,只有在游戲沖動里面,才能達到人性的和諧,情感與理性、自然的多樣性與道德的一體性才能達到統一、和諧的境界。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席勒美育思想中生命智慧的閃光。人的生命與動植物生命的不同就在于人的生命是積極主動地向世界敞開,并能用自己的意識和智慧對世界和自身生命進行反思和觀照。個體是一個積極的生命體,當個體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萬事萬物,保持一種既存于世界又能以游的境界與世俗拉開一定的審美距離時,如此,人生的自由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
席勒美學確立了“完整的人”理想,即美的形式的最高要求。但作為啟蒙時期的詩人、哲學家,他在思考問題方面表現出啟蒙運動中精英知識分子的特質。
首先表現為對人主體性地位的確定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面臨著席勒未曾料到的災難和恐懼,比如兩次世界大戰、信息和科技革命等,這些都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類的本質,并開始質疑人類的主宰地位,而席勒的最高理想也顯得虛幻。其次,對大眾生活的精神意義要高于實際生活的需要。他認為只有高尚的靈魂才存在審美王國,大眾被視為需要啟蒙教導的庸眾。而實際上,審美體驗是無處不在的,審美思維內在于日常思維的活的源頭中。
從啟蒙時代到當代社會,大眾的知識地位逐步提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審美自由大大提升。席勒美學雖然以人生活的愉悅、和諧、自由為目的,但對大眾審美觀的忽視,使其理論沒有在現實世界得到實現,而是僅僅作為審美烏托邦存在。當代審美的多元景觀使人們在感性上得到了更多解放,達到了對理性中心主義的反撥,是從實踐上和感性層面對席勒美學的發展。
我們生活的環境與席勒構想的社會早已不同,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于自由的向往、對于家園的尋覓是貫穿于生命始終的。“完整的人”的目標仍然植根于人們心靈深處,從未遠離人的精神世界。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在繁忙生活中放松身心、在現實世界尋求和諧統一的審美烏托邦。
五、結語
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在西方美學史上富有劃時代意義。作為第一部美育作品,它標志著西方美學思辨由認識論美學轉向人生的存在論美學。他的思想核心在于美,主張運用美來塑造完整人格和建設美好國家,對現代性的批判是其實質所在。
席勒的美學理念一直影響著當代,在今天依舊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對個體生命來說,內在的“游戲”沖動是解救其在現代社會中碎片化困境的手段和目的,如此方能從藝術和審美上達到人性的完整與和諧。而其思想中的啟蒙精英意識,也反過來讓大家更關注并反思當代大眾生活和多元的審美觀,在新時代的書寫下傳播人文精神,關注生命個體,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注釋:
①(德)席勒著,張玉能譯:《審美教育書簡》,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
參考文獻:
[1]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張玉能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閆翠靜.席勒的美學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9.
[3]安佰鴻.席勒的自由觀念和美育思想[D].山東大學,2006.
[4]王東,吳效剛.席勒美育思想的現代性意義[J].江海學刊,2006,(6).
[5]羅雙.論席勒的“游戲說”[J].美育學刊,2016,(07).
[6]崔娜娜.論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完整的人” [D].上海師范大學,2013.
[7]張玉能.《審美教育書簡》中的美學思想——美論與人性[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
[8]張玉能.《審美教育書簡》中的美學思想——審美教育論[J].美育學刊,2014,(05).
[9]鄒蘊.未竟的審美教育之路——席勒對啟蒙時代的反思[J].文藝爭鳴,2015,(01).
[10]杜高山,周愛光.席勒游戲美學初探[J].體育學刊,2015,(22).
[11]甘露.席勒的人性論和美育思想——讀《審美教育書簡》[J].藝術百家,2008,(24).
[12]劉湉祎.對席勒審美狀態的再認識——關于《審美教育書簡》的分析[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6).
作者簡介:
熊厚,女,湖北荊州人,海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