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時期,捐納制度是官吏選拔方面除科舉制度外的又一重要制度。作為許大齡先生的碩士論文的《清代捐納制度》雖然只是清代捐納制度的先行基礎研究,但是這本書在論述結構、研究資料、學術價值、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K24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05-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8
捐納制度起源于秦朝,秦朝統一天下后,就讓民眾納粟,以賜爵位。但是從秦朝到宋朝,捐納制度并沒有泛濫,甚至第一時期并不認為這是一種制度。如宋孝宗淳熙年間詔謂:“鬻官非古制,今除歉歲,民愿入粟賑饑,有裕于眾,聽取旨補官,余一切往罷。”同時許大齡先生認為,按照晁錯所議論的,鬻爵,不是鬻官。貲選與輸財得官,是報效朝廷,并不是捐納制度。唐宋二代,雖有納粟為官的制度,但也是暫時的。唐代授予的是出身,宋代只能授予特定的官,且不能改。這些對于國家政策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只有在金、元以后,納粟制度才開始逐漸濫觴。特別到清朝,在官吏的銓選制度中,捐納制度已經成為科舉制度的重要補充。
《清代捐納制度》是第一本研究捐納制度的開山之作,其在捐納制度史的研究領域有著極高地位。許先生二十五歲即成此書,開清代制度史一新領域,不可不嘆服。該書條分縷析,于捐納制度因革述說非常清晰,言其鄙極詳。下面從其在論述結構、研究資料、學術價值、研究方法以及學術界的評價評析一下此書史學價值。
一、論述結構
由于清代捐納之繁,而且還隨時變革,花樣層出。并且捐納史研究在許大齡先生之前沒有人涉及,因此許大齡先生在論述清朝捐納史是為了能夠讓時人更好理解清代捐納制度的運行機制,也是為后人研究捐納史奠定基石與標準,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分類標準與定義方法。
全書出去緒論分為十一章,其中一至五章屬于第一篇“沿革”;六至八章屬于第二篇“組織”;九至十一章屬于第三篇“影響”。各篇互補所屬,各為一個專題,都是為了把對應主題闡述清楚。但都緊緊圍繞清代捐納制度這個主題,沒有涉及過多枝蔓。
緒論中,許大齡先生論述捐納制度的起源與發展,前文已進行敘述,這里不過多贅述。
在第一篇“沿革”中,許大齡先生將整個捐納制度發展演變過程進行定義。他把清代捐納制度分為三期:開創、因襲、變更。康熙朝為開創期,捐納制度由此開創;雍正朝至嘉慶朝為因襲期,捐納制度在康熙朝發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演進;從道光朝開始屬于變更期,為了應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在捐納制度中的銀數、銓法等方面進行調整。
在第二篇“組織”中,許大齡先生將捐納事例分為暫行事例與現行事例。“所謂暫行事例,有其特殊原因,捐實官,定期限,詳銀數,立銓法,即清代歷屆所開之捐納,用以別常捐。其規制嚴格隆重,每至捐期,納者蜂至,故后世又稱大捐。”[1]而現行常例,許大齡先生認為有捐實官、捐虛銜、捐封典、捐出身、捐加級記錄、捐分發、捐復、捐免八項。至于《銀數》一章,許大齡先生通過表格將歷年捐納官品所需銀兩梳理出來,比如“歷屆捐例貢監生捐納官職銀數表”按照通常的官員類別分法分為京官、外官、武官,然后進行挨個列表逐年列出銀數。至于《銓法》一章,例如由于光緒朝時銓法繁雜,許大齡先生也提出:“斯時也,經一再改捐,一再減銀,一再變通章程,銓法紛繁已極,非列表明之,不足知其梗概。今據光緒二十五年鈔本選輪定例,將單月知縣選輪,列表丁后。”[1]
在第三篇“影響”,許大齡先生分兩方面闡述捐納制度的影響。第九章許大齡先生通過更多列舉當時的官員諸如陸蕃祚的《停止捐納知縣疏》、蔣伊的《甄捐納以恤人才疏》、顧琮的《酌議捐納官員疏》等對于捐納弊端的看法;第十章則更多是許大齡先生自己對于捐納弊端看法。第十章與前兩章密切聯系,是鑒于捐納有這么多弊端,如果停止捐納后產生的朝廷經費不足問題的應對措施。
二、研究資料
《清代捐納制度》這本書是許先生在燕京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捐納制度的先行基礎研究,依據史料既有捐納制度的文本記錄(則例、事例、實錄、章程、詔令、奏議、筆記等),也有作者對當事人(曾任吏部文選司掌印郎中崇彝)的采訪,因此其史料價值不亞于一本原始史料集。
書中研究資料大多數都是原始史料,而且多為清廷的官方檔案。主要為:1.典制體史書:《續通考·選舉考》《大清康熙會典》(清入關后正式頒行的第一部會典)、《皇朝續文獻通考》等;2.實錄:《清圣祖實錄》《清高宗實錄》《清仁宗實錄》《清宣宗實錄》《清文宗實錄》《清德宗實錄》等;3.事例和則例:《六部則例全書》《本朝政治全書·戶例》《定例匯編》《乾隆元年條例》《奏準工賑事例》《新海防事例》等;4.章程:《新海防事例銓補章程》《山東奏定賑捐章程》《山西賑捐章程》等;5.詔令:包括《乾隆四十一年上諭條例》《乾隆四十年上諭條例》和各皇帝的實錄中的上諭與詔令;6.奏議:《端忠敏公奏稿》《馬端肅公奏議》《皇朝名臣奏議》《皇朝道咸同光奏議》《皇清奏議》等;7.筆記:《養吉齋叢錄》《越縵堂日記》《入都日記》《荀學齋日記》等;8.官方檔案:《度支部清理財務處檔案》《清代文字獄檔》等。
三、學術價值
《清代捐納制度》這本書的編撰為研究捐納史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參考資料,推進了研究者開啟制度史的新研究主題的研究,對于具體的捐納制度的研究領域的貢獻上也占據一席之地,同時也整理提供大量研究捐納史的原始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現從以下三方面略做論述。
其一,這本書的一個學術價值在于其對于清代捐納研究起到承前啟后作用,極大地彌補了捐納史這一研究領域的欠缺。
對于以清代捐納為專題研究捐納制度的成果統計,總結發現僅有兩部專著。一部是許大齡先生的《清代捐納制度》,另一部是許大齡先生的學生伍躍教授的《清代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其書也是在許大齡先生著作研究基礎上對捐納制度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代捐納史研究呈現出新的特點。許大齡先生的《清代捐納制度》于1950年出版,就像韓祥教授在《近百年來清代捐納史研究述評》提到的:“因其研究的系統性和考證的翔實性,而成為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但之后此領域的研究便銷聲匿跡了,此狀態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初。”[2]在《清代捐納制度》這本著作出現前,雖然有過三篇文章,分別為1924年的《恢復捐官問題》、湯象龍1931年發表的《道光朝捐監之統計》、1948年出現的一篇署名訥菴的《讀史答記:清捐納之弊》。除了《道光朝捐監之統計》采用統計方法開啟的清代捐納研究,其他兩篇更多是為了警示時政,應對當時重啟捐官的言論,算真不上真正學術意義上的研究。
第二個學術價值是對于具體的捐納制度的研究,貢獻上也很大。
在清代捐納的組織機構的研究上,許大齡先生的《清代捐納制度》的第二編“沿革”對其進行專門論述。從隸屬關系介紹了捐納部門在組織機構上的所屬,區分了暫行條例與現行條例,同時闡釋銓法如何運行,最后以捐例與捐納的各種官員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所需的銀數進行了統計。對于清代捐納制度沿革的分期上,許大齡先生首創三階段分期法,即分為:開創(順治康熙朝)、因襲(雍正至道光中期)、變更(道光后期至宣統)三期,并且按照開捐目的對各階段進行細致闡述。對于清代捐納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的貢獻上,許大齡先生探討捐納對當時社會造成的各種影響,雖然捐納能夠在清政府軍費緊張時作為快速籌集軍費的一個重要來源,很多通過科舉做官的滿族子弟也能通過捐納進入官場,但是捐納最大問題是使得吏治上官吏作奸,因此許大齡先生對于捐納總體評價其認為“以言籌餉,得不償失;以言政治,則收效少而貽害多”。[1]
第三個學術價值在于其整理提供了大量研究捐納史的原始資料。
許大齡先生耗費大量心血從卷帙浩繁的清代史料中搜集整理出與捐納制度有關的史料,為后人研究捐納制度時檢索查找相關史料提供了極大參考。在捐納的弊端中,許大齡先生也從諸如《清高宗實錄》《文獻叢編》《清代文字獄檔》等文獻中檢索出相關言論。要想研究好捐納制度,系統的數據統計是不可欠缺的,許大齡先生在其著作里對諸如銀數等做的初步數據統計,這些數據在學術界認可度與使用度很高,從目前現有學成果上看,很多著作的數據還都只是《清代捐納制度》中數據的引用。這也說明許大齡先生這本著作有著目前難以超越的價值。
四、研究方法
《清代捐納制度》這本書也在研究方法有很多獨到之處,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利用表格數據統計分析
“清代捐納史在相當程度上屬于清代財政史的分支,若沒有扎實的量化分析與之跟進,清代捐納史則走不出低水平重復研究的困境。”[2]許大齡先生在這一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許大齡先生對大量數據進行統計,做成表格,清晰直觀展示了捐納制度發展演變。
具體來看:在第一篇沿革的第二章《開創期——康熙》終,許大齡先生通過圖表逐年列舉了康熙年間的捐納情況,通過表格里數據直觀觀察到康熙年的捐例已見普遍,幾乎每個省都有捐例。雍正朝后施行的大捐、實官捐的例子也一一列舉出來。在第二篇組織的第七章《銀數》中,許大齡先生將歷年捐納官品所需銀兩通過數個表格梳理出來,比如《歷屆捐例貢監生捐納官職銀數表》將官分京官、外官、武官,各自通過表格列舉出歷年捐納各個京官、外官、武官的銀數,數據詳盡。通過這兩個表格也讓我們直觀得出結論:晚清時期捐官所需銀數大幅小于清朝前期(康雍乾時期);同一時期外官的所需捐納數整體上看是高于京官的;武官所需的捐納銀數又是低于文官的。
許大齡先生利用表格作為研究工具在第二篇組織的第八章《銓法》中也有體現。光緒朝屬于許大齡先生對于清代捐納制度分期的“變革期”,因此光緒朝的銓法也非常繁雜。許大齡先生也提出:“斯時也,經一再改捐,一再減銀,一再變通章程,銓法紛繁已極,非列表明之,不足知其梗概。”[1]所以許大齡先生依據已有的選論定例,以知縣為研究對象,以表格呈現出其單月的選輪,有表格則直觀得出結論“輪選皆有一定之額數,惟第五缺較雜,系由各花樣所插用”[1] 。
(二)系統的多次辨析(以捐納與捐輸關系為例)
對捐納與捐輸的系統辨析始自許大齡先生,其觀點影響深遠。許大齡先生指出,捐納與捐輸性質是不同的。但是,研究者屢次將二者混為一談,甚至在官方文書中也混合使用。
許大齡先生第一次對于捐輸與捐納辨析是圍繞秦漢時期一些捐納舉措,如:晁錯所議“納粟賜爵”、司馬相如“以貲為郎”、卜式和黃霸“輸財得官”、漢武帝“鬻武功爵”、漢靈帝“開西邸賣官”等。許大齡先生通過系統分析得出:“按晁錯所議,是鬻爵,非鬻官也。入貲為郎,是計其貲算;輸財得官,是報效朝廷;非捐納也。靈帝鬻官,是鬻缺,非實授也。”[1]江曉成教授在其《清代捐納、捐輸概念考辨》一文中也進一步總結許大齡先生的觀點,江曉成教授認為:“作者明確將‘入貲為郎’‘輸財得官’與其余區分開來,強調其并非捐納。關于‘輸財得官’,作者在正文辨析捐納與捐輸之別時將其定性為‘捐輸’。”[3]
第二次對于捐輸與捐納辨析是圍繞咸豐元年宗稷辰奏疏,他認為捐輸與捐納相比,“當時擾亂大捐,以捐輸為最甚。然因報效捐輸者不計銀數,每易聚集巨款,故未能盡行停止。”[1]同時給朝廷捐輸的人員朝廷也會為其頒發類似憑證的“實收”與“捐照”。
第三次對于捐輸與捐納區別是許大齡先生的最后總結,其認為:“捐輸系由士民之報效,捐納則系賣官之行為。”正因為捐輸更多是士民報效國家的行為,因此捐納出身的人,為了防止被正途的人會恥笑,往往假稱自己是捐輸而獲取的官職。
以上就是許大齡先生對捐納與捐輸關系辨析的三處主要文字。許大齡先生通過按照歷史脈絡的順序逐次引用史料,條分縷析地厘清了捐輸與捐納的區別,奠定了學術界“捐輸有別于捐納論”的基調。
五、學術界圍繞本書的評價
總體上看,正如范金民教授評價的那樣,“該著以豐富堅實的史料為基礎,提出了諸多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即使在大量史料尤其是檔案史料被陸續公布的今日,仍然是研究捐納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4]學術界對許大齡先生這本書更多可以定義為“拓荒者”與“開辟者”。現有的圍繞捐納制度發表的論文及著作成果大多會引用許大齡先生著作中的相關言論。
但是畢竟這本書寫成于遙遠的20世紀四十年代末,相關檔案史料還未被挖掘出。圍繞捐納制度研究時候還有些許不足。下面談談本書存在的幾點不足。
一是《清代捐納制度》對于明朝的捐納有關例子未曾提到,比如:嘉靖十七年捐監事,具體人數、捐監占全部監生的比例等更未涉及。其學生伍躍教授的《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則通過一章“明代的例監與納貢”專門進行闡述,經過其研究,發現“國子監監生資格的捐納始于明代景泰年間”[5]這一在捐納制度史上跨時代意義的發現。
二是本書未涉及捐納制度社會作用的研究,更多是將捐納的規制、捐納的弊端、捐納的原因以及停捐納后的應對措施分別論說明白。
三是在捐納與捐輸的區別上,江曉成教授的《清代捐納、捐輸概念考辨》也在肯定《清代捐納制度》的價值同時提出自己關于許作在辨析捐納與捐輸的區別時一些質疑。其認為“許大齡先生最早系統辨析捐納與捐輸的關系,但由于區分標準不夠具體,以及清人用語的含混,兩種制度的復雜演變,此后很多研究者或對此形成誤讀”[3]。具體來看,雖然許大齡先生進一步將捐輸區別為廣義與狹義兩個層次,把廣義捐輸定義為捐納、捐輸、報效議敘、增廣學額、修理文廟營房之總稱。“但他未進一步解釋各項名目的確切內涵及其異同。”[3]江曉成教授的《清代捐納、捐輸概念考辨》算是研究捐納制度的突破之作。
參考文獻:
[1]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M].北京:燕京大學哈佛研究學社,1950.
[2]韓祥.近百年來清代捐納史研究述評[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3]江曉成.清代捐納、捐輸概念考辨[J].清史研究,2023,(2).
[4]范金民,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J].歷史研究,2011,(05):178-182.
[5]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殷柯,大連大學人文學部中國史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