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鳳良
【摘要】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個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等人的思想理論的揚棄,立足現實,馬克思闡釋了現實的個人內在的包含有生命的現實的個人、現實人的活動和他們已有的以及他們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豐富內涵。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前提的確立方法不同于唯心史觀,是通過主客體統一、從物質生產實踐、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即經驗的方法出發來考察唯物史觀前提的。唯物史觀前提的確立對于論述唯物史觀的形成和發展、在實踐中推進唯物史觀以及區別與唯心史觀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現實的個人;物質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勞動實踐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19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史觀前提的確立
(一)現實的人作為唯物史觀前提的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提出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現實的人是唯物史觀前提并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橫空出世的,而是在對社會的考察中、在對前人的思想理論批判繼承中形成的。
現實的個人是唯物史觀前提的現實依據。“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①國家以及社會之類的組織是基于現實的個人在實踐活動逐漸促成的。也就是說,沒有現實的人的存在,就不存在國家和社會,不存在人類歷史。現實的人是人類社會的組成要素,換而言之,有生命的現實的人是人類社會歷史得以存在的前提基礎。
(二)論述唯物史觀前提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都局限于對宗教觀念的批判,出發點是現實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學”。②簡而言之,批判當時與現實相分離的德國哲學是馬克思恩格斯論述唯物史觀前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理論目的。這些哲學家的出發點都是宗教的人,而非現實的人。在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問題上,那些哲學家秉持著現實與德國哲學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的觀點,不以其為然,不曾對其進行論述以及分析。所以,馬克思、恩格斯為了將德國哲學與現實相脫軌分離的哲學思考拉回、論述現實與哲學之間的必然聯系,以及在實踐中推進和發展唯物史觀、豐富和發展唯物史觀關于現實人的學說、避免重蹈德國哲學的后路,促進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進而提出論述現實的人這一唯物史觀前提。
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論述唯物史觀的前提還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與其相對應的理論出發點對于一個正確理論體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之于唯物史觀而言,唯物史觀的前提的則為唯物史觀相對應的理論出發點。《形態》論述唯物史觀前提是為了驗證和強調這一前提和唯物史觀的現實實在性、重要性。馬克思、恩格斯強調:我們所說的前提不是在毫無依據、隨意捏造的前提,同樣也不是教條,而是緊緊依附于現實、不可撇開的現實前提。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確定唯物史觀的前提對于唯物史觀的形成展中是必不可缺的,因而解讀唯物史觀的前提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另一方面,《形態》論述唯物史觀前提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唯物史觀的形成和發展史,以與一切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及清算施蒂納、費爾巴哈等人的唯心史觀,進而闡發唯物史觀。總而言之,對唯物史觀前提的論述是為了將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相對立起來,體現唯物史觀的現實性、唯物性。
二、《形態》中唯物史觀前提的具體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的前提——現實的人,內在的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是一些有生命的現實的個人、現實人的活動和它們已有的以及它們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
(一)現實的個人的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現實的人、由人本身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是生存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相伴的、是有各種不同需要的,有意識的的有生命的個人,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與它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密不可分。此外,關于理解人,馬克思、恩格斯的出發點與德國哲學以虛擬的、想象的人為出發點截然相反,他們將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的真實的,有生命的人作為他們的考察對象和出發點。首先,他們認為現實的個人是有著自然肉體的個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身處人類社會中的人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所需的各種吃穿用度等物質皆是從自然界獲取,不僅如此,人類不斷從自然界里尋取各種物質資源以維系自身的生命存續說明了人的自然肉體與自然存在離不開在自然界里獲取各種物質使其得以延續的自然存在的狀態,若非如此,這就并非自然存在。
其次,現實的個人是勞動實踐的個人。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人有動物沒有的東西,比如意識是人特有的,宗教亦是;因而認為可以將諸如意識與宗教等人類特有的東西用以區別人與動物。不僅如此,在馬克思看來,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還體現在人類能生產自身所需的各種生產資料,以及人類可以發明和利用各種生活生產工具等方面。再次,現實的個人就是表現生活的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得到生活所需的各種生活資料的手段不能只是把軀體存活作為生產的唯一目的,應該不斷豐富人類的活動方式;因為相對于生產領域所需的方式,人類在生活領域所需的方式范圍則更大,因而不局限于人們的身軀存活這一狹小的方面亦是人的活動方式的體現。照馬克思的理解,把生產方式理解為人們的活動方式,把活動方式進一步地說成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最終變成生活方式。簡而言之,個人是怎樣的,從所處的社會生產力中就可以發現,即人類在所處的社會中制造和運用的材料工具直接反映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產資料直接反映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最后,人類社會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現實的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社會中不斷上升的人口數量是對人的關系的一種體現。因為人類社會中各種生活與生產活動的產生無一不是在人的互動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互動長才推動社會關系的產生,才不斷形成人類社會的生產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現實的人是結成社會關系的個人,從勞動生產中結成社會關系的人不是費爾巴哈所認為的抽象、孤立的人。
總之,與費爾巴哈解讀的不具有社會性和階級性的抽象的人、以及唯心主義立場上黑格爾所理解的被絕對精神所外化形成的精神自由的理性人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有生命的個人也就有血有肉的、現實的人,是與“虛幻”相對立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的、借助經驗的方法可以考察得到的有生命的個人也就是是現實的人,而非生存在想象的、非真實的,一個真空的、與世隔絕的存在。
(二)現實個人的活動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活動在一定條件等同于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因為作為有生命的個人也就是現實的人,必然存在維持生命的生存需要,而生存需要的滿足必須依賴于物質生產實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們進行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在一定條件下是人們自身生活方式的體現,且有生命的個人必然會進行其生命活動,將現實的個人的活動作為現實的人的一部分進行考察理解是必然的。現實的個人的活動正是在人自身需要的推動上不斷進行,而歷史活動則是由現實的人的活動推動組成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現實的個人的活動同時與現實的人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才能拉開帷幕。因而,將現實的人的活動納入唯物史觀前提研究的視野,才能更全面的認識社會的存在和發展。
(三)物質生活條件
“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現實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的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 ③正如有生命的個人是社會得以存在的前提,而物質生活條件則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的前提。物質生活條件是與有生命的個人是相伴相生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物質生活條件不僅包含了存在于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天然的一部分,還包含了人們基于原本存在的資源進行改造的資源。換而言之,人類社會中的物質生活條件并非是抽象的虛擬的存在,而是現實的,在人類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產生的。“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④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生活條件不僅是“歷史”“社會”的前提,同時也是現實的人解放的必要條件。人們只有在第一生存需要得以滿足的前提下才能產生其他需求并在新的需求之下進行相應的活動。與精神需要不同,生命的維持必不可少吃喝住穿等物質生活條件,而精神條件的需要是在人的吃喝住穿的需要滿足的第二位存在。相對于精神需要,物質生活條件是人們維持生命進行歷史創造的物質基礎。現實的人在沒有物質生活條件維持生命這一前提下,是無法進行創造社會歷史以及推動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將有生命的個人與現實人的活動對物質生活條件統一起來并考察分析是必要的。
物質生活條件是了解現實的個人的必要前提。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闡釋了在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包含了兩大類條件即自然存在的和人為創造出來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基礎,人類依托自然界生存,自然與人類的生存活動是相互作用的關系,歷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不斷變化,因此對于歷史的考察必須以包含自然界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不斷變化的條件出發。與此同時,作為被需要而被創造的物質生活條件本身不僅與經濟因素如:生產力、生產關系等,以及政治因素等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緊密相關,又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同時是現實的人的主要的顯現。
三、唯物史觀前提的確立方法
“我們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前提。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 ⑤在確定唯物史觀前提的方法上,馬克思、恩格斯所采用的方法既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抽象思辨的方法,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同時與費爾巴哈抽象的人本學也明顯不一致,馬克思、恩格斯則是強調通過經驗的方法來考察現實的人進而確定唯物史觀的前提。這種經驗的方法包含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以及生產實踐這兩種方法。
(一)從主體與客體統一出發
從主體與客體統一出發指的是把現實的人與客觀存在的自然歸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生活生產,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系,不是排除在歷史之外的。不能撇開自然而是將人與自然統一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對現實的人進行全面的探究,從自然與人的關聯中揭示生存在客觀存在自然界中的人的現實性的特征。
馬克思在《手稿》提出:“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⑥在馬克思看來,自然是不受人的意識影響、是與人類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開始基于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人是生活在自然、社會中的有生命的現實的人。在人類社會中,有生命的個人作為主體而存,相對于有生命的個人自然界作為客體而存在。從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出發來研究唯物史觀的前提是基于人類社會離不開自然,現實的人不能獨立于自然而生存,脫離自然來考察現實的人是不現實的。因為不僅人類的物質生活資料來源于自然界,且人是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不斷發展的。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統一來考察現實的人,旨在透過人的現實生存環境來探究現實的人的來源以及其歷史發展變化,是對現實的人的歷史性和發展性的解讀重要途徑,以及強調人是在自然界中生存并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有生命的,非虛幻的,離群索居的人的真實、現實性。只有通過主客體統一的整體出發,才能從現實的人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揭示人的生存環境、生產實踐的對象、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等。
(二)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
1.物質生產實踐作為考察唯物史觀前提方法的原因
馬克思提出現實的人是實踐的主體,“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⑦,因此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世界。為了避免重蹈費爾巴哈的方法,考察唯物史觀的前提即現實的個人,必須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質生產實踐是包含在市民社會中的,而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發源地和舞臺。簡而言之,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考察現實的人是基于物質生產實踐的現實直接性上的,而非是虛擬的想象。馬克思、恩格斯直接強調市民社會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只有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更加直接、客觀的考察人、社會發展。
2.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對唯物史觀前提的考察
與唯心史觀不同,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物質生產實踐與人、社會及歷史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⑧對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現實的人的考察可以直接通過其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和實踐活動中進行分析。首先,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為現實的人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媒介。因此,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考察現實人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形成。其次,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一定的社會階段中的生產方式就是“生產力”。就是說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對社會狀況同時也是對現實的人的生產力的反映。因此,可以通過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考察現實人所處的社會狀況以及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最后,“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 ⑨馬克思、恩格斯在此處指出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實踐活動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因此,通過對物質生活資料生產實踐活動的分析可以了解現實的人的意識的產生。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⑧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46頁,第144頁,第151頁,第158頁,第146頁,第147頁。
⑥⑦⑨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頁,第45頁,第54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譚培文,陳新夏,呂世榮.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馮景源.唯物史觀的形成和發展史綱要[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5]宋定國.人的本質的揭示和唯物史觀的創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6]唐瑭,陳紅桂.析“唯物史觀的歷史前提是現實的個人”[J].求實,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