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紅濱,男,農藝師,農業經濟管理碩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農村發展研究工作。
摘 要:為充分掌握小麥冬前苗情,有針對性地提出春季管理措施,筆者先后赴聊城東阿縣、茌平區,德州禹城市、平原縣開展小麥苗情考察,實地查看13個規模種植主體相關地塊。在與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同志和技術人員溝通交流的基礎上,本文通過對兩市冬前小麥苗情進行摸底調查,對查看地塊相關信息和技術落實情況進行統計,真實客觀地分析了2023年小麥冬前苗情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春季技術管理建議。
關鍵詞:小麥;苗情分析;技術建議
1 生產基本情況
1.1 小麥播種及個體、群體生長情況
1.1.1 德州市
據統計,2023年小麥播種面積834.1萬畝,較2022年增加18.6萬畝。從群體看,由于2023年播種普遍偏晚,播種量略大,小麥基本苗平均25.3萬株/畝、平均畝莖數68萬左右,比2022年分別增加0.2萬和1.7萬。從個體看,平均單株莖蘗數2.9個、主莖葉片數4.6片、三葉以上大蘗1.5個、次生根3.9條,單株莖蘗數比2022年增加0.3個,三葉以上大蘗和次生根略有下降。
1.1.2 聊城市
2023年實現小麥播種面積628.2萬畝,較2022年增加8萬畝。從群體看,小麥基本苗平均24.2萬株/畝、平均畝莖數64.3萬左右,比2022年分別增加0.7萬和1.4萬。從個體看,平均單株莖蘗數3.3個、主莖葉片數4.6片、三葉以上大蘗1.3個、次生根3.8條,比2022年增加0.9個、0.1個、0.5個和0.1條。從統計情況看,兩市小麥面積有所增加,小麥苗情良好,個體、群體生長情況好于2022年。
1.2 麥田分類調查情況
1.2.1 德州市
一類苗443.6萬畝、占比53.2%,二類苗320.8萬畝、占比38.4%,一、二類苗占全市面積的91.6%;三類苗48.5萬畝、占比5.8%,旺苗21.2萬畝、占比2.5%,一根針和土里捂面積0.9萬畝、約占0.1%,比2022年少1.4萬畝。
1.2.2 聊城市
一類苗312.8萬畝、占比49.8 %,二類苗260.1萬畝、占比41.4 %;一、二類苗占比超過90.2%;三類苗43.1萬畝、占比6.9%,旺苗12.2萬畝、占比6.9%,“一根針”和“土里捂”有1.4萬畝,約占0.2%,與2022年持平。從統計情況看,兩市小麥群體適中、個體健壯,以一類苗和二類苗為主,一類苗比例均有所增加,旺苗面積高于2022年,“一根針”和“土里捂”現象少于往年。
1.3 麥田冬前管理技術落實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兩市麥田冬前管理技術落實比較到位。一是種子包衣(拌種)。兩市面積明顯增加,部分種植主體進行二次拌種。二是化學除草。2023年兩市采用深耕深翻的面積普遍增加,秸稈還田質量明顯提高,地里的雜草較少,多數種植主體都計劃開春再化學除草。三是澆“越冬水”。德州市入冬前后多次降水,有效增加了土壤墑情,部分種植戶選擇不澆“越冬水”。聊城市土壤墑情也比較好,加之因當地土壤性質原因,農戶本身有不澆“越冬水”的習慣,灌溉面積較小。
2 麥田管理和苗情特點
2.1 大力推廣“雙晚”技術,小麥適期晚播面積大
從調查情況看,兩市均大力推廣“雙晚”技術,將玉米收獲期從往年的9月底推遲到10月上旬,小麥集中在10月15日前后播種,多數地塊播期一般在10月15~22日。比如德州市,10月15~20日播種面積達436萬畝,占比52.3%;10月20日后播種面積達94.4萬畝,占比11.3%。
從實地考察看,晚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麥分蘗,但有效降低了病蟲發生率。查看的13個地塊中,10月20日前(包含10月20日)播種的有7塊,之后播種的有6塊,從個體發育情況看,10月20日以后播種的單株分蘗數、單株次生根明顯偏少,苗情偏弱。另外,在4個地塊發現了紋枯病、莖基腐病等發病植株,其中有3個地塊播期在10月20日前。
2.2 各項增產技術落實到位,播種質量好于常年
2023年兩市落實秸稈精細還田、深耕深翻、種子包衣、高性能復式條播或寬幅精播、“雙鎮壓”等單產提升關鍵技術的力度都比較大,特別是“噸半糧”生產能力創建區域,基本做到全覆蓋,收獲、整地、播種、鎮壓等作業質量明顯好于往年。比如,德州市2023年推廣統一供種289萬畝、深耕78.2萬畝、玉米秸稈精細還田799.2萬畝、小麥寬幅精播558萬畝、小麥播后鎮壓773萬畝。聊城市推廣深耕深松102.1萬畝,普遍旋耕2遍,整地質量普遍較好,秸稈還田率達96.8%。
從實地考察情況看,各抽樣調查地塊,2023年播種前基本進行了深耕深翻,少量地塊連續3~5年進行了深耕深翻;除極個別散戶小地塊未包衣外,絕大多數地塊麥種都進行了包衣,包衣劑包括殺蟲劑和殺菌劑,部分種植主體還采取了二次包衣措施;有條件的種植主體采用雙鎮壓高性能播種機進行播種,達到一次播種兩次鎮壓的效果,其他種植主體也采用鎮壓機械進行播前、播后鎮壓;部分種植大戶在小麥出苗后,采用鎮壓機械進行再次鎮壓。另外,兩市地頭垂直播種技術落實較好,有效提高了地頭播種質量。
2.3 氣象條件總體較好,病蟲草害發生偏輕
2023年11月初,兩市均出現大范圍降水天氣,有效增加了土壤墑情,既緩解了前期的旱情又有利于小麥促根增蘗。同時,幾次降溫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麥抗寒鍛煉,減少旺長帶來的凍害風險,降低病蟲越冬基數。從實地考察看,田間病蟲情未查見麥蜘蛛和麥蚜,查見少量紋枯病和莖基腐病病株,其中,紋枯病病株率在1.1%左右,莖基腐病病株率0.6%左右,均輕于歷年平均。
2.4 規模主體和小農戶麥田管理差異較大
對13個地塊秸稈還田、深耕整地、種子包衣、寬幅精播、播前播后雙鎮壓等關鍵技術進行了調查統計,發現規模種植主體各項技術落實都比較到位。但周邊個別小農戶地塊相關技術落實存在明顯差距,個別小農戶地塊白籽下地、秸稈還田質量不高、未進行鎮壓等問題均有一定程度存在。
3 不利因素和存在問題
3.1 播種過早、播種過晚同時存在,旺苗與弱苗并存
一方面,前期土壤墑情較好且溫度偏高,個別播種早、播量大的地塊出現旺長趨勢。另一方面,2023年深耕翻面積大,部分麥田播種深,加之播期偏晚,造成出苗弱、根系不發達、分蘗不足,個別還存在“一根針”和“土里捂”。
3.2 部分地塊整地質量不高
玉米季收獲晚,秸稈腐解慢,部分地塊整地質量差、土塊較多,空隙大,不利于小麥扎根生長,越冬期凍害風險加大。
3.3 部分地塊出現板結、裂縫
個別地塊因土地偏黏等原因,在大水漫灌后出現板結、裂縫,后期跑墑漏風,容易受凍。
3.4 返青期管理難度將增大
部分種植戶對適期晚播認識還是不到位,盲目地認為播期推遲就增加播量,導致部分地塊播量偏大,造成無效分蘗多養分消耗過多、倒伏風險和群體郁閉后病蟲害風險加大。2023年小麥比2022年普遍晚播8~10天,播種量普遍偏大,來年管理難度大。由于播期推遲,冬前除草面積小,返青期除草壓力較大,需及早部署。
4 春季管理措施建議
針對當前小麥苗情特點,春季田間管理應堅持“防春凍、防春旱、早除草、控旺長”策略,因地因苗施策,搞好分類管理。
4.1 針對受凍麥田
要立足“早管促早發”,在早春適時劃鋤,去除枯葉,改善麥田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新生葉加快生長;土壤解凍后及時追肥,畝追施尿素15 kg左右,缺磷地塊畝施氮磷復合肥20 kg左右,促進麥苗早發快長。
4.2 針對旺長麥田
要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進行鎮壓并噴施植物生長抑制劑。對于有“脫肥”現象的過旺麥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澆水,防止過旺苗轉弱苗;對于沒有出現“脫肥”現象的過旺麥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澆水,應在鎮壓和噴施化控劑等措施的基礎上,肥水后移,一般在拔節后期畝追施尿素15kg左右。
4.3 針對晚播弱苗
要通過“早劃鋤、早追肥”等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在早春土壤化凍后及早追肥,促根增蘗保穗數。待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時,可以同時施肥澆水,每畝施8~10kg尿素;到拔節期每畝再施8~10kg尿素,促進穗花發育,增加穗粒數。
4.4 做好病蟲草害防治
建議在早春返青起身期,及時開展化學除草,噴藥前后3天內日平均氣溫在6℃以上,白天噴藥時氣溫要高于10℃。返青拔節期是紋枯病、莖基腐病等根莖部病害的侵染擴展高峰期,也是麥蚜、麥蜘蛛的危害盛期,要加大病蟲害監測力度,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適時開展“一噴早三防”。
4.5 要防控早春凍害
對于“吊根苗”和耕種粗放、泥塊較多、秸稈還田導致土壤暄松的地塊及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凍后進行鎮壓,增溫保墑,避免早春寒潮降溫凍傷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