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0二四年新年賀詞
春節是中華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萬家團圓、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感謝給我崇高的榮譽,我不過勤于耕作,不問收獲罷了。
——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獲“終身成就獎”,這是該獎首次頒給中國考古人。與此同時,三星堆祭祀遺存獲“田野考古發現獎”
不要因為你是女生,就覺得我可以差一點,要求可以低一點,女性跟男性是完全一樣的。作為女性,我覺得一定要鼓勵自己去做自己愿意做,而且希望做得很好的事情。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講到
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總要追問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短視頻固然有趣,社交媒體固然熱鬧,但是它們都不可能解答年輕人心中的困惑,因此,他們拿起那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些年輕人熱衷在網絡空間中分享讀書筆記等,吸引同好,開展“閱讀社交”。對此,@ 光明日報 評論
很多人說我傻,我不傻。這些孩子家在山區,父母不好賺錢,我想讓他們吃飽點、吃好點,長大建設國家,而我年紀大,不會創造。
——近日,90歲的毛師花老人去世。她堅持賣5 角錢一份的早餐,27 年沒有漲價,孩子們親切地喚她“早餐奶奶”
愛達未來、煙火氣、數智生活、村BA、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主打一個××、多巴胺穿搭、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新職人。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3 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不管是看劇的節奏、看劇的習慣,都要和當下溝通,而不是回頭去看一個很古老的東西。
——越劇《新龍門客棧》編劇表示傳統戲劇“出圈”靠的是“當下性”
盡快進入溫暖的室內;用溫水(非熱水)浸泡患處;用體溫溫暖凍傷部位,如用腋下溫暖凍傷的手指。注意不要使用電熱毯、烤燈、電暖器等取暖,凍傷部位已經麻木,很容易引起燒傷。——遭遇凍傷后如何處理
同學你好,學校了解到你正在為了夢想而拼搏,為保障你合理膳食,學校已將考研補貼打入卡中……
——吉林大學部分同學收到這樣一條短信,補貼通過大數據篩選發放,無需申請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2023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908.2 億斤,連續9 年穩定在1.3 萬億斤以上。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 年到2022 年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 萬人,到2025 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 萬。
《第5 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 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九成未成年人擁有屬于自己的上網設備并主要使用手機上網;未成年短視頻用戶規模超過1億;未成年人觸網呈明顯“低齡化”趨勢。
近日,我國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正式命名為“夢想號”。它是全球唯一具備11000 米鉆探能力的鉆探船,建有全球面積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載實驗室,總面積超3000 平方米。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3”活動在京揭曉2023“年度字詞”。其中年度國內字為“振”,年度國內詞為“高質量發展”,年度國際字為“危”,年度國際詞為“ChatGPT”。
指人們為在工作之余閱讀書籍、進修,攝取較高級文化和信息的能力。很多年輕人在持續工作一天后,剩下的力氣無法再認真看長文、電影,回家后只能刷短視頻、看碎片化信息,文化體力正在成為上班族的奢侈品。
全球色彩權威品牌PANTONE 發布2024 年度代表色為“柔和桃”(13-1023 Peach Fuzz)。這是一種柔和而滋養身心的蜜桃色調,提醒人們放慢節奏,關愛自己和他人。
2023年B站年度彈幕,它準確地拿捏了人們瞬時產生的驚訝感受,在B站彈幕里出現了超1320萬次,傳達出人們對有趣生活、新鮮創意的渴望。
近期,紀錄片《中國》第三季上線。鮮明的畫風、精良的制作、對于“中國”這一主題的追問收獲了一眾好評。
紀錄片將目光投向中國人共同的出發之地,用肆意的想象和細致的呈現,補白了信史和傳說的交接地帶:從開天辟地的創世傳說,延伸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夢想,再穿過甲骨問天時的迷茫,終于指向周朝的禮樂盛世……凝望先民是如何在蠻荒中摸索,建立起自身關于世界、關于社會、關于人生的認知,形成后世深深影響中國人的“禮制”。
至此,《中國》用三季的篇幅,以中式的審美、思想、哲學,完成對本國文明的感懷與追問。歷史的長河浩蕩,奔流不息,相信看完紀錄片的你,也會對過去致以深深的溫情和敬意。
一撥撥冷空氣南下,讓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氣溫持續偏低,不少人感覺“仿佛生活在冰箱里”。這不禁讓人好奇,全球變暖背景下,冷空氣怎么還這么強?
這是因為赤道與極地間存在巨大溫差,這種差異促使極圈外圍形成一圈強勁的西風,被稱為西風急流,像圍欄一樣約束著極地冷空氣,穩定的極渦被強大的西風急流限制在北極地區。但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 ~ 3 倍。北極地區與中低緯度氣溫差減弱,難以維持強大的西風急流,極渦內的冷空氣就變得“躁動不安”,因此更容易分裂南下,讓大家進入“速凍”模式。
著/ 胡慎之
身處人群之中,卻仿佛從未離開過自己的世界;結束了歡聲笑語的聚會,卻在人潮散去后感到更深的落寞;在網絡上維系往來,卻不愿意了解現實對方的日常;渴望一段親密關系,卻在一次次沖突中失去了對愛情的期待……當整個社會都陷入一場名為“孤獨”的“流行病”,我們該如何自處?
其實孤獨本無罪,是穩定內在的缺失,讓我們既無法妥善地處理關系,又不能自在地享受孤獨,只好在自我拉扯中走向內耗。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以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豐富的咨詢經驗,剖析了孤獨感從何而來,以及如何擺脫負面孤獨感、改善人際關系。
向內體察自我,向外感知他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抵達“恰如其分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