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 段為國 李發戈
持續激發體育消費活力和增長潛力,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世界賽事名城建設
“更加突出擴大需求,更高水平推進消費投資良性循環”是2024年成都經濟工作七大方面重點任務之一。
體育消費集健康消費、娛樂消費、休閑消費、社交消費于一體,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體育消費,是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成都持續激發體育消費活力和增長潛力,助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世界賽事名城建設。2020年,成都入選國家首批體育消費試點城市。2023年,成都體育消費新場景建設案例入選《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創新實踐》。
在試點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拓展體育消費市場,提升體育消費能級,實現從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向體育消費示范城市的跨越式發展,是需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主要優勢
第一,體育消費潛力大。2022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817.5億元,成為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蘇州后,第7個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96.5億元,居全國城市第6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4794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89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1元。
第二,體育消費基礎穩。成都大運會后,市民運動熱情高漲。數據顯示,全市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已超過970萬人。近年來,成都年均開展全民健身活動5000余場,打造出“天府綠道健康行”“全民健身運動會”等具有城市特色的多個群眾體育活動品牌,吸引超過1400萬人次參與體育活動。
第三,體育消費條件好。2018年以來,成都先后新建改造提升大中型體育場館49個,新建改造達到國家標準的體育公園10個,打造社區運動角示范項目200余處、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400余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5平方米;成功舉辦了國際高級別體育賽事120項、全國性體育賽事150余項;策劃了中國·天府龍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賽、中國·成都天府綠道國際自行車賽和“綠道讓生活更美好”——中國·成都綠道運動生活嘉年華三項賽事活動,培育出“一帶一路”“天府綠道”“熊貓杯”“天府龍泉山”四大自主品牌賽事,成都馬拉松成為中國首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候選賽事,并先后獲得世界田聯精英標牌賽事和金標賽事稱號。
第四,市場規模優勢明顯。2022年,成都體育產業總規模、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005.3億元、386.7億元,體育產業成為又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與2018年相比,體育產業總規模、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0%、79.3%。2022年,成都體育消費總規模達578.6億元,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720.6元,占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人均消費支出的9.4%。
短板瓶頸
第一,體育消費供需結構方面。2022年,成都體育產業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為1.86%,與文創產業10.86%和旅游產業4.73%的占比形成較大反差。同年,成都體育消費總規模及人均體育消費為578.6億元、2720.6元,與北京、上海、深圳也有一定差距。體育供需兩側發展不充分的現象較為突出,供給創造需求、需求牽引供給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
第二,資源的市場化運營方面。截至2022年底,成都共有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74家,除新建場館外,其他場館較多采取事業單位體制管理運營,以承辦政府舉辦的賽事和服務市民健身等公益開放為主,很少開展體育經營活動,市場機制在場館資源配置中作用發揮不明顯。賽事活動方面,2018年以來,全市舉辦的270多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以政府承辦為主,門票、廣告、贊助和轉播權等運營收入少,對體育消費拉動作用小。
第三,市民體育消費觀念方面。長期以來,成都體育賽事門票收入明顯低于電影票房和文藝演出票房收入,體育線上付費用戶規模也小于音樂和影視線上付費用戶規模。從消費結構看,2022年,成都體育實物型消費、參與型消費和觀賞型消費的占比分別為42.3%、46.6%、1.1%,實物型消費在體育消費中仍然占有較大份額。盡管政府采取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方式引導市民進行體育消費,但效果不太理想。
第四,支持政策的精準度方面。土地方面,體育供地方式不靈活,社會資本建設體育場館(場地、設施)獲得土地使用權的渠道不暢通。稅收方面,企業舉辦或贊助體育賽事、體育活動很少享受稅收優惠,一些受委托運營場館的企業仍需要繳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能源方面,事業體制外的很大一部分場館(場所)水、電、氣價格仍然按工業或商業標準執行。財政補貼方面,非體育部門所屬場館還不能享受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財政補助。
思考建議
第一,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一是培育體育賽事新產業,利用成都豐富的體育場館資源,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競賽表演市場為目標,引進國際品牌賽事、申辦全國性賽事、培育本土體育品牌賽事,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流前往成都觀賽、參賽。二是培育體育旅游休閑新消費,依托成都優美的自然山水資源,以打造國際體育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大力發展山地運動、水上運動、冰雪運動等具有成都特色的體育旅游休閑項目,開發露營、房車、跳傘、攀巖、汽摩等體育旅游休閑新產品,打造體育旅游休閑精品景區、精品線路、復合營地和體育旅游休閑小鎮(基地)。
第二,改革管理運營體制機制。一是按照“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原則,采取事業單位內部企業化管理、事業企業合作運行、委托管理、事業轉企業等方式,對原有事業體制體育場館進行企業化、市場化改革。二是引入有實力的民營企業、職業體育俱樂部,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參與體育場館建設和運營管理。三是支持社會資本辦賽,除重大體育賽事和一些風險較大的體育活動外,其他賽事均可交由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承辦。
第三,培養市民體育消費習慣。一是加大體育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的宣傳推廣力度,增強市民“花錢買健康”“花錢買休閑”的體育消費意識。二是舉辦不同主題的體育消費節,打造覆蓋“全域全季全人群”的體育運動和體育消費盛宴。三是發展民間體育社團,以體育培訓、體育健身、體育比賽帶動會員消費。四是鼓勵平臺、企業與政府共同發放體育消費券,擴大發放規模和使用范圍。
第四,推進體育領域政策創新。土地方面,鼓勵社會資本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城市閑置空地、農村“四荒”土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土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建設體育場地和設施,采取劃撥、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點狀供地、臨時建筑用地、兼容用地等多種方式為企業辦理體育用地和規劃手續。稅收方面,協調稅務部門對舉辦或贊助公益性體育賽事活動的企業給予廣告費稅前扣除和所得稅抵扣優惠,對受委托運營公共體育場館的企業給予免收或減半征收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能源方面,督促水務、電力、天然氣等部門按照國家不高于一般工業標準的要求調整水、電、氣等供能價格。財政獎補方面,制定市級層面體育場館運營補貼和賽事扶持資助辦法,場館補貼主要按是否公益開放發放,不再區分場館隸屬關系和運營機構性質。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成都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