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長抱怨孩子過于“調皮”,行為難以控制。在學校里,老師也對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質量差并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生感到頭疼。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孩子淘氣、不聽話,實際上,部分孩子可能患有多動癥。
多動癥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簡稱,屬于兒童期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沖動,并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盡管這些孩子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仍會遇到不少挑戰。
目前,關于多動癥的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環境或生長發育發展關鍵時刻的中樞神經系統問題等有關。
遺傳因素:多動癥是一種高度遺傳的家族性器質性疾病。
環境因素:極少數情況下,環境因素也會導致多動癥,或者與基因產生交互作用,尤其是一些產前風險因素,如孕期壓力過大、早產、出生時體重較低等。
注意缺陷型: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在學習方面,他們可能上課走神,寫作業拖拉、做題馬虎;做作業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寫字漏筆畫、讀書漏字換字等。在生活方面,不喜歡做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甚至做游戲時也是如此;很難按照家長的指示去做和完成任務;在與家長、同齡人對話時,表現出走神的樣子。
多動或沖動型:主要表現為過度活動和情緒沖動。在上課時難以保持坐姿,生活中也很難安靜地坐在位置上,或者坐著時會不停扭動;不分場合的到處跑或爬;很難安靜地玩玩具或開展一項活動;經常打斷他人的談話、游戲或活動;有人提問時,會脫口而出答案,打斷提問者的問題;在等待時有困難,不合作。
混合型:同時存在注意缺陷和多動、沖動行為。
正常兒童在幼兒時期活潑好動屬于天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能逐漸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注意力。若兒童6歲后,仍表現出過度活躍、注意力嚴重分散的情況,需引起重視。多動癥與活潑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區分:
目的性:活潑好動的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時,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期望達到什么結果;多動癥孩子的行為往往缺乏明確的目的性,看起來更像是無意義的、沖動的舉動。
場合意識:活潑好動孩子的多動是會區分場合的;多動癥孩子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沖動。
干擾性:活潑好動孩子的行為不會對他人造成干擾;多動癥孩子的行為會干擾他人的學習或活動。
運動與語言邏輯能力:與活潑好動的孩子相比,多動癥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不足,語言邏輯性較差。
目前,未發現特異性的生理指標可以診斷多動癥,主要依靠專科醫生通過多維度觀察、訪談、檢查和心理測評等方法進行確診。因此,家長帶孩子就診時需詳細描述其家庭表現、課堂表現、出生史、疾病史和家族史等情況。醫生會從孩子的語言、行為、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
臨床治療多動癥多采用行為干預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
1.行為干預
對于4~6歲的多動癥兒童,行為干預可作為一線療法,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及行為矯正等。
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師通過沙盤游戲、溝通對話等方法,幫助孩子發現心理問題,進而調整情緒,釋放壓力,改善多動和沖動的行為。
作業治療:作業治療師為孩子制訂注意力訓練的相關任務計劃,如在不同環境、不同要求、不同難度下進行舒爾特方格訓練。
運動治療: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類型的運動,如有氧運動、韻律性運動和球類運動,有助于改善多動癥癥狀。
音樂療法: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讓他們參加音樂活動,有助于提高情緒管理和認知能力。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和肯定,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增強自信心。
家庭支持:家人的理解、支持和耐心十分重要,應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鼓勵他們嘗試以不同的方法來應對挑戰。
學校合作:學校教師和管理者的支持也至關重要,他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臨床常用鹽酸哌甲酯緩釋片(專注達)治療多動癥,主要改善患兒大腦神經遞質失調,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能力和社會功能。
適齡孕育:女性23~30周歲,男性30~35周歲為最佳生育年齡,有助于降低嬰兒出生時的并發癥風險,為孩子的健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
孕期保健:孕婦應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態,避免精神壓力過大。此外,如果孕期發生感冒和其他疾病,應慎用藥物,以防藥物對胎兒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做好兒童防護:一般來說,多動癥主要是腦部神經遞質發生障礙所致,大腦的發育程度對兒童是否患有多動癥至關重要。因此,日常應避免濫用藥物,以免對大腦發育造成影響,同時也應避免腦部外傷。
培養良好習慣:家長應幫助孩子制訂規律的作息時間表,確保其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家長應為孩子合理安排飲食,確保營養均衡,避免偏食和挑食;鼓勵孩子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釋放過剩精力,以改善注意力和行為表現。
冷靜對待孩子:當面對孩子時,家長應保持冷靜,不要用嘲諷、責備、打罵等方式對待孩子,這樣不僅會加重他們的多動表現,還會使其產生自卑、孤僻或反抗心理。
多參加課外活動:鼓勵孩子多參加課外活動,使他們有機會釋放過剩的精力,以預防和改善多動癥。
在應對多動癥時,家長需保持積極、耐心的態度,接納孩子的病情,理解他們的需求和行為模式。同時,家長應積極參與孩子的治療與康復過程,與醫生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制訂適合孩子的治療方案。希望患有多動癥的孩子都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