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具有發病率高、病情發展快、治療費用高等特點。積極預防和科學護理脊柱側彎,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脊柱側彎又稱脊柱側凸,是指脊柱在冠狀面上的一個或是多個節段椎體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形成彎曲,多伴有椎體的旋轉與矢狀面上后凸或前凸增加或減少,且存在肋骨、骨盆旋轉傾斜及椎旁韌帶的肌肉異常,屬于一種脊椎的三維空間異常曲度。青少年脊柱側彎早期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畸形進展,會逐漸引起脊柱變形,導致雙肩不等高、髖部不對稱,并伴有背部彎曲、疼痛等癥狀。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與青少年脊柱側彎存在緊密聯系,若家族中存在脊柱側彎病史,青少年患脊柱側彎的概率會明顯提高。
生長發育因素:青春期是青少年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如果骨骼與肌肉發育不平衡,單側生長過快,則會引起脊柱側彎。
先天因素: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某種藥物或胚胎受到輻射等,可能會對胚胎的脊柱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引起先天性脊柱側彎。
不良習慣:青少年由于脊椎骨骼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長期低頭、背負過重的書包、不正確的坐姿或睡姿,均會增加脊柱負擔,進而引起脊柱側彎。同時,長時間保持低頭彎腰姿勢,也會加重脊柱的持續壓力,引起脊柱扭曲與壓迫,從而形成脊柱側彎。
運動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會導致肌肉無法支撐脊柱,脊柱側彎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營養不良:缺乏鈣、磷等微量元素會對骨骼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可能引起脊柱側彎。
疾病因素:脊髓損傷、腦癱、脊柱肌肉萎縮、脊髓灰質炎等疾病,均會導致脊柱側彎發病率明顯上升。
特發性:生長發育期間原因不清楚的脊柱側彎稱為特發性脊柱側彎,多發于青少年群體。
非結構性側彎:非結構側彎不會引起骨性結構改變,因此被稱為“假性側彎”,通過主動或被動調整,可使脊柱回到中線。此類側彎通常與姿勢不良有關,如蹺二郎腿、趴著寫作業等易引起的暫時性脊柱彎曲異常。
結構性側彎:結構性脊柱側彎是指骨結構異常導致的脊柱側彎,分為特發性和其他類型的脊柱側彎,被稱為“真性側彎”。目前,關于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主要表現為雙肩不對高、腰部或背部不對稱、單側肩膀突出等癥狀。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較為常見,因其起病較為隱匿,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極易被忽視。但隨著青少年身高的增長,脊柱側彎的進展可能會加快。
一側肩膀明顯偏高:正常情況下兩側的肩線處于對稱狀態,當出現脊柱側彎時,會引起兩側肩線不對稱,出現一側肩膀明顯偏高的情況。
背部不對稱:因脊柱與肋骨存在特定的結構,當脊柱側彎后會對同側的肋骨形成擠壓,同時側凸椎體伴有旋轉畸形等問題,會促使背部一側發生局限性隆起癥狀,嚴重時還會造成胸背部、腰背部等出現明顯不對稱,甚至形成剃刀背。
兩側腰際線不對稱:脊柱側彎會導致兩側腰際線不對稱,主要表現為一端腰際線加大,另一端消失。
不對稱姿勢:骨盆發生旋轉傾斜,會導致下肢不等長,在走路時偏向彎側。肩部傾斜則會引起雙肩不等高,導致兩臂不等長。側凸的椎體會導致肋骨與胸廓變形,使兩側胸部呈明顯不對稱狀態。以上因素均會引起患者站立與行走期間呈不對稱姿勢,以單側傾斜為主要表現。

內臟壓迫癥狀:胸廓塌陷會影響患者的呼吸運動,引起心肺功能障礙;心臟受壓會引起心率加快、心悸等癥狀;肺臟受壓會降低肺活量,導致呼吸加快;消化系統受壓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
外觀異常:脊柱側彎發生在單側時,外觀呈“C”型;脊柱側彎發生在兩側時,外觀呈“S”型。
下肢無力與麻痹:嚴重的脊柱側彎會對脊髓神經產生壓迫,進而阻礙正常的下肢功能,引起下肢無力與麻痹。
體格檢查:觀察兩肩是否處于對稱狀態,雙側肩胛下角是否位于同一水平線上,雙側肩胛骨與脊椎的距離是否等寬,腰背部是否有凹陷,雙側髂骨是否等高。如果發現以上任意一項或一項以上的結果出現異常,則有存在脊柱側彎的可能。
前屈試驗:醫生指導患者保持站姿,雙腿伸直,身體逐漸向前屈至90°,雙臂向地板伸展。如果發現患者脊柱兩側高度不對稱,呈剃刀形狀,則為脊柱側彎。前屈試驗操作便捷,且不會對患者產生創傷,但還需結合其他篩查方法一起使用。
軀干旋轉角度:醫生指導患者保持站姿,彎腰前屈與地面保持平行,雙腳與髂骨連線垂直,在背部曲率最頂端放置脊柱側彎測量儀,與身體長軸保持垂直狀態,對軀干旋轉角度進行測量。脊柱側彎測量儀操作簡單、快捷。
X線檢查:X線檢查確定Coob角(側彎處最上端和最下端椎體的夾角)為脊柱側彎確診的金標準。當Cobb角大于10°時,可以確診為脊柱側彎。同時,可拍攝骨盆正位X線片對患者骨骺發育情況進行評估,通過Risser分級(骨骼成熟度的分級),能判斷脊柱側彎的惡化風險。
1.非手術治療
支具治療:適用于骨骼發育不成熟且側彎角度在20°~45°的青少年患者。利用支具形成的機械外力,促進脊柱恢復正常形態,同時對脊柱向正常方向的生長進行矯正,不僅能糾正椎體旋轉,還能促使脊椎形態恢復正常。佩戴支具需遵醫囑,且確保每天佩戴足夠的時間,并定期復查以調整支具。
物理治療:通過拉伸練習、核心肌群訓練與平衡訓練等方式,增強肌肉力量,促使脊柱柔韌性得到改善。
康復訓練: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以幫助患者糾正不良姿勢,并促使脊柱恢復的療法。
2.手術治療
適用于脊柱側彎角度在45°及以上且保守治療無效的青少年患者。手術治療能從根本上糾正脊柱畸形,促進脊柱恢復平衡與穩定,同時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但手術治療風險相對較高,術后康復時間較長。
1.保持正確的姿勢
站姿:保持站姿時,頭部應保持垂直,眼睛平視前方,使頸部維持良好的生理弧度,同時雙腳自然分開,繃緊腰部與腿部肌肉,從側面看頭部、肩膀與臀部呈一條直線,以維持脊柱的自然彎曲。
走姿:在行走時,身體直立,收腹直腰,目視前方,雙臂自然擺動,腳跟先著地,隨后腳掌,最后腳尖。
坐姿:青少年在學習時需保持正確坐姿,即頭部要保持端正,微微低頭,不要左右傾斜,背部挺直,雙肩齊平,足部平放在地面。同時,需要注意眼睛與書本應保持適當距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保持同一姿勢,定時起身活動,以減輕脊柱壓力。青少年需注意避免蹺二郎腿,以保護盆骨與脊椎的健康。

睡姿:應選擇符合人體頸部生理曲線的枕頭,以提供良好的支撐。青少年應保持仰臥睡姿,雙腿微曲,側臥時避免將下巴壓在枕頭上,以減少頸椎受力。
2.科學負重
青少年的書包重量應控制在自身體重的10%以內,盡量選擇雙肩包,以分散書包中的物品重量,預防脊柱扭曲。青少年背單肩包時,需要注意肩膀輪換,避免長時間使用單側肩膀背包,以預防脊柱側彎。此外,青少年應定期清理書包中的物品,減少非必要物品,以維護脊柱健康。
3.加強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預防脊柱側彎的重要措施。青少年應適量進行體育鍛煉,如游泳、慢跑等沖擊性較低的運動,對脊柱兩側肌肉與韌帶進行拉伸,促使脊柱柔韌性得到改善。此外,青少年應積極參加學校的體育課與課間操,保證每日鍛煉時間不低于1小時,以促進肌肉力量的提升,保障脊柱的穩定性。
4.保持營養均衡
青少年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需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D、鈣元素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蛋類、新鮮蔬菜與水果,以促進骨骼發育,提升脊柱強度。此外,青少年需科學控制體重,避免超重或肥胖給脊柱造成負擔。
5.合理安排學習與休息時間
長時間的學習或使用電子設備會增加脊柱負擔,因此青少年應合理分配學習與休息的時間,定時起身活動,并進行伸展運動,以避免脊柱過度疲勞。
6.定期進行脊柱檢查
通過脊柱檢查,醫生可以對青少年進行評估,及早發現脊柱側彎問題。定期進行脊柱檢查還有助于監測潛在風險,如果出現異常情況,應進行早期干預,有助于維護青少年脊柱健康。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