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階段是從青少年向成人轉變的關鍵時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科知識的教授,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感發展與價值觀形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高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高中生在學習生涯與未來發展中會面對各式各樣的挫折、問題,培養抗挫折能力能讓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冷靜看待問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其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學校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育課程體系,并選擇合適的教材、規劃教育課程與教育目標,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教師在講解抗挫折知識時,不僅要詳細解讀理論知識,還要結合生活案例、新聞事件對抗挫折知識進行針對性分析,提高學生對抗挫折知識的理解,優化其心態,讓學生找到正確調適心理壓力的方式。除傳統的課堂教育之外,學校還可以積極應用社會資源,邀請心理醫生、心理學專家、優秀企業家開設講座。心理醫生與心理學專家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學生分析壓力形成的原因,并針對特定的問題教授給學生正確解決挫折的辦法與面對臨挫折的心態;優秀企業家可以向學生分享更多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經歷的挫折,使學生明白目前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問題只要平復心態,積極尋找解決方法,便可以突破難關。
高中生的心理狀態會受到學習成績、成長經歷、成長環境影響,不同的高中生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與心理狀態。教師在了解班級學生的性格差異后,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指導,優化學生的心態。例如:在課程開展的間隙,教師可以通過發放問卷調查、開展針對性交流的方式了解不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合理分類,引導學生尋找同類型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正確疏導自身的心理壓力,坦然面對挫折。另外,部分班級存在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高中生,教師應為這類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心理輔導計劃,通過頻繁交流與合適的引導方式讓其改善心理狀況。
許多高中生在面臨挫折時會有深深的無力感,教師可以為高中生建立完善的支持網絡,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調整自身心態,積極地面對挫折、越過困境。因此,教師需要建立家校合作機制,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頻繁交流,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在學生出現挫折時,家長可以與教師共同商討有效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創設全方位、優質的成長環境。另外,教師還要優化校園的教育氛圍,在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中傳遞積極的內容,用正能量的宣傳潛移默化地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高中生尚未完全步入社會,普遍存在抗壓能力弱、心智成熟度不足的成長問題,教師需要高度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系統化、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讓其能夠始終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助力其成為心理健康、抗壓能力強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