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運化全身的水谷精微。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脾胃屬土,土能生養萬物,人體也是如此,只有脾胃健壯了,身體才健康。而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脾常不足”,脾胃功能還沒有健全,跟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現脾胃問題。
夏季是濕和暑熱交織的季節,濕氣有沉重、粘滯、向下的特點,暑熱有耗氣傷津的特性。脾喜燥惡濕,夏季暑濕容易困脾,加上青少年脾胃功能不足,故而易導致脾胃問題;青少年為了降溫解暑,往往在不覺間進食很多如冰棍、冰鎮西瓜、冰可樂等寒涼之物。此外,青少年暑假可能會在聚會時暴飲暴食,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出現脾胃疾病。
夏季脾胃虛弱,加之青少年本身脾胃弱于成年人,暑期又容易有不良飲食習慣損傷脾胃,所以夏季是青少年健脾、養脾及治脾的重要時期。

青少年如果有如下情況出現,就說明脾胃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
1.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腹脹、腹痛
脾虛的青少年胃口不好,稍微吃多點、吃硬點就不消化,飯后易腹脹,甚至腹痛。
2.大便異常
胃寒者大便常不成形,大便粘膩甚至如稀水狀,或完谷不化;胃熱者,燥熱內結,陰津虧少,腸道水分不足,從而導致便秘。
3.面黃肉松易疲勞
脾胃虛弱的青少年往往表現為肌肉松弛、沒有彈性,或肌肉少而脂肪多,面色黃無光澤,易疲勞、脫發。若長期脾虛,運化功能失調,不能滋養腎精,還會導致腎虛,出現陰陽寒熱失調,如五心煩熱,動則汗出,手足冷,乏力怕冷等表現。
4.睡眠障礙或飯后犯困
脾虛不能化生氣血,“升清降濁”失權,就會導致氣血虧虛,引起心慌、失眠等癥狀,或飯后感覺困倦難耐、頭暈等。
5.過瘦或過胖
如果是“胃火盛”導致的脾虛,表現“能吃卻瘦型”;如果因久坐、不運動導致脾虛,表現“少食而肥型”,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代謝異常,就會越來越胖,甚至堆積在肝臟里,形成脂肪肝。
6.易患呼吸系統疾病
《金匱要略》有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脾為肺之母,肺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青少年往往會導致肺氣虛,肺氣虛則衛氣虛,衛氣有“保衛、防御”機體免受外邪的功能,防御功能差的青少年,容易患感冒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1.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規律飲食是養脾胃的基礎。青少年要養成定時進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記得按時吃飯,避免長時間饑餓或暴飲暴食,給脾胃帶來多余的負擔。按照“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原則按時進餐。中醫有“若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的說法,飲食上也要注意“留得三分饑”,吃七八成飽。同時,還要注意飲食的均衡,每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為脾胃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
2.遠離刺激性食物,呵護脾胃
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疾病。青少年應盡量少吃這類食物,多吃一些溫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條、蔬果等。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胃黏膜保持濕潤,減少損傷。
3.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的作息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有助于消化和排便。青少年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興趣,選擇散步、慢跑、瑜伽等運動方式。但要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大,避免在飯后立即進行劇烈運動,否則會影響消化。青少年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于維護脾胃的正常功能。避免作息不規律、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容易導致內分泌紊亂,進而影響脾胃的健康。
4. 調節情緒,緩解脾胃壓力
中醫認為“憂思傷脾”,不良情緒可導致中焦脾胃氣結不通,影響肝的疏泄和條達。憤怒導致“氣郁化火”,抑郁、緊張、焦慮導致“木郁土壅”(肝屬木,脾屬土,即肝郁脾虛)等,影響脾胃的升清降濁與運化功能。例如: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描述林黛玉容易悲傷思慮,常常吃不下飯,這就是不良情緒導致肝胃不和的體現。因此青少年養護脾胃,一定要重視調暢情緒,保持開朗樂觀的精神,心情舒暢,以利脾胃健運和升降功能正常。
5.重視食療養脾胃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藥食兩用的食物可以用來養脾胃。益氣健脾化濕如山藥、芡實、白扁豆、赤小豆、蓮子、大棗、茯苓等;消食化滯如神曲、麥芽、焦山楂等;夏季芳香化濕如藿香、佩蘭、紫蘇葉等,都是很好的食療物品。夏季青少年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養脾胃,祛除濕熱積滯的同時,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身體恢復健康。

夏季食療原則,一是多食酸甘。夏天酷暑高溫,容易耗傷津,導致氣陰兩虛,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味酸甘的食物,如李子、山楂、大棗、哈密瓜、西瓜、葡萄等,起到中醫“酸甘化陰”的作用,而且能健脾養脾;二是宜吃谷。俗語有言:“小暑吃黍,大暑吃谷。”谷是指五谷雜糧,意思就是在大暑來臨的時候要多吃五谷雜糧。五谷雜糧可以促進消化,還能起到健脾補氣的作用;三是注意祛濕。夏季青少年喜歡吃冷飲,導致濕氣侵入身體,困阻脾胃,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調,消化功能出現障礙,食欲不振等。夏季可以吃一些具有祛濕功效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綠豆、紅豆、山楂、芡實、冬瓜等,祛除體內的濕氣,健運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