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教育目標不僅關注理論知識的講授與解題技能的訓練,還要考慮到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在小學時期,學生的身心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體育作為一門基本課程,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身體的鍛煉,還要重視心理健康的培養。本文將提供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無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運動特長等,學生之間往往存在著個體差異。為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需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合理確定教學內容及方法,使學生均有所發展與成長。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需強調并尊重小學生的獨特性,遵循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運動項目及訓練內容,使其在適宜的環境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在進行“籃球”教學時,班內有的學生對籃球興趣較高,但技術一般,面對這一群體,教師可采用分步講解與反復練習相互配合的教學模式,先將籃球運動拆分為若干個基礎性動作,運球、傳球、接球、帶球、投籃等,且逐個展開指導與學習,再采用反復訓練的方式逐漸將難度提升,指導學生慢慢掌握規范、標準的籃球技術與各種動作,由此提高他們的籃球技能。針對籃球興趣一般的同學,教師可引入游戲教學法,調動他們參與籃球學習的熱情,安排籃球迷宮、籃球接力、運球和帶球比賽等,使其在游戲中感受到籃球運動的興趣。教師通過結合學生不同特點進行籃球教學,使其在籃球課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模式與途徑,從而實現有效、全面的發展,并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形成健康心理。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了解與把握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如他們有著較強的好奇心,注意力難以長時間的集中,還活潑好動,這是選擇恰當運動項目的關鍵前提,也能夠有的放矢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學生心理得以健康發展。因此,小學體育教師需要科學選擇一些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并契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運動項目,既能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還可以培養抗挫能力、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等,使其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例如:有的學生性格較為害羞與內向,不是很喜歡參加集體性活動;有的學生則性格活潑、外向,喜歡挑戰與競爭。對此,教師可結合這兩類學生的心理特征安排不同的運動項目。性格內向與害羞的學生可以練習瑜伽,因為瑜伽比較關注身體是否柔韌與心境是否平靜,競爭性不強,學生之間也無需過多配合。教師可以指導這類學生通過瑜伽鍛煉身體,使其學會如何調整呼吸節奏和情緒,從而讓心境變得更加自信和放松。而對于性格較為外向的學生,教師可以開設足球課,因為足球具有較強的競技性,還需要團隊配合,學生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溝通和相互合作,并極力展現出各自的足球水平和競爭意識,進而使他們在掌握足球技術與動作的同時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需求,使他們選擇適合適的運動項目,推動健康心理的形成。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升他們的主動性,使其全身心地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之中;同時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有效減少他們的厭學情緒與焦慮心理。因此,小學體育教師需打造互動式課堂,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關注他們實際需求,滿足其發展需要,由此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在“短跑”教學中,教師可設計接力比賽活動,把一些較為內向,不善于溝通的學生安排到各個小組里面,且任命這些學生為組長,由他們負責制訂接力計劃和成員出場順序。在實際比賽中,這些學生為完成任務需同小組成員進行積極溝通和交流,一起研究如何完成接力比賽。同時,教師應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與接力跑步過程中的表現,實時給予指導、點撥、肯定與鼓勵。當這部分學生帶領組員一起完成接力跑步后,教師應與其余同學進行鼓掌和歡呼,讓他們收獲成功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以及他人的認可。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自由交流和互動,讓他們分享各自在接力比賽中的感受與體會,拉近師生關系,以此帶領學生鍛煉身體,使其學會相互溝通與合作,并得到教師的關愛與同學間的友誼,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
教師需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力調動他們的主觀意識,通過積極溝通,促進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小學體育教師應當訓練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將情緒管理融入到平時的體育訓練與運動技能學習之中,使學生掌握正確消除負面情緒與心理的方法,緩解學習與生活中的壓力,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進而改善體育教學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長跑”教學過程中的課前熱身環節,教師除安排熱身運動以外,還可進行情緒管理活動,包含情緒表達、調節情緒與放松訓練等。當跑步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放松訓練,如放松肌肉、深呼吸等,使他們消除緊張情緒。當學生在長跑過程中感到體力不支想要放棄時,教師可以說一些鼓勵語,如“你們一定要相信自己”“你能行”“再堅持一下,很快就到達終點”等,使學生的情緒由低落變得高漲,從而順利完成長跑訓練。在體育訓練中滲透情緒管理的內容,不僅能讓小學生了解個人情緒變化情況,學會對個人情緒進行觀察與分析,還能讓他們通過體育訓練掌握應對不同情緒的管理方法,使其調節情緒的能力得到訓練與強化,形成健康心理。
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運動技能的訓練,還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與身心特點等,通過各種途徑將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到身體鍛煉與運動技巧學習中,充分發揮出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使小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接受心理教育,推動他們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