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勝,陳景勉,黃海鑒,唐云峰,李華強,宋東霞,梁玉標(廣東省廉江市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400)
經皮腎鏡碎石術(PCNL)是一種微創手術,通過在患者腰部打一個小切口,將腎鏡插入腎臟內部,利用激光或超聲波等方法將結石擊碎并取出[1]。該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顯著等優點,因此在泌尿外科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相關統計結果顯示,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發生率并不低。尿源性膿毒血癥是指尿路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癥反應,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為了有效預防和治療尿源性膿毒血癥,臨床醫生需要對其危險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并做好相關防控措施,進而降低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2]。基于此,本文抽選1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展開分析,旨在探討恒壓灌注下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60例在我院接受恒壓灌注下PCNL術的患者臨床資料,將術后出現尿源性膿毒血癥的患者納入研究組,將未出現尿源性膿毒血癥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入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且同意參加。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恒壓灌注下PCNL術治療指征;②術中灌注泵壓力均為30kPa;③經腹部超聲、CT和尿常規等檢查,確診為腎結石;④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②合并腎衰竭、腎盂輸尿管連接梗阻、糖尿病腎病、多囊腎、馬蹄腎;③存在精神障礙性疾病;④既往病史中存在經皮腎鏡碎石術記錄;⑤合并免疫障礙、代謝障礙疾病。
1.3 方法 對160例恒壓灌注下PCNL術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前尿培養、結石面積、手術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調查和統計,并分析術后誘發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便于后續提出相應防治措施。
尿源性膿毒血癥診斷標準:依據2015年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制定的《泌尿感染指南》[3]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評估,以下是具體診斷依據:①患者出現高熱、寒戰等全身感染癥狀,即體溫>38℃或<36℃;②患者術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或腰痛、腎區叩擊痛等;③尿液檢查發現白細胞明顯增多(>12×109/L),有紅細胞尿或血尿;④血液培養陽性,且與尿液培養結果一致;⑤呼吸急促,動脈血氧分壓<32mmHg,呼吸頻率>20次/分或通氣過度。上述選項中,滿足2條或以上即診斷為尿源性膿毒血癥。術前尿培養顯示尿蛋白陽性+++、白細胞陽性++++++,則表示術前尿路感染。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160例患者術后出現尿源性膿毒血癥26例,發生率為16.25%,納入研究組,其余患者納入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研究組患者術前尿路感染、女性、結石面積≥800mm2、手術時間≥90min、糖尿病占比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2.2 患者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參照表2說明,將年齡、性別、術前尿路感染、結石面積、手術時間、糖尿病等自變量予以賦值,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參見表3,術前尿路感染、結石面積、性別、手術時間、糖尿病是患者術后誘發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表2 賦值說明

表3 患者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尿源性膿毒血癥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患者在急性期會出現高熱、寒戰、乏力等全身癥狀,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害,還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特別是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這些癥狀可能會更加明顯,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休克。與此同時,尿源性膿毒血癥會嚴重損傷患者腎臟功能,誘發一系列泌尿系統感染癥狀,若不及時對患者予以有效治療,病菌會進一步侵入到患者的腎臟,導致患者出現腎盂、腎炎等腎臟疾病,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竭,需要采取透析或腎移植等治療。此外,由于病菌在體內可以隨血液流動,因此病菌可能會在患者的肺部、肝臟、心臟等器官中引起感染,導致其出現肺炎、肝炎、心內膜炎等疾病。這些并發癥不僅會增加治療難度和患者身心痛苦,還會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分析引起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對于預防和治療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4]指出,患者在恒壓灌注下行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對該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和探討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恒壓灌注下PCNL術后患者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與尿路感染、結石面積、性別、手術時間、糖尿病有密切關聯。術前尿路感染是PCNL術后誘發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尿路感染患者的細菌在體內大量繁殖,并形成生物膜,從而增加手術過程中細菌進入血液的風險。此外,術前尿路感染還會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降低其抵抗力,從而增加術后膿毒血癥的發生率。因此,對于術前尿路感染的患者,應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在手術前盡可能地控制感染。具體抗感染措施有:①抗生素治療: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以迅速控制感染。②增加飲水量:鼓勵患者多喝水,增加尿量,以沖刷尿道中的細菌。③膀胱沖洗:通過膀胱沖洗,將膀胱內的細菌沖洗干凈,以減少手術過程中的感染風險。④術前準備: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清潔尿道、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等,以減少細菌滋生的機會。⑤術中預防:在手術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避免將細菌帶入手術區域。⑥術后護理:術后保持導尿管通暢,定期更換尿袋和尿管,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以預防術后感染。通過以上抗感染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地降低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還發現結石面積大小、手術時間也是影響PCNL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一個重要因素。結石面積越大,手術過程中需要處理的結石碎片就越多,手術時間和創傷也就越大,從而增加了術后膿毒血癥的發生風險。因此,對于結石較大的患者,應盡可能采取微創手術方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創面暴露于細菌的時間,同時注意保護患者的免疫系統。此外,研究指出性別和糖尿病也是患者PCNL術后誘發尿源性膿毒血癥的風險因素。具體分析其中原因,臨床研究發現女性患者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普遍較弱,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創面愈合不良,從而增加術后感染的風險[5]。因此,對于女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應積極進行圍手術期管理,加強營養支持,提高其抵抗力,以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除了以上提到的風險因素,還有其他因素也可能誘發患者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風險。例如,患者的個人史、家族史、生活習慣、營養狀況等都可能對術后感染的風險產生影響。因此,醫生應該充分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干預方案,以降低術后感染的風險。
綜上所述,術前尿路感染、結石面積、手術時間、性別和糖尿病是PCNL術后誘發尿源性膿毒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同時,對于發生術后感染的患者,應早期診斷和治療,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