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榮,祝睿穎(.河北省河間市人民醫院,河北 滄州 06450;.承德醫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腸外營養支持是新生兒在不耐受喂養情況下,通過部分或者全部經靜脈供給液體、熱量等方式,滿足新生兒身體正常發育、代謝需求的營養支持干預方式[1]。腸外營養液的合理配制,以確保治療效果、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為目標,目前臨床中腸外營養的應用在改善患兒營養狀況方面還有發展空間,積極探索完善治療方案的措施,對于提高患兒治療效率具有積極意義[2]。有腸外營養指征的新生兒(主要是早產、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24小時之內給予較高劑量氨基酸注射液干預,對于幫助患兒改善生命體征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早產兒的健康成長。本研究以200例新生兒患者為研究觀察對象,分析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方案及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10日-2022年12月30日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兒患者為研究觀察主體,依據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100例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中,其氨基酸初始劑量為低劑量,按0.5g/(kg·d),出生24小時后開始應用]、實驗組[100例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中,其氨基酸初始劑量為高劑量,按1.5-2.0g/(kg·d),出生24小時之內開始應用]。對照組新生兒情況為:日齡0-14天,平均(9.24±1.80)天,胎齡28-42周,平均(35.20±1.64)周,極低體重兒48例、早產兒52例,男患兒54例、女患兒46例。實驗組新生兒情況為:日齡0-14天,平均(9.27±1.81)天,胎齡26-42周,平均(35.32±1.04)周,極低體重兒50例、早產兒50例,男患兒53例、女患兒4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患兒經過檢查,符合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指征。②患兒日齡標準,<28d。③臨床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伴肝臟、腎臟等器質性疾病者;腎功能不全者;③家長依從性差等。
1.2 方法 對照組:1 0 0 例符合條件的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具體用藥包括:小兒復方氨基酸注射液(規格20mL:1.348g/瓶),新生兒出生24小時之后開始應用,初始劑量0.5g/(kg·d),每日遞增0.5g/(kg·d),預期峰值3-3.5g/(kg·d);中/長鏈脂肪乳注射液(C14-24);脂溶性維生素注射液Ⅱ+注射用水溶性維生素+10%葡萄糖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10%氯化鉀注射液。實驗組: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其氨基酸初始劑量為高劑量,按1.5-2.0g/(kg·d),出生24小時之內開始應用。①新生兒腸外營養支持治療中,氨基酸之外的其他成分的具體應用方案同對照組。②氨基酸注射液治療:小兒復方氨基酸注射液用法為(規格20mL:1.348g/瓶),新生兒出生24小時之內開始應用,初始劑量1.5-2.0g/(kg·d),每日遞增0.5g/(kg·d),預期峰值3.5-4.0g/(kg·d)。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記錄患兒體重、頭圍、身長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營養情況、并發癥發生率、體格生長情況。
1.3.1 患兒營養情況 對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情況進行觀察。
1.3.2 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后,統計兩組患兒出現膽汁淤積、血糖紊亂、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情況,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患兒數/病例數×100%)。
1.3.3 體格生長情況 對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兒體重、身長、頭圍情況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4.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等以()表示、組間對比用t進行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對比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營養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營養情況比較()
?
2.2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體重、身長、頭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體重、身長、頭圍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體格生長情況比較()
?
近年來,隨著圍產技術的提高,早產兒、極低及超低出生體重兒在新生兒中出現概率提高,該類新生兒是宮外發育遲緩的高危人群。宮外神經發育遲緩會直接影響新生兒生存質量,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及時采取干預尤為重要[3-7]。
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為我院收治的200例新生兒患者,均采取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早期應用較大劑量的小兒氨基酸注射液的實驗組治療后患兒營養情況、并發癥發生率、體格生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干預優勢明顯。早產兒、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易出現營養狀態不理想,存在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水平過低情況,影響新生兒成長發育。本次研究中予以不同營養方案治療后,實驗組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該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兒營養狀況。治療后,實驗組體重、身長及頭圍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合理應用氨基酸注射液有利于早產兒的健康成長,在常規營養支持基礎上于24小時之內應用小兒氨基酸注射液,并把初始劑量加大為1.5-2.0g/(kg·d)進行早產兒營養治療十分必要,表明該方案能夠有效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治療后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3.00%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應用稍大劑量小兒氨基酸注射液,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營養狀況,提高血清總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水平,促進早產兒健康成長,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容易操作、難度小,可以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