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樸生,鄧玲玉,朱小英(貴州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醫院,貴州 盤州 553537)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呼吸道疾病,臨床表現為氣急、喘息、咳嗽以及胸悶等[1]。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時患者會出現嚴重缺氧,導致呼吸困難,如救治不及時,可快速發展為呼吸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臨床研究[3]發現,呼吸道感染與支氣管哮喘發病密切相關,同時反復發生感染也是導致哮喘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確定患者有沒有合并感染,并對感染的病原菌進行檢測鑒定,掌握其耐藥性,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意義重大。病原微生物檢驗通過病原學培養、鑒定及藥敏試驗,可為臨床診治提供必要的依據,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4]。本文旨在通過對80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探討病原微生物檢驗在其臨床診治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介于18-70歲之間,平均(45.09±10.35)歲,病程1-15年,平均(8.34±1.69)年,病情分級:輕度21例,中度49例,重度1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支氣管肺炎急性發作期的診斷標準[5];②意識清晰,可配合檢驗者;③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字者。排除標準:①伴其他類型呼吸系統疾病者;②存在全身性感染者;③伴嚴重肝腎等主要器官疾病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采集其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咽喉擦拭液、鼻腔擦拭液以及鼻腔抽吸液,嚴格遵循相關的衛生標準和操作規范,確保不會污染樣本或引入外來細菌。
細菌檢驗方法:將采集的痰液樣本接種在瓊脂培養基上,然后在37℃的恒溫箱中培養48小時,保持培養環境的恒溫和濕度,以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培養完成后,使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藥敏分析儀對細菌進行鑒定和藥敏試驗,并使用紙片擴散法實施藥敏試驗,測試細菌對不同抗菌藥物的敏感程度。
病毒檢驗方法:采用抗原和抗體特異性反應的方法進行檢測,包括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腺病毒抗體檢測、甲型流感病毒及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檢測。如果上述檢測結果為陽性,即為明確發生病毒感染。
治療方法:實施對癥治療,包括吸氧、祛痰、鎮咳、臥床休息等,這些措施能夠緩解呼吸困難、咳嗽和痰多的癥狀,同時減輕患者身體負擔,促進其身體恢復。靜脈滴注多索茶堿,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改善呼吸狀況。霧化吸入或口服β2激動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進一步緩解咳嗽、痰多、氣喘等癥狀,使患者呼吸更加順暢。根據藥敏試驗和病原菌檢驗的結果,選擇針對性的抗真菌藥物、敏感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檢查結果。②對比病情不同患者的病原菌檢出情況。根據《支氣管哮喘——基礎與臨床研究》[6]中對病情的評判標準:輕度為患者的哮喘癥狀每周超過一次,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體積大于或等于80%,最大呼氣流量在20%-30%之間;中度為患者每天至少有一次哮喘癥狀,夜間哮喘癥狀每周至少發生一次,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體積在60%-79%之間,最大呼氣流量大于30%;重度為患者的哮喘癥狀每天都會出現,發作頻率較高,多數還伴隨著夜間哮喘,體力活動受到限制,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氣體積低于60%,最大呼氣流量大于30%。③評估患者入院一周后的治療療效,治愈:喘息及肺部哮鳴音消失;顯效:喘息及肺部哮鳴音明顯好轉;無效:喘息及肺部哮鳴音無好轉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1 病原微生物檢查結果 80例患者中病原微生物檢測陽性率為91.25%(73/80),陰性率為8.75%(7/80),共檢出病原菌65株,其中真菌3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37株,檢出率最高的為卡他莫拉菌;革蘭陽性菌25株,檢出率最高的為肺炎鏈球菌,見表1。

表1 病原微生物檢出結果對比
2.2 不同病情患者的病原菌檢出情況 重度患者的卡他莫拉菌檢出率低于輕度、中度患者,肺炎鏈球菌檢測率高于輕度、中度患者(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情患者的病原菌檢出情況
2.3 分析患者治療效果 經一周治療后,44例患者治愈,36例患者顯效,治療總有效率為100%。
支氣管哮喘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慢性疾病,目前,隨著支氣管哮喘的防治知識越來越普及,其治療方法也日趨成熟。然而支氣管哮喘患者急性發作期會突然發生喘息、氣促、胸悶等癥狀,常伴有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會引發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7]。因此,早期予以及時的干預和科學的治療至關重要。目前臨床廣譜抗菌藥物使用頻率較高,導致細菌耐藥情況越來越嚴重,患者抵抗力下降[8],且不同菌株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藥敏情況不同,使臨床治療難度增加,治療效果逐漸下降,因此進行病原菌檢測,加強病原菌耐藥性的監測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顯得尤為重要[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病原微生物檢測陽性率為91.25%,其中革蘭陰性菌的檢出率最高,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占比為56.92%,并且病情較重患者的肺炎鏈球菌檢出率明顯增高。這是因為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氣道內免疫細胞的功能降低,導致了機體對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下降,加上部分支氣管哮喘患者需要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控制病情,長期使用激素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感染微生物的風險,使得病原微生物的陽性率升高[10]。革蘭陰性菌主要包括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它們能夠引起呼吸道感染,并導致支氣管炎癥的惡化[11],而支氣管哮喘患者由于黏液過多、氣道狹窄等因素,呼吸道黏膜的炎癥反應增加,使該病菌能夠更好地附著和感染損害的氣道組織,并且具有較強的耐受性和適應性,能夠適應呼吸道環境中的變化,從而導致革蘭陰性菌在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的檢出率較高。肺炎鏈球菌常常存在于上呼吸道和氣道黏膜表面,當患者發病時,氣道阻塞,氣道內黏液分泌增多,促進細菌的滋生和繁殖[12],為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因此在病情較重的患者中,肺炎鏈球菌的檢出率最高。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尤其是不合理應用,使得致病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急劇上升,多重耐藥菌株不斷增多,臨床治療難度增加,故臨床加強致病菌耐藥性監測具有重要意義[13]。通過對耐藥性監測結果的分析,了解病原菌耐藥性和藥敏狀況,可指導臨床正確選擇抗菌藥物,為制定抗感染措施提供理論依據。病原微生物檢驗通過采集患者的體液、分泌物等樣本進行培養、分離和鑒定,提取病原菌,明確病原菌類型,對其進行藥敏試驗,了解病原菌藥敏狀況和耐藥性,可指導臨床正確選擇抗生素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和用藥的合理性,減少因抗菌藥物用藥不當而引發的多重耐藥菌株。本研究對80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病原微生物檢驗和分析,旨在掌握病原菌耐藥性和藥敏狀況以進行針對性治療,結果顯示,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與既往研究哮喘抗感染治療結果一致[14],證實病原微生物檢驗在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的臨床診治中具有一定價值。
總之,在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臨床診治中實施病原微生物檢驗,可以幫助醫生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和致病菌情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用藥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