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媛,陳菲菲(雅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雅安 625000)
中風具有發(fā)作突然、無明顯征兆的特點,若未采取及時有效治療,患者愈后可出現(xiàn)半身不遂、四肢癱瘓等后遺癥,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中風恢復期是中風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改善患者肢體運動障礙[2]。然而,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因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部分腦卒中患者在康復訓練方面的依從性相對較低,導致康復效果一般[3]。功能鍛煉路徑表是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護理需求制定相應的鍛煉路徑表,護理人員可協(xié)助患者按照路徑表的規(guī)定完成相關內容[4]。動機性心理訪談作為一種交流手段,是以患者需求為核心,旨在識別患者內在的心理問題,并協(xié)助增強其改變行為的動力,從而最終促成行為方式的轉變[5]。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選取某院神經內科94例中風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探究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在中風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某院神經內科收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94名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診斷標準[6],并經顱部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證實;②處于中風恢復期,均接受營養(yǎng)腦神經、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③年齡45-80歲;④無聽力、失語等障礙;⑤本研究遵循《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科診療疾病,認知或行為異常;②患有惡性腫瘤;③免疫功能存在嚴重障礙或者凝血功能異常;④孕期或哺乳期婦女;⑤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4名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47名。對照組年齡46-80歲,平均(64.72±5.86)歲;男性27例,女性20例;體質量指數(shù)22-27kg/m2,平均(23.52±0.69)kg/m2;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9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學及以上16例;研究組年齡45-79歲,平均(64.51±5.93)歲;男性28例,女性19例;體質量指數(shù)22-26kg/m2,平均(23.47±0.57)kg/m2;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8例,初中及高中14例,大學及以上15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具體如下:①患者住院期間,均由管床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簡單介紹疾病相關知識,以口頭形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功能鍛煉的必要性;②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確保病房內空氣流通,定期更換床上用品;③為患者提供飲食和運動方面的指導,根據(jù)患者病情程度、飲食習慣等,制定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方案及飲食計劃,日常護理期間囑患者遵醫(yī)用藥。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具體如下:①功能鍛煉路徑表的制定與實施:a.組建護理指導小組:由科室護士長1名、康復治療師1名、護師以上職稱護理人員5名共同組成。b.功能鍛煉路徑表的制定:指導小組在參考以往的功能鍛煉名目下,經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共同商討制定出一個包含頁眉、鍛煉項目、鍛煉時間、鍛煉強度、鍛煉日期、指導者簽名和備注的中風恢復期患者功能鍛煉路徑表。c.功能鍛煉路徑表的落實:根據(jù)功能鍛煉路徑表的內容,康復治療師在護士長協(xié)助下對全科護士給予培訓,以達到其可熟練且規(guī)范地運用功能鍛煉方法和相關標準。當患者入院后,當班護士在對其完成入院宣教和評估之后,向患者詳細講解功能鍛煉路徑表格的各項信息,以便患者對功能鍛煉計劃有進一步了解。責任護士按照預定的時間路徑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功能性鍛煉指導,協(xié)助其認真執(zhí)行鍛煉計劃,并在表格中詳細記錄鍛煉的日期、具體執(zhí)行情況以及指導者姓名。對于部分未達到鍛煉標準的患者,由康復治療師綜合評估后,及時動態(tài)調整康復計劃,必要時提供更多的指導,并陪同、鼓勵其進行鍛煉,直到目標達成。②動機性心理訪談的干預措施包括:a.護理人員在掌握動機性訪談的方法和原則的前提下,對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進行全方位了解與分析;b.訪談開始后,護理人員需要認真地聽取患者的擔憂,對其認知能力和焦慮狀況進行評估;c.在進行訪談過程中,為讓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病情,護理人員應以友善、親切的語氣,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并通過心理訪談技術來獲得其理解、信任和配合,以幫助患者正確地認識自身病情和當前狀況,堅定康復信念;d.明確指出患者當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不配合治療的態(tài)度,以反向案例形式告知患者該狀態(tài)可能對健康恢復產生的負面影響,并進一步講解有關健康知識,再次強調積極康復鍛煉對于促進病情恢復、降低并發(fā)癥風險的重要性;e.對于那些經濟壓力較大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給予耐心安慰,并詳細解釋通過功能鍛煉可以有效減少并發(fā)癥,亦可節(jié)約治療費用,此外,可積極向患者告知相關醫(yī)保及救助政策,以減輕其經濟負擔。每周進行一次動機性心理訪談,50min/次。
兩組干預時間均為從患者入院當天開始至出院當天結束,患者住院時間均為15d。
1.3 觀察指標 ①心理狀態(tài)[7]: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給予評定,SDS總分為100分,<48分為正常;48-64分為輕度抑郁;65-74分為中度抑郁;>74分為重度抑郁。SAS總分為100分,<50分為正常;50-65分為輕度焦慮;66-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②康復鍛煉依從性:依據(jù)參考文獻[8]中的康復鍛煉依從性調查問卷,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康復鍛煉依從性給予評估,可分為完全依從(對康復鍛煉動作熟練掌握,并能準時進行標準化的康復鍛煉);部分依從(執(zhí)行某些康復鍛煉的動作并不規(guī)范,持續(xù)時間較短,且康復鍛煉次數(shù)有所減少);不依從(未達到以上標準)。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shù)+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量表[9]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50項運動調查項目,其中上肢運動包括33項,下肢運動包括17項,每項分數(shù)范圍為0-2分,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肢體運動功能越好。④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10]對兩組患者干預后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該量表總分為19-95分,根據(jù)最終得分可分為:非常不滿意(19-35分)、不滿意(36-54分)、一般(55-64分)、滿意(65-80分)、非常滿意(81-95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SPSS2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或校正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 干預后,兩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上述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2 兩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 干預后,研究組康復鍛煉依從率(95.74%)高于對照組(78.72%)(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n(%)]
2.3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比較 干預后,兩組FM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比較(,分)

表3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對照組非常不滿意1例,不滿意3例,一般5例,滿意29例,非常滿意9例;研究組非常不滿意0例,不滿意0例,一般1例,滿意13例,非常滿意33例。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7.87%(46/47)高于對照組的80.85%(38/47)(χ2=5.843,P=0.019)。
中風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腦血管的阻塞或破裂導致流入大腦的血液被中斷,從而使部分組織受損所致[11]。目前,中風已成為對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12]。中風患者經積極治療后,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康復,在此期間,給予適當運動鍛煉護理可改善其運動功能,促進康復。常規(guī)護理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加之對患者情緒變化的疏忽,患者易出現(xiàn)不配合訓練的情況,從而導致康復效果不理想。故需探索一種可靠的護理干預方式以解決上述問題。
功能鍛煉路徑表指對功能訓練相關流程的全方位優(yōu)化,旨在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和連貫性的功能鍛煉路徑,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3]。動機性心理訪談作為一種指導性的干預手段,旨在幫助患者克服消極心理狀態(tài),并促使其改變自身錯誤行為方式[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有助于改善中風恢復期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是:通過提前告知患者有關功能鍛煉路徑表的鍛煉計劃內容,可使其明確后續(xù)鍛煉的目標,能有效減少其對康復過程存在的未知恐懼感;在動機性心理訪談中,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患者心理訴求,使其暢所欲言,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情緒,護患溝通中護理人員溫和的語氣及熟練的訪談技巧均可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并通過對健康知識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給予認真講解,有助于患者對疾病及康復鍛煉有進一步認識。此外,護理期間及時告知患者相關優(yōu)惠政策,幫助部分患者減少經濟負擔,亦可緩解患者心理壓力。上述干預方式均可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向好的方面轉變起到積極影響。
本研究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康復鍛煉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中風恢復期患者中實施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能有效提升其康復鍛煉依從性。究其原因在于:通過功能鍛煉路徑表對功能鍛煉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細化,并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患者可一目了然,并按照表格計劃開展相應鍛煉,當患者達成一定目標后,其自我效能感亦隨之增強,加之在執(zhí)行康復鍛煉階段,護理人員對于執(zhí)行不到位的患者給予鼓勵,并陪同其訓練,亦可時刻督促患者完成相關鍛煉,形成良好習慣,進而提升康復鍛煉依從性。與此同時,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環(huán)節(jié),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當前錯誤狀態(tài)的及時指出,并以類似的案例形式說明該錯誤方式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助于強化患者的危機意識,改變錯誤的思想態(tài)度,從而增強其康復鍛煉依從性。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研究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實施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可明顯提高中風恢復期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其原因是:小組成員共同制定出的功能鍛煉路徑表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及科學性,有助于患者按照既定計劃時間開展康復鍛煉,確保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此外,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階段,通過與患者深入交流,并在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改變患者錯誤觀念與行為,幫助其堅定康復信念,強化執(zhí)行能力,堅持康復鍛煉,以上均對于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提升具有正面意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P<0.05),提示在中風恢復期患者中采用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模式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實施功能鍛煉路徑表+動機性心理訪談干預模式,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康復鍛煉依從性、肢體運動功能及護理滿意度。該干預模式可為今后中風恢復期患者護理方式的改進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