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陸云(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在老年人群中常見的使其衰弱和死亡的疾病之一[1]。據報道,全球范圍內有2.1億COPD患者[2],但老年人仍然是主要的疾病群體。在老齡化的背景下,COPD患者的數量正在逐年遞增。COPD管理逐漸成為醫院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護理模式也在不斷發展。阻塞性肺病的有效治療應是多方面的,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包括癥狀治療、減少危險因素、健康教育等[3]。大量COPD患者對COPD知之甚少,對自己的癥狀控制狀態有誤解。有研究指出,老年慢阻肺患者缺乏健康知識,存在焦慮和不良生活習慣,如不合理的飲食、吸煙和酗酒,并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相關研究[4]指出,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各個方面都較健康人群低。因此,疾病特異性教育是COPD患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到目前為止,疾病教育已作為肺部康復的一項內容予以實施。COPD患者需要信息和教育才能成功地進行自我管理,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并避免病情惡化。患者需要通過發展技能,如解決問題、決策、資源利用、采取行動等發展其與醫療保健提供者的合作關系[5]。此外,患者必須學會如何將這些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從而實現某些行為改變,如戒煙[6]。在健康教育中,不僅需要知識的學習和積累,還需要積極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念去實踐。實踐是產生健康行為和消除有害行為的過程[6],這三者共同作用才能達到理想的護理效果。目前,我國已逐步開展護理管理和健康教育,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項健康教育計劃,并評估有組織的教育計劃在增加COPD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滿意度和依從性方面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的受試對象為2021-2022年到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且患有COPD的80例老年患者,其平均年齡為(86.22±5.36)歲,納入的參與者被給予一個連續的數字(基于姓氏的字母順序),然后由統計學軟件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分為教育組和對照組,分配比例為1∶1。納入標準:①明確診斷為COPD惡化的住院治療的老年患者;②病情穩定、意識清醒,溝通無障礙;③沒有其他使人衰弱的身體或精神疾病;④患者或他/她的同伴在患者出院后愿意接受電話隨訪。排除標準:①不愿配合研究或患者死亡;②患有嚴重慢性病,或者有中風或癡呆病史。本研究獲得了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在科室接受臨床常規照護,教育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還需接受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教育組由一名具有COPD患者管理專業知識的護士和五名專職呼吸科醫生組成,根據臨床實踐經驗和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制作了一本培訓手冊,包括對呼吸道解剖結構的簡要解釋、該疾病介紹及其治療方法、相關藥物的攝入和正確使用吸入器的方法、適合COPD患者的飲食、適宜的體育活動、訓練呼吸康復、急性癥狀管理培訓,以及熟悉治療疾病嚴重發作的急救藥物。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根據小冊子的內容向其提供自我護理培訓計劃。將小冊子中的內容以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方式,面對面地單獨教授給每位患者。在第一節課中,醫務人員進行自我介紹,并講解此項研究的目標和方法。此外,醫務人員還解釋了肺部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并描述了這種疾病及其病因、癥狀和治療方法。在第二次治療中,患者接受了飲食、食物類型、日常活動、鍛煉和體育活動、散步、呼吸康復、抿唇呼吸和咳嗽等方面的指導,以有效排出痰液。通過問卷調查對教育組患者的身體、心理、家庭和社會狀況進行分析。調查了他們對COPD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日常行為,并建立了健康記錄,以進行一對一的個性化干預指導,并給所有患者一份針對患者自身狀況制定的兩頁自我管理計劃,其中標準行動計劃包含幫助患者識別其惡化癥狀的指南、如何在適當情況下服用緊急藥物等。管理計劃關注患者自身的風險因素,并鼓勵和教育患者根據自身最主要的風險因素采取行動,如生活方式、飲食和體育活動。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并在合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根據每位患者的健康記錄,每兩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次10-30分鐘。持續3個月。
1.3 評價指標 采用慢阻肺自我管理量表對患者在入院前(入院)和出院后(出院)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7],包含癥狀、日常生活、情緒、信息的管理和自我效能。所有問題的得分均為1-5分,總分51-255分。為了評估兩組患者的癥狀強度,干預前采用了COPD評估測試(COPD assessment testTM,CAT)[8]。CAT是一種衡量自我感知健康狀況和幸福感的八項指標,包括受訪者咳嗽等臨床不良癥狀,每個項目的得分為0-5分,總分0-40分。CAT評分低于10分表明COPD對患者感知的健康和幸福感影響較小,10-20分表明影響中等,21-40分表明影響中度至重度。此外,在入院前(入院)和出院后(出院)分別測定肺功能指標,通過肺功能儀測量兩組的肺功能差異。最后,確定第一秒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的比率(FEV1/FVC)以及FEV1在預測值中的百分比,從而觀察健康教育對患者肺功能是否有改善作用。采用續配和服藥依從性量表(adherence to refills and medications scale,ARMS)[9]和吸入器依從性測試(test of the adherence to inhalers,TAI)[10]用于評估藥物依從性。ARMS由兩個領域組成:堅持服藥(8項)和堅持續藥(4項),它由12個問題組成,可能的回答是“沒有”“一些”“大多數”和“一直”。調查的問題集中在按處方服藥、忘記服藥、故意不服藥、忘記續藥、未咨詢醫生就調整藥物劑量、因心不在焉或健康恢復而自行修改藥物劑量或頻率、由于藥物價格高而推遲購買等方面,該問卷的得分范圍為12-48分。TAI調查表由12個問題組成,包含兩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該量表的第一部分,1-10為第一部分,主要針對患者,總共50分,得分低于45分即判定為不依從,包括偶發或蓄意不遵守,得分在45-49分之間為中間依從,滿分即為依從。滿意度評價工具為醫院自行設計并經過專家討論的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包括對隨訪管理模式、健康教育內容及作用、醫療護理服務、預約掛號流程等方面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分為四個級別:特別滿意、較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比較兩組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對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計量結果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結果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入院前和出院后自我管理狀態比較 入院前,兩組自我管理各項得分無明顯差異,干預后,兩組的自我管理各項評分明顯提高,且教育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入院前和出院后自我管理狀態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癥狀強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CAT評分、FEV1%和FEV1/FVC%均無顯著差異。經過干預,教育組CAT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而FEV1%和FEV1/FVC%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癥狀強度比較
2.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經過干預后,教育組的ARMS評分及TAI測試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教育組依從性情況明顯更好,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2.4 兩組滿意度比較 如表4所示,教育組對其所接受的護理內容具有更高的滿意度,且滿意度達到100%,表明教育組患者對隨訪管理模式、健康教育內容及作用、醫療護理服務等均具有較高的評價。

表4 兩組滿意度比較
盡管現代醫學取得了進步,但慢性阻塞性肺病仍然是一種無法治愈、不可逆轉的疾病。經過診斷證實的患者將終身進行治療,并將該疾病的控制納入日常管理。尤其是在穩定期,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對于阻止疾病進展、防止病情惡化和住院至關重要。有報道[11]顯示,中國COPD患者的疾病知識和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較差。因此,在疾病管理計劃中解決教育不足和健康素養低的問題至關重要,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需要使用簡單易懂的方法告知患者疾病的自然病程和預后,并提高他們的疾病知識。通過制定針對不同患者的健康教育計劃,協助他們對疾病進行合理的管理。已有研究[11]指出,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其生活質量,減少COPD患者的住院人數。此外,醫療保健教育是幫助大眾學習健康概念、獲得醫療保健知識并增強個人健康的過程和活動,對疾病的認識會影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改善他們的肺功能。作為疾病變化的重要指標,肺功能改善后,生活質量自然得到改善。掌握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對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減少不健康行為是不可或缺的。保持積極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才能讓患者堅持健康行為的管理[12]。此外,患者必須經歷從獲得知識到行為的一系列過程,在將接受的知識合理運用并保持健康行為的這個過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因此,在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應考慮年齡、教育程度、知識、自我效能、經濟因素和社會支持,以提供更適當的干預并改善患者的行為。健康教育已被許多臨床試驗證實可以改善許多疾病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患者癥狀。有研究[13-14]提出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治療依從性。還有研究[15]證明結構化教育計劃提高了慢性心衰病人的自我管理技能,減少了住院率。而從本研究可以看出,對COPD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教育組在癥狀強度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盡管當前對COPD有治療方法,但由于患者在堅持治療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當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疾病康復知識和信念水平不足時,會影響患者對健康行為改變和疾病預防的依從性,推遲術后肺部康復的進展[16-17]。許多干擾依從性的因素取決于患者的個體特征。最常見和最重要的不依從形式是漏服一定劑量的藥物和提前停止治療。觀察性研究的數據表明,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依從率通常在10%-40%之間[3],依從性差是導致病情惡化的最常見原因。影響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包括對藥物的信念,如:對藥物必要性的信念、對藥物過度使用及其危害性的信念,以及對藥物的擔憂[3]。一些患者擔心藥物的長期使用和潛在的不良副作用,尤其是為預防未來并發癥而開具的藥物[3]。年齡較大、患有慢性病并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尤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服藥意愿和能力。他們對治療的態度以及他們的信念和擔憂極有可能對他們遵守治療計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老年患者,他們可能對自己的藥物持有強烈的信念和看法,這些信念和看法往往是基于他們自己或家人、朋友的經歷。而有研究[18-19]指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改變其不良生活方式,降低再住院率。近年來,隨著醫學和科技的發展,醫護人員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進行了多種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識和依從性行為。健康教育是醫務人員通過適當的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健康知識和疾病管理技術工作的一部分。健康教育路徑的應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肺部康復知識,加強對疾病危險因素的控制,預防和控制并發癥的發生。Srinivasan[20]等人通過分階段健康教育,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和護理,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不少研究[21-22]結果顯示,給予老年COPD患者健康教育,在提高依從性、自我管理、生活質量、負面情緒控制和醫院滿意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對COPD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后,ARMS得分和TAI測試情況明顯提高,滿意度調查也更優,說明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滿意度。
總之,實施健康教育能夠成功地增強老年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滿意度和依從性。基于健康教育的護理模式可能是COPD患者治療后管理的可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