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癥是一種可能影響兒童未來身高的疾病,因此早期識別矮小癥至關重要。早期識別并干預矮小癥,有助于改善兒童的身高和生長發育情況。本文將從矮小癥的概念、早期癥狀、判斷標準及相關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早期識別矮小癥。
矮小癥是指兒童的身高低于同年齡、同種族、同性別兒童平均身高的兩個標準差,或處于第三百分位以下。矮小癥是一種生長發育障礙性疾病,其病因復雜多樣,可能由遺傳因素、內分泌紊亂、骨骼發育障礙疾病、慢性疾病等多種因素引起。
1.生長速度減慢
嬰幼兒期:嬰幼兒的生長速度較快,尤其是出生后的前3個月。一般來說,0~3個月的嬰兒每月身高增長約3.5厘米;3~6個月每月增長約2厘米;6~12個月每月增長約1.5厘米。如果嬰幼兒的身高增長明顯低于這些標準,可能存在生長發育問題。
兒童期:兒童期生長速度相對穩定。一般而言,3歲至青春期前的兒童每年身高增長約5~7厘米。如果兒童在這個年齡段每年身高增長速度低于4厘米,應引起警惕。
青春期:青春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身高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男孩青春期一般從10~13歲開始,女孩青春期一般從9~11歲開始,男孩每年身高增長約7~10厘米,女孩每年身高增長約6~8厘米。如果身高增長速度明顯低于這些標準,可能存在生長發育問題。
2.身材矮小
與同齡人相比,矮小癥患兒的身高存在明顯差距。在幼兒園或者學校等集體環境中,兒童的身高明顯低于其他同年齡、同性別兒童時,家長就應該有所警覺。例如:在一個幼兒園班級里,大多數4歲的男孩身高都在100厘米左右,而某個男孩只有90厘米,這就需要關注兒童是否存在矮小癥的可能。身高的差距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更加明顯。如果在早期沒有及時發現和干預,到了青春期,青少年與同齡人的身高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增大,從而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3.體型比例異常

在一些由于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癥患兒中,可能會出現體型比例異常的情況,表現為軀干和頭顱相對較大,而四肢相對較短。這種比例異常可能在兒童早期就有所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其表現將會更加明顯。
4.原發病或伴發癥狀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缺乏的矮小癥患兒容易發生低血糖,可表現為經常出現頭暈、乏力、納差、出汗等,尤其是在空腹或者運動后。甲狀腺激素缺乏的矮小癥患兒除了有生長發育落后、基礎代謝率低、骨齡明顯落后外,還有智能低下的表現,他們在學習和認知能力方面可能比同齡人差,對事物的理解和反應速度較慢。伴有促性腺激素缺乏的矮小癥患兒性腺發育不全,男孩可能出現小陰莖(即拉直的陰莖長度小于2.5 cm),到青春期仍無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發育等情況;女孩可能出現乳房不發育、月經不來潮等情況。此外,如果是顱內腫瘤導致的矮小癥,多伴有頭痛、嘔吐、視野缺損等顱內壓增高和視神經受壓迫的癥狀和體征。
1.標準差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平均身高的兩個標準差,就可考慮為矮小癥。例如:對于8歲的男孩,其平均身高有一個標準數值范圍,如果某個8歲男孩的身高低于這個范圍兩個標準差,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患有矮小癥。這種標準差的計算是基于大量的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身高數據統計得出的,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
2.百分位法
當兒童的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童身高的第三百分位以下時,也可診斷為矮小癥。以身高的統計數據為例,將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身高從低到高排列,最矮的3%的兒童身高就處于第三百分位以下。

1.家長的關注與重視
家長應養成定期給兒童測量身高的習慣。可以在家中準備一個測量身高的工具,如身高尺,每個月或者每幾個月測量1次兒童的身高,并做好記錄。通過長期的記錄,可以直觀地觀察兒童的身高增長趨勢。在測量身高時,要注意測量方法,應該讓兒童站直,腳跟、臀部、肩部和頭部都要緊貼測量工具,以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除了身高,家長還應該關注兒童其他生長發育的時間節點。例如:兒童的牙齒萌出時間、走路和說話的時間等。如果兒童在這些方面明顯落后于同齡人,也可能與生長發育異常有關,包括矮小癥的可能。例如:正常兒童1歲左右開始走路,1.5歲左右開始說話,如果兒童到了2歲還不會走路或者說話不清楚,且身高低于同齡兒童,就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2.了解家族遺傳情況
家族遺傳因素在矮小癥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家長要做好觀察記錄,及時的干預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如果家族中有矮小癥患者,或者家族成員普遍身高較矮,兒童出生時存在早產、低體重等情況,家長應更加關注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提高對矮小癥的警惕性。一旦發現兒童有身高增長緩慢、與同齡人相比身高差距明顯等疑似矮小癥的表現,家長應立即帶兒童到正規醫院就診,接受專業的檢查和診斷。
判斷矮小癥需要綜合考慮身高測量的準確性、不同年齡段的身高標準、與同齡人比較及結合其他生長發育指標等因素。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兒童有矮小癥的表現,應立即就醫,盡快接受專業的檢查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