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校協同育心工作是一個跨學科、多維度的系統工程,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精髓。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系統性地推進家校共育工作,構建完善高效的高校家校協同育心機制,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高校應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明確職責,健全家校協同育心機制,將家校共育作為關鍵模塊納入頂層設計,融入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全面規劃并推進家校緊密協作,確保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同時,高校需要與專科醫院合作,充分發揮醫院在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礙診治方面的優勢,讓專業力量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來,為家校合作護航。另外,高校還需積極與社區開展聯動工作,針對高需求個體,依托社區資源,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服務。
在心理健康聯動工作機制內,加強對教育工作者在家庭共育方面的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家庭心理學、家庭教育方法、溝通技巧等,同時為教育者提供定期的督導和支持,確保教育工作者能夠持續進步和成長。
通過課程活動和科普宣傳,高校應將家庭心理教育前置于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依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家庭幸福的關鍵要素“家庭認同感”“信任與尊重”“共情與溝通”“愛的表達”等注入課程之中。一方面幫助學生理解自我與家庭的關系,通過自我體悟梳理成長史,發現家庭中的溫暖和資源;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建立幸福家庭的方法,為未來美好家庭的建立種下一顆“種子”。同時,可開展形式活潑且多樣化的活動,將家庭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深入的家庭教育指導。
面向家長,廣泛普及家校育心知識,切實做好育心工作。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借助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發布系列主題文章,提升家長對家校育心重要性的認識。同時,可編寫家校聯動主題宣傳冊,宣傳冊內容應涵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常見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家庭與學校合作的模式等,力求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為家長提供系統化的家校共育指導。依托網站和公眾號定期發布學生活動報道、心理百科知識普及等內容,包括實用的小貼士和微視頻,幫助家長能夠隨時獲取最新的教育資訊和心理健康知識;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共同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對心理健康知識匱乏的家長進行科普教育,引導他們掌握基本的心理問題評估和干預技能,并幫助家長理解大學環境特點,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此外,還可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為家長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實際問題。
建立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多學科知識支持的復雜過程,不僅要求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緊密合作,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支持,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基金項目: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校級思政研究項目(2022szyj002);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23AH05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