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
魚米之鄉蘇州好,條條江水寬又清。
朝代興亡百姓苦,惡霸無理逼良民。
洪水泛濫雪上霜,錦溪來了“海青天”。
微服私訪解民情,治水斷案留美名。
(白)
講起“海青天”,那是無人不曉、無人不愛。
話說,明朝隆慶二年,整個蘇南地區遭受了特大水災,大批的農房倒塌,農田顆粒無收。五湖十一蕩的錦溪,望出去是一片白茫茫。
種田人苦啊!
沒想到,就是這一年,讓一戶叫朱良的人家,苦上加苦。
朱良本是錦溪鎮上的窮秀才,靠祖上傳下來的鎮東頭三畝薄田養家糊口,想勿到,就是這三畝薄田,讓朱良一家禍從天降。
為啥?
鄉紳王老板早就看中了朱良家的三畝薄田,一心想占為己有。這一年,剛好水災,朱良家跟鎮上所有的種田人一樣,自家老小肚皮都填不飽,哪有余糧去交公糧!王老板仗著自家在山東德平當知縣的兄弟,一大早,帶了一幫人直奔朱良家,拉出朱良,就給了他一個五花大綁。
王老板睜眼說瞎話,講朱良帶老百姓抗繳公糧,要親自把朱良送到蘇州府衙里去,還說從今天起,朱良家鎮東頭的這三畝田地歸王家所有。
朱良老婆一看到這樣的情勢,慌忙帶著三個孩子一起跪倒在王老板的跟前:“公糧我們去借,地你拿去,千萬不要把我男人帶走!”
朱良的老父老母也連忙從里屋跌跌撞撞地跑出來,跟兒媳婦一起跪倒在王老板跟前,哀求王老板千萬不要將朱良帶走。
朱良一家老小,大清早呼天搶地的哭聲,驚動了周邊的鄰居,紛紛跑過來圍觀。鄰居們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敢怒不敢言。
(唱)
財主仗勢太兇殘,朱家無辜竟遭殃。
老實本分又善良,禍從天降被冤枉。
百姓有理無處講,何人來救好朱良。
(白)
王老板眼看周邊人越聚越多,氣勢洶洶,押起被五花大綁的朱良,離開了朱家。
朱良被押解到蘇州府衙,那個昏官也不分青紅皂白,就把朱良關進了監牢。
可憐朱良他老婆、老父母、三個孩子,一天到晚只能以淚洗面。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這一年,蘇南地區的特大水災傳到了隆慶皇帝的耳朵里。第二年,皇帝提攜海瑞擔任都察院大臣,外放應天府巡撫,來到了江南。
海瑞一到蘇州,嗨呀!觸目驚心。當年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就因這場水災,田地荒蕪,老百姓逃荒的逃荒,討飯的討飯。
海瑞當即向朝廷呈上奏折,請求興利除害,整修東江、吳淞江、婁江,使太湖水通流入海。
海瑞在淞南治水的時候,來到了錦溪。海瑞一面治水,一面走村串戶體察民情。這一天,朱良一家,做夢也想勿到,海瑞竟然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
朱家老小一看眼前這位穿著布袍、粗眉大眼、青銅臉色的人,竟然是朝廷的“海青天”,嚇得是渾身哆嗦,本來一肚皮的冤屈,一句話也講不上來。
朱良的老婆,“呃、呃、呃……”半天一個字也沒呃出來。
還是朱良的老父親稍微沉得住心情,連忙將海瑞迎進家門,搬過椅子,用袖子擦干凈,請海瑞入座。
朱老父親讓全家一一跪下,海瑞一一將他們請起。
“朱良從小聰穎,也喜愛讀書,可惜家里太窮,只念了幾年私塾。朱良厚道孝順,一直是鄉鄰眼里的好孩子。成家后,夫妻倆勤儉持家,養了三個小孩。如今,我們都老了,干不了什么活,這一年,真是苦了我們家媳婦……”
說著說著,一家老小抱成一團,泣不成聲。
海瑞站起身,看了看四周,墻上貼著朱良和孩子們的字畫;看了看灶臺,碗筷干干凈凈、堆放得整整齊齊;看了看床鋪,棉被雖顯單薄,但也簡單溫馨。
海瑞將老人扶上椅子,擦了擦孩子們的眼淚,默默地轉身離開了。
朱家老小愣了半天方才恍過神來。
原來,海瑞在走訪中已經得知了朱良家的不幸遭遇。海瑞回到蘇州府,當晚就召集了府衙官員,提審已經關了一年多的朱良。聽著朱良一一道來,在場官員的面孔,一個個都像剛下了蛋的雞屁股,紅彤彤的。
海瑞當庭宣布朱良無罪并予以釋放,歸還了他原本的土地,還命令府衙務必當夜將朱良送回錦溪家中。
(唱)
明察秋毫斷冤案,體恤民情助團圓。
太陽一出烏云散,錦溪來了“海青天”。
太陽一出烏云散,錦溪來了“海青天”。
(白)
朱良回到家中,一家人終于團圓。老父母在家中點起了香燭,一家老小輪番跪拜,朱家人永生永世不忘“海青天”的大恩大德。
萬歷十五年,海瑞不幸在應天府去世。朱良隨靈柩一直護送至瓊山海瑞家中。讓朱良想不到的是:海瑞家竟然是三間茅草房,靈位前,除了幾樣零亂的菜羹,沒有一件像樣的遺物。朱良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回來后,朱良就在奪回的田地里建造了一座廟宇,叫作“海忠介公祠”,朱良子孫世守祠旁。
為了方便百姓進祠燒香,朱良還在祠前河道上建造了一座橋,取名“隆福橋”,一則海瑞來錦溪治水正是隆慶三年,二則經過治水,錦溪春花三麥油菜、秋季水稻都連年大豐收,實在是福至百姓,國泰民安。
君到錦溪勿錯過,隆福橋上轉一轉。
海瑞治水救朱良,清官愛民千古傳。
福至百姓千家樂,國泰民安萬年祥。
(唱)
福至百姓千家樂,國泰民安萬年祥。
福至百姓千家樂,國泰民安萬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