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機與初步形成
明朝國力強盛,后期因為內部矛盾激化和外部侵略者的威脅,百姓苦不堪言,王朝統治搖搖欲墜。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憑借著先輩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經過十年的艱苦征戰,統一各部,建立了后金。由于女真社會實行的八旗制度—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其軍隊有著非常強大的戰斗力。努爾哈赤去世后,他的兒子繼承他的遺志,建立了清朝。
機構發展和完善
八旗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努爾哈赤時期,最初僅有黃旗、白旗、紅旗、藍旗四色旗。1615年,努爾哈赤增設了四旗,分別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至此八旗制度基本確立。清朝盔甲在繼承明朝布面甲的基礎上,結合滿族傳統服飾特點和戰爭的實際需求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在頭盔形狀上,明朝與清朝有明顯的區別,明朝頭盔呈彈頭形,清朝頭盔則呈漏斗形,兩種形狀分別如圖1和圖2所示。到了清代中期,沉重的鎧甲越來越不受歡迎,棉甲開始大行其道。康熙時期,清軍鎧甲的樣式基本確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甲胄風格。到了清代后期,盔甲的實用價值大大減小,鮮少用于實戰,更多地被視為一種禮儀甲胄,相當于晚清的軍禮服。
八旗的社會功能
清軍憑借八旗制度奪得了天下,又借助八旗制度穩定了天下。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主要軍事制度,八旗軍隊參與了眾多聲名遠揚的戰役,如左安門之戰、山海關大戰、和通泊之戰、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以及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的戰爭等。這些軍事行動收復了失地,平定了邊疆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清王朝的統治。八旗貴族參與國家的重大決策,八旗子弟的社會地位也高于普通漢人。同時,八旗制度為旗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朝廷為旗人專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八旗不僅擁有大量土地,依靠這些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或者出租,在商業等領域也享有一定的特殊權利。
八旗甲胄的分類
《清會要》記載,清代甲胄分為明甲、暗甲、棉甲、鐵甲。在清軍的衣甲中,鎖子甲有數十斤之重,穿著煩瑣。后來,棉甲流行起來,有棉鐵復合甲和純棉甲之分。棉鐵復合甲又分為暗甲和明甲。暗甲的表面是棉制戰衣,內里有泡釘綴以鐵片。明甲的表面裹著鐵網、鐵片。
八旗甲胄的材料與制作工藝
清代鎧甲形制為上衣下裳,如圖3所示,分為多個部位。上身部分被稱作甲衣,是無領對襟樣式,分為有袖和無袖兩類。在上衣中,用于護衛肩部左右的叫作護肩,護肩之下防護腋部的稱為護腋。守護腿部的則是下裳。甲衣的前胸設有護心鏡,腹部有前襠,腰部左側衣叉處有左襠。上衣都是布面甲結構。布面甲由外層(包括表層、內里和邊緣)和內層(即防護層)構成。不同鎧甲的外層所用紡織物在材質和色澤上可能各異,大部分是棉布,還有一些是絲綢、錦緞等。布面甲的內層材質有兩種,一種是鐵片,另一種是棉花。以鐵片為內層的甲胄被稱為布面鐵甲,是用鐵片連接制成的;以棉花為內層的甲胄叫作棉甲,是將棉花浸潤壓實制成的。內層與外層需要用大量甲釘固定,甲釘的材質有金、銀、銅等不同的種類。下裳有三種樣式,除了布面鐵甲和棉甲之外,還多了一種明甲的樣式。明甲就是鐵甲片覆蓋在布面之外的甲胄。康熙五年,皇帝下達詔書,侍衛、護衛、前鋒、護軍可以使用明甲。但是在《皇朝禮器圖式》中,只有部分甲的下裳采用明甲結構,上衣均為暗甲結構。
制作工藝的演變
棉甲是古代用棉織品制作的戰衣。相比于皮甲和鐵甲,棉甲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較晚。宋朝末期時才有了棉甲的雛形,但由于宋代棉花種植量少以及棉紡織技術尚未成熟等原因,棉甲并沒有得到普及。元朝建立后,棉花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種植和使用,這才使棉甲的普及成為可能。
相比于傳統鐵甲,棉甲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制作容易、價格低廉、不易腐朽、防寒性和保暖性好,特別適合氣候寒冷的北方冬天,而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棉甲由于其柔軟性,更方便大批量生產。棉甲質輕,對早期的火器還有很強的防護力(中彈傷得不重),這是札甲、鎖子甲等傳統鐵甲所不具備的優勢。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火器的發展,所有棉甲都不能很好地防御火器,布面甲的鐵甲片成了累贅,因此,棉甲內襯的鐵質甲片被去掉,但上面的銅釘還作為裝飾保留。這類鎧甲主要用于清軍將領閱兵,實際防御力幾乎為零。
八旗顏色及象征意義
八旗甲胄的顏色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例如軍權、統治權以及身份認同。鑲黃旗的旗幟顏色為黃色,并鑲有紅邊,是上三旗之首,由皇帝親自統轄,其兵為皇帝親衛,都是從上三旗里選拔的,其甲胄如圖4所示。正黃旗的旗幟顏色為純粹的黃色,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一。正白旗與正黃旗、鑲黃旗一同被稱作“上三旗”,由皇帝親領。順治初年,正白旗被多爾袞歸入上三旗之列,同時將正藍旗貶至下五旗,后來就成了定制。鑲白旗歸屬于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正紅旗因其旗幟顏色為純粹的紅色而得名,是下五旗之首,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鑲紅旗因其旗幟顏色為紅色并鑲有白邊而得名,屬于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正藍旗因其旗幟顏色為純粹的藍色而得名。明萬歷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對其進行編制整頓,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鑲藍旗因其旗幟顏色為藍色并鑲有紅邊而得名,屬于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八旗甲胄的持續影響
隨著時代的變遷,清朝八旗甲胄也經歷了一系列變革。最初,八旗甲胄在戰場上具有重要的防護作用。然而,傳統的冷兵器無法抵御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所謂的八旗子弟兵也不能作為打仗的主力,國防工程只能依靠綠營(招募漢人當兵)來維持,軍服也由兵部統一撥發,統一式樣,從原來的寬松款式改為緊身的款式,這種軍裝較為利索,更便于在近代戰爭中作戰(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