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03 年,中國航天員楊利偉踏上首次飛天征程,在浩瀚太空邁出屬于中國人的第一步。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一步,更是中國人探索星辰大海的重要一步。從此,浩瀚而神秘的太空畫卷向我們徐徐展開。
過去的二十年間,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得以實現:突破掌握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連戰連捷、任務全勝的輝煌戰績,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建成了命脈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的大國重器,擁有了與世界航天強國比肩發展的自信與能力。
過去的二十年間,從“飛天夢圓”到“圓夢天宮”,幾代中國航天人在實踐中孕育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在建設航天強國的道路上,攀登了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一代代航天人扛起使命,為國出征。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先后有20 位航天員出征太空。本期,我們將走進航天員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感受筑夢太空的力量之源。

1983 年6 月,18 歲的楊利偉經層層選拔,成為一名飛行學員。飛行學員與飛行員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如隔萬仞山。楊利偉拼命學、拼命練,5 年后以優異的成績順利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往后的10 年間,楊利偉從華北到西北,又從西北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留下了他的飛行身影。
1998 年1月5日,楊利偉正式成為中國航天員大隊中的一員。當楊利偉得知自己被確定為首飛航天員后,他踏實地酣睡了5個小時。在進入飛船座艙,點火倒計時報到“4”的時候,楊利偉下意識地舉起右手,沖著攝像頭的方向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這并非飛行程序中的安排,但在楊利偉看來,在那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只有敬軍禮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如今,楊利偉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師,深度參與航天員選拔和訓練的技術管理工作。讓更多人實現飛天夢想,成為他的職責所在。

翟志剛出生于黑龍江省龍江縣。懂事、沉穩、好學……親朋好友對少年翟志剛的描述依舊清晰。用一個卷筆刀、幾顆釘子就能做出一個小物件;用一根樹杈就能做出飛機模型。翟志剛有著與其他孩子一樣甚至更加窘迫的童年,他卻用“木飛機”托起了自己的航天夢。
2008年,翟志剛入選“神舟七號”任務飛行乘組梯隊,與劉伯明、景海鵬一起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在執行首次在軌出艙任務的過程中,翟志剛經歷了艙門“意外”難開啟,軌道艙又在他出艙之際響起了火災警報的危機。那時,他毫不猶豫地沖出艙門,接過隊友遞來的五星紅旗,一邊揮動國旗一邊向全世界人民問好。
太空漫漫,銀河浩渺。翟志剛成為我國首位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宇宙中第一次留下中國人的“足跡”,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出艙的國家。

2012 年6 月16 日,“神舟九號”乘組踏上飛往茫茫太空的征程,劉洋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女航天員,將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嫦娥飛天”的傳說變成現實。
劉洋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年少的她對航天知之甚少,更別提航天夢了。上高三時,班主任為全班視力好的同學報名參加飛行員的招錄,劉洋作為其中一員順利通過了層層篩選,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開啟了自己的飛天夢。
然而,無論是飛行員還是航天員又或是備戰空間站任務期間,劉洋實現夢想的道路滿是泥濘。她深知要進步就要更累、更苦地訓練。體訓時,劉洋來得早、訓得長、走得晚,回宿舍還要“加餐”舉杠鈴、練握力器。這種不服輸的堅毅,讓她忘卻訓練時的疼痛,在夢想實現的那一刻,她明白——只有優秀才配得上更好!

在入選“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之前,56 歲的鄧清明是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又仍在現役的首批航天員,為了這一刻,他準備了24 年10 個月。在這二十多年的時光里,鄧清明4 次入選備份乘組,也4 次與飛天失之交臂。
“神舟十一號”發射前一天,鄧清明在得知自己再次備份后,熱烈擁抱了自己的隊友。整個問天閣大廳在那一刻安靜了,這一幕令許多人淚目。他坦言:“沒有挫敗感是不可能的。但那一刻,個人的榮譽得失已不重要,誰飛,都是中國航天員在飛!”鄧清明始終堅持訓練,絕不允許自己在號角催征時卻沒做好準備。

1980 年1 月,王亞平出生在山東煙臺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兒時的王亞平十分崇拜講臺上把故事講得生動的語文老師和把枯燥的數字編進童話的數學老師。當一名教師,成了王亞平兒時的夢想。令她沒想到的是,自己不僅實現了夢想,還把教室設在了太空。
高三招飛時,王亞平憑借優異的身體素質,一路過關斬將考入了飛行學院。2009 年,王亞平順利通過層層考核,成為我國首批女性預備航天員隊伍中的一員。然而,太空環境并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改變,也不會因為是女性就降低門檻。王亞平靠“練”這個“一字訣”,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一點一點抹平生理差距,最終實現了與男航天員們在太空并肩作戰!
從“神舟十號”到“神舟十三號”,從“天宮一號”到中國空間站,“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中國空間站首位女航天員”“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累計在軌時間最長的中國航天員”……王亞平用自己“因為熱愛,所以執著”的奮斗歷程,一次次書寫了新的歷史。

朱楊柱的初中母校是飛行員選拔基地之一,學校專門配置了一些飛行訓練器材,學習之余,他將高難度的訓練器材玩得輕松利落。因為從小有一個飛天夢,朱楊柱果斷選擇了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先后獲得流體力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
朱楊柱在陸軍工程大學國防工程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師從錢七虎院士,在航天工程大學主要負責力學基礎實驗室的建設工作。隨著第三批航天員向相關領域招收航天飛行工程師的消息公布,朱楊柱年少時的飛天夢被點燃了。經層層選拔,他成為中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
手控交會對接也被稱為“太空穿針”。朱楊柱因缺乏飛行經驗,剛開始操控起來非常吃力,但他每次課后都會加練,在經歷上千個小時的加練后,朱楊柱終于實現了“太空穿針”的精準操作。2022 年6 月,朱楊柱入選“神舟十六號”乘組,成為中國首位航天飛行工程師。
在朱楊柱看來,自己或許不是最優秀的,但一定會盡最大的努力。

1986 年,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姚關鎮一個山村。山路蜿蜒,去一趟縣城要翻山越嶺20 千米。桂海潮學習十分刻苦,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深山,改變祖祖輩輩土里刨食的命運。2005 年,桂海潮以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一路攻讀拿到博士學位,在獲得博士后研究工作經歷后,他憑借扎實的學術成果回到母校,成為一名副教授。
2018 年,桂海潮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訓練隊伍,成為航天員中的首位載荷專家。既便如此,對他的各類訓練標準并沒有降低,桂海潮起初在轉椅訓練中有些不適,他每天堅持20 分鐘“打地轉”練習,加練、多練、用心練,這項成績從二級提高到了一級。
桂海潮的奮斗史也是“讀書能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當一個人將讀過的書、學到的知識化作沖天的烈焰,他就能去到星辰大海。

“70 后”的張陸是湖南常德人,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從小就有當一名歌手的理想。然而,一張飛行員招生通知書改寫了張陸的人生。30 年前,當面對考官“為何放棄當歌手而選擇當一名飛行員”的提問時,張陸回答道:“如果我選擇當一名歌手,我永遠不可能有機會駕駛飛機翱翔祖國的藍天;如果我選擇當一名飛行員,我會在藍天驕傲地歌唱。”
2010 年5 月,張陸成功入選第二批航天員。三十來歲的他需要重返教室,在一年的時間里學習三十多門理論課程,并學會觀天象,熟悉地理地貌,了解植物特性,知曉醫學知識。為應對空間站階段的長期駐留,甚至還要學會扎針、輸血,開展小型手術。
“汗水伴著孤單和平淡,我還會仰頭望著天,那個夢讓我一往無前。”這是張陸寫給自己的歌,也是他追夢歷程的真實寫照。
無論是首次出征太空的蔡旭哲、唐勝杰、汪新林等航天員“新兵”,還是三次踏上飛天征程的航天員景海鵬、聶海勝,又或是飛行任務間隔時間最短、重返“天宮”第一人的航天員湯洪波,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展現的是新時代航天人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愿正在逐夢的你,把滿腔熱忱與激情轉化為前進的動能,書寫屬于自己的無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