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審美教育,出臺了一系列“審美教育”實施文件,明確了新時代美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美育體系。
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信仰的光明之美、新時代中國治國方略的經略之美、新時代中國復興夢想的幸福之美、新時代中國領導集體的赤子之美、新時代國際合作的星空之美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雋永之美及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清朗之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審美教育,把美育工作擺在共和國發展更加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了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善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自此,“審美教育”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頂層設計之一。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之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3年12月2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教體藝〔2023〕5號)要求“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以美育浸潤學校,打造昂揚向上、文明高雅、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建設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新時代美育工作相關文件明確了新時代美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全民教育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美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寫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信中明確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這要求以“大愛之心”與“大美之藝”來培養“大德之境”。培養中華美德,必須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民,讓美成為每個人的生命底色。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就是要以中國精神為創作靈魂,以中華美學精神為審美理想,將愛國主義注入生命,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人民充滿溫情,對國家充滿深情,對創作充滿激情,呈現中國藝術獨特風格和獨到價值。當我們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進步思想,傳播和平發展價值觀時,應借助那些兼具親切度、穿透性、覆蓋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們充滿底氣、骨氣、正氣、大氣,是中華美德最好的代言者。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在新時代,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之美,凝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曾意味深長地講過“真理味道”的故事: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忘我之際,把墨汁當紅糖,由此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時代孕育真理,真理領航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挺立時代潮頭、扎根中國大地、承托民族夢想、契合人民意愿,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它釋放出美的光芒,照亮時代又穿越時代,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美美與共,與中華兒女共享的幸福和榮光交相輝映,成為光燦歷史長河領航中華巨輪的思想燈塔。噴薄欲出美的偉力,凝聚而成的旺盛向上的生命力,源自人民又為了人民,熔鑄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旗幟之上的鐮刀斧頭,磅礴涌入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的洪流之中,高擎起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逐夢前行的精神火炬。
一、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信仰的光明之美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信仰,是共產黨人世界觀的集中反映,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它關涉每個共產黨人品行的高低和審美的情趣。作為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的選擇和持有,每個共產黨人,只有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憑借政治信仰繪就生命底色,高揚旺盛向上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圣職責”。馬克思主義的無限美妙,在于它以與時俱進的品質開辟了通向“無盡真理”的道路。在《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多年后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之美、光明之美、青春之美、未來之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得到了嶄新的升華,在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中煥發出“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的強大旺盛向上的生命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煥發的真理之美因根植中國道路而更加勃發,因融入中國智慧而更為豐厚,因貢獻中國方案而更具光芒。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黨的十九大剛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我們黨逐夢起航的地方,以激越百年而更加響徹寰宇的誓言,彰顯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紅色初心、紅色氣質和紅色力量。“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屹立于東方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正高揚信仰之帆,奮楫時代之潮,向全世界印證著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印證著共產主義事業穿越世紀、歷久彌新的蓬勃生機和光明未來。
二、新時代中國治國方略的經略之美
習近平同志的治國理政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又一次空前團結、統一與進步。追溯這一思想的形成脈絡,既離不開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背景,更離不開習近平同志非凡的成長經歷、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一思想理論成果既是中國的、民族的,也是屬于世界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偉大斗爭精神激發披荊斬棘勇往前行的勇氣,以偉大工程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底色,以偉大事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以偉大夢想凝聚前所未有的民族力量,將治國理政的布局之美、運籌之美、經略之美和邏輯之美提升到全新的境界。
從“中國夢”的重要闡述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的重大議題,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莊嚴宣示,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的宏偉藍圖和美麗畫卷,如同一部氣勢磅礴的中華民族文明發展交響曲,奏響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前行的時代最強音。
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藍圖描繪,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發展理念的頂層設計,再到“十四個堅持”“七大發展戰略”“三大攻堅戰”的重要部署,如同一座氣魄雄偉的中華民族大廈,格局閎約深美,設計嚴謹精巧,四梁堅如磐石,八柱固若泰山,建構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燦爛宏美格局。
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到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再到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境界的習近平外交思想、凝聚為馬克思主義軍事創新理論的習近平強軍思想,無處不彰顯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審美內涵,如同一幅氣度恢宏的中華畫卷,揮就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時代真理之美。
從“一帶一路”倡議的遠見卓識,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落子開局,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兩翼齊飛到雄安新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橫空出世,再到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港珠澳大橋一橋飛架的建成通車、大灣區的宏偉建設藍圖,以及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的快速崛起……如同一卷又一卷流光溢彩的中華織錦,裁度經緯流暢,質地堅實厚重,色澤豐富瑰麗,絲繡精致細膩,織就出新時代改革開放旭日東升再出發的錦繡春天。
三、新時代中國復興夢想的幸福之美
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美景,表達了中華兒女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這種共同的美景不僅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通過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使全體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
復興之夢的審美價值在于其展示了實現夢想的措施之美、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和諧發展之美、中國人民凝聚智慧和力量的奮斗之美、市場與政府協調發展之美、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之美等。這些美的展示不僅體現了中國夢的具體內容和實現路徑,還通過審美的方式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奮斗也是艱辛的、長期的、曲折的”。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觀,賦予了奮斗——玉汝于成的深度、剛毅堅卓的氣質、淬火成鋼的堅守、化繭成蝶的美麗。從南湖的一葉紅船到新時代引領中華騰飛的紅色巨輪,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踏破驚濤駭浪、戰勝冰山暗礁,從苦難走向光明的歷程,更是一部無數奮斗者用信仰、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堪比荷馬史詩的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壯美史詩。
夢想之光不滅,奮斗之路不止,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路。2018年8月,在“溫比亞”臺風過境時,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黃群同志用生命保護了國家重點試驗平臺的安全。他留下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只有奮斗的一生才能稱之為幸福的一生。”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把對祖國最深沉的愛延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十年磨一劍”,帶領自主攻關團隊創造世界工程史上的中國奇跡。中國天眼、南水北調引水工程、海上超過萬米的探井工程、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重大工程,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猶如地球上迎風招展的兩道紅飄帶,數萬公里的高鐵縱橫神州上下,書寫了新時代大美的中國夢圖譜……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這個夢想,觸摸著960多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的溫度,傳承著5000多年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守望著14億中華兒女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激蕩起時代奮斗力量的偉大夢想,也是深植于所有中國人民心中的美好意念和美麗夢想。
四、新時代“綠水青山”的自然之美
“綠水青山”是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重要概念,強調自然美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綠水青山常常被描繪成詩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觀。例如,唐代王灣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宋代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元代白樸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等詩句,都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贊美。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后來,他又進一步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三個發展階段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系統剖析了經濟與生態在演進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科學論斷提出至今近20年,廣大干部群眾把美麗中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不斷豐富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它已成為黨帶領億萬群眾“志存高遠、奮發有為”的自覺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既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科學自然觀和生態文明審美觀,也體現了以自然為美的美學觀。“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突出了自然美、生態美與家園感的有機統一,符合美的規律,體現了美學追求和人文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破解環境治理難題,改善環境質量,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審美維度,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審美觀照,是對自然美規律的深刻把握。中國古典美學追求天人合一,崇尚中和之美、自然之美。重視自然美、生態美,對于在美學維度上實現中國古典美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以“生生為美”的東方美學智慧探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這都充分體現了對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的追求。
五、新時代國際合作的星空之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以東方智慧之光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啟迪著全人類對世界前途和未來發展的探尋。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國際合作新平臺,親誠惠容、睦鄰友好、守望相助的周邊外交理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中國方案……美人之美的全球胸懷,七色交輝,相得益彰,標識出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美美與共的大道之行,八音合奏,音清且和,印證著共產黨人“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初心使命和視死如歸的誓言。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馬克思審美政治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馬克思審美政治的感性解放的審美理念、美的規律的審美尺度和自由王國的審美愿景。它強調感性生命的復歸,恢復“現實的人”的感官特性和現實世界的可感屬性,旨在實現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美好生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筑了一個審美的政治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包含“各美其美”的政治判斷、“美人之美”的政治態度、“美美與共”的政治追求和“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這種審美政治不僅關注個體和群體的美感體驗,還強調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和諧共存和相互欣賞。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推動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層面的審美共同體建構。它倡導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這種五位一體的審美政治實踐不僅關注物質層面的發展,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提升和美的追求。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一種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更是一種蘊含美的理念和價值訴求的審美政治,旨在通過審美的方式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美好生活。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闡述了經濟全球化“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的深刻規律,“大海論”更是道出了中國經濟無懼逆流浩蕩前行的堅心韌志。當今世界變亂交織、波詭云譎,但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歷史和現實必將證明:從滄桑中走出的人間正道更加珍貴,于波折中積蓄的能量更加噴薄,在寒冬中守護的人類光明必將煥發出更加恒遠的星空之美。
六、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的清朗之美
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黨員,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擁有9600多萬黨員。中國共產黨不僅黨員數量眾多,而且在組織結構上也非常龐大。黨的基層組織由新中國成立時的19.5萬個增至486.4萬個,增長約24倍。全國8942個城市街道、3萬個鄉鎮、11.3萬個社區(居委會)、49.2萬個行政村均建立黨組織。全國共有機關基層黨組織74.2萬個,事業單位基層黨組織93.3萬個,企業基層黨組織151.3萬個,社會組織基層黨組織16.2萬個,基本實現應建盡建。一個政黨的發展就像奔涌不息的河流,源潔才能河清,疏浚才能流長;也像參天樹木的生長,本固才能枝榮,根正才能葉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戰略清醒和深沉的憂患意識,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邁越雄關漫道,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擎起朗朗乾坤,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初心使命中散發出如皎月當空的萬里清輝。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從傳承西柏坡精神,重提黨的“趕考”,到踐行延安精神,全面從嚴治黨,到弘揚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再到續寫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不變的,是百折不撓、永不停步,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奮斗足跡;“不移堅心,淬火成鋼”,從馳而不息反對“四風”,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一脈相承的,是不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先鋒品格;“不染冰心,激濁揚清”,從整治“舌尖上的浪費”“會所中的歪風”“車輪上的鋪張”,到重拳“打虎”“拍蠅”“獵狐”,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再到巡視利劍高懸鋒芒愈顯……環環相扣的是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勇氣擔當;“不失本心,守正出新”,從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緊密結合,到扎牢制度之籠,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再到從嚴治吏,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久久為功的,是為全面從嚴治黨立規明矩固本培元。走過逾百年壯闊征程的中國共產黨,正在與人民同在、與時代齊進的步伐中踐行初心使命,永葆一往無前、久而彌堅的旺盛生命力和強大凝聚力、戰斗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引用王冕的詩:“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梅花是最具有中華美學特色的花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梅花香自苦寒來”等詠梅詩句,來表達自己的美德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改善和重塑政治生態,建設良好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良好環境,既是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需要,也體現了祛病療傷、激濁揚清的政治美學追求,在登高望遠、居安思危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力量。“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美是在艱苦奮斗、嚴格自律中磨礪出來的。“水清沙自潔,官賢弊自絕。”我們黨自我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唯有為政有德、清廉于世,才能夠始終保持“內懷冰心,外涵玉潤”的玉壺冰心。這一方面要加強黨性修養,激勵黨員領導干部追求心靈美、道德美、人格美;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通過織密“防腐網”,濾出真假美丑,讓一切貪腐丑惡現象無處藏身,最終換得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從而實現美政善治。
由美至善,美善合一。以美育人,以美育德,引導和提升人們欣賞美及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高廣大黨員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建立崇高理想和信念,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每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著述,就如同浸潤在一條蘊藏著無盡能量的長河之中,源清涵養天地,流長攬納百川,光華明澈的美,含映著天光云影的氣象萬千,綿延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與文明之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思想燦爛的真理之美,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道路上,煥發出初心和使命的耀目光芒,煥發出時代和未來的強烈昭示,煥發出信仰和夢想的、凝聚14億人民齊心向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斗者”號探秘萬米深海,5G通訊領灼全球,造更薄的鋼、更大的屏、更強的芯片,更優的數控機床……
打造美麗中國是歷史的最強音。新的征程,新的進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團結帶領14億中國人民堅持獨立自主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鑄就而成的重大成果。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是黨和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從美、審美、審美的歷程到審美教育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上升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國家戰略,再次向世人宣示:只要道路正確、理論正確、制度正確、文化正確,只要堅定不移、堅忍不拔、堅持不懈、艱苦奮斗,朝著偉大目標持之以恒、風雨不動,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
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雋永之美
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必定有自己的根脈,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靈魂。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滋潤并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展,形成源遠流長的中華美育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根脈的組成部分。
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根植于悠久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本質進行提煉,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氣派在審美層面的展現,蘊含著中華民族對文學藝術獨特的美學經驗、理論創造和實踐總結。以文藝創作而言,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三個講求”對此進行概括,即“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回望中華文明的長卷,中華美學精神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宇宙、自然、天地、人看成是一個彼此關聯、共生共榮的整體,主張在文藝創作中將主觀生命情調與客觀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因此,才有著“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浪漫表達,有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豐沛情感,有著鳥飛魚躍、活潑玲瓏的藝術世界。中華美學精神有著既入世又出世的情懷。與西方美學的宗教性或科學實證性不同,中華美學精神主張入世與出世的交融統一,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莊子“物我兩忘”的逍遙,均在其中一以貫之。中華美學精神注重意象表達的寫意品格。與西方古典美學重寫實不同,中華美學精神強調虛實結合、重在寫意。一如中國畫的奧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而形神兼備,通過留白讓畫面氣韻流動、意境悠遠。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這是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鮮明的價值指向。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絕非一個純粹的美學或哲學問題,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審美觀念、審美風范上的集中體現。特別是作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中國審美教育需要且一定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更加鞏固。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滋養的同時,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會貫通,在國家理想追求、自然本質認知和人生境界把握等各個方面不斷實現新發展、取得新突破。獨具中國特色、洋溢時代精神、富含審美意蘊的新時代中華美學精神,正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日漸豐富、逐步完善,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資源,彰顯了我們黨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和對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詩者,天地之心,傳遞著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審美基因,記錄著中華文明意蘊和價值的審美智慧,承載著傳統文化風骨與氣象的審美觀照,也閃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著述之中。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概括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觀古今于須臾,透射出寄思于境、寓義于情、蘊哲于美的雋永語言風格。論治國之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議為政之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明定力篤志,“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道擔當襟懷,“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樹正氣清風,“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慮民生冷暖,“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談文化振興,“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倡國之交往,“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詩詞歌賦經史子集,自在擷采,自由徜徉,自然流淌,潤物無聲地向全世界傳播著中華文化特有的清香芬芳。
詩境通達心境,辭意直抒胸臆,文脈融于血脈。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思接千載,意騁萬里,讓散落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來,映照出歷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世界。范仲淹、文天祥、岳飛、于謙、鄭板橋、林則徐……古今互見光彩中,共通著心懷天下、精忠報國的志向追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所言,“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月夜思賢,清氣貫盈,肝膽如洗;焦桐化雨,篳路藍縷,襟懷如璧,托寄于深遠詩境的,正是當代共產黨人“正氣參天地、丹青照古今”的高遠情懷。
歌者,為時代吶喊,為人民而歌。把新時代中國審美意識靈性,貫穿于整個作品的全過程,感悟美的陶冶。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質量,往往取決于這個民族和這個時代的審美愿望、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美,是文學創作追求的極致,只有美的展示,才能讓人們從藝術作品中得到愉悅的感受。只有美的作品,才是純真的藝術。
曾幾何時,受西方資本操控下的中國樂壇,出現了難以尋味的怪異現象,西方普世價值主導下的諸如“中國好聲音”、各個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代表西方價值導向的意識形態領域,使中國青少年女孩失去廉恥意識,男孩失去陽剛之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音樂的雋永之美,人民喜聞樂見催人淚下的歌聲和喚醒人們更美好的記憶的旺盛向上的力量之美,被資本主導下的西方音樂幾乎碾壓殆盡。
“2002年的第一場雪”橫空出世,猶如冬去春歸時一聲驚雷,喚醒了被打壓而沉睡良久的中國音樂藝術,但因西方資本主導下的勢力實在太大,即刻被“沒有審美意識”“只有農民才去聽的向下山歌”……而被打壓下去。20年后的2023年,《羅剎海市》《花妖》……橫空出世,給沉寂了20年之久的刀郎,以其頑強的旺盛向上生命力,重新回到了中國樂壇,而此時主流已然不能入刀郎的流,刀郎這位音樂性極強的農民歌手,自己作詞、自己譜曲、自己組建別具特色的山歌系列音樂團隊,人員組成沒有奇裝異服,沒有怪異染發,沒有刺青,掛著鼻環,真正讓人看到了非常多來自中國農村,來自鄉下的“禮失求諸野”的樂隊巡演,他的作品可以說美得干干凈凈,美得清清白白,能夠讓人從他的作品中悟出美的享受和愉悅來。一出場,開嗓便催生數萬人淚流滿面的動人場景。從成都到南京、再到澳門……直播超過5000萬,點贊過億,為什么刀郎能一戰“封神”?是老天給他一副好嗓子,他能作詞作曲,能彈能唱;是一位天才音樂家,刀郎是行云的誦者,是生命的歌者,他人品高潔,溫潤如玉,讓人打心眼里佩服。他半生風雨兼程,如今載譽歸來,他簡直就是一代音樂宗師。
文化再高高不過善良,錢財再厚厚不過德性,刀郎是愛國的,所以他才能把紅歌唱得那么熾熱、那么深情;刀郎是愛音樂的,所以他才能淡泊名利,一門心思鉆研音樂;刀郎是執著的,所以他能創作精品。《繡紅旗》《送戰友》……刀郎的歌唱出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刀郎不只是一代音樂導師,他更是一個歷史學家、哲學家,他的歌,是詩,是詞,是一部耐人尋味哲理著作,是一個又一個穿透浩瀚星空的中外歷史故事。
刀郎的歌根植于上下五千年傳承的中華文化的根文化,它滿載泥土的芳香和長江號子的氣壯山河的哼哈之聲、黃河壺口瀑布的濤聲和錢塘潮水的怒吼之聲,他以一己之力與來自萬千人民的怒吼,使迫害中國青少年的靡靡之音頃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刀郎擲地有聲的歌聲,使井岡翠柏重綠,八角樓嘹亮的軍號再次響起,《延安頌》《黃河謠》《紅梅贊》《北京的金山上》《長征組歌》《東方紅》奔涌而出,震撼響徹在祖國廣袤大地上。
美麗動聽的音樂都有其根源所在,當新時代的奮進故事與中華傳統曲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當代古典音樂的新高度,達到了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的新維度,真正的中國音樂家的心愿就是把民族的音樂推向世界。作為音樂人刀郎,哲學思想后面的人品境界,他扎根于中國文化,又涉獵西方音樂造詣,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其質樸、有內涵、有品質,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善良的心,全部表現在其作為一個中國新時代音樂家的身上。“洲際穿天而飛過,綻放最美的煙火,多少輩人的心血,國之榮耀靠你靠我。世界和平傳承著中華大地的美德,天安門前紅旗飄,一帶一路迎來客,我們生在這東方大國,可以安居樂業好好生活,遠離戰亂之火,遠離災難漩渦,五星紅旗永不落。”《東方大國》之歌伴隨著中華文化五千年發展至今,動聽而美好的中華民族之歌將與日月同輝,永恒傳唱!
詩歌傳千古,盛世需華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脈,又是民族不息不斷壯大的滋養;既可以傳承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又可以促進炎黃增強凝心聚力;既可以繼承和發展先輩智慧,又可以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既可以增強底蘊自信,又可以助推偉大復興。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與發展,就是新時代中國審美教育的創新與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思想理論寫作組成員)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