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何春燕畢業后回到了家鄉,開始了她的教學生涯。從那一刻起,她便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無私地奉獻給了教育。20多年來,她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擔任班主任和數學教師。在她看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靈魂的觸碰。因此,她始終將“愛”作為教育的核心,用愛心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用耐心去引導每一個學生。
在合川巴蜀小學工作期間,何春燕遇到了一位特別的學生——小李(化名)。他有一身讓人頭痛的壞習慣:上課不聽課,擾亂老師,甚至對教育他的老師動手,經常離家出走,偷鄰居的東西……何春燕是中途接班,對這個全校聞名的學生,她通過家訪與日常觀察了解到,小李家庭條件不好,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對他缺少關注,成長過程缺乏父母的陪伴與疼愛,一系列壞習慣的背后是因為有一顆想要被關注的心。于是,她常把小李叫到辦公室陪自己。起初,小李并不和她說話,只是站到教師辦公室1米外,看著她辦公。漸漸地,感受到何春燕的善意,小李開始有了變化,從愿意聊自己的家庭狀況,到幫何春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學期后,小李上課不再扯別人頭發、扔紙團,也不再和科任老師對著干。一年后,他的測試卷得分由0分上升到50分,再一年后上升到70分。盡管后來離開了巴蜀小學,何春燕也一直和小李保持電話聯系。
“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教育、觸及孩子心靈的教育。”這段經歷,讓何春燕對教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來到中南小學后,她繼續用愛引領孩子們成長。
作為數學老師,何春燕積極將“生活·實踐”教育融入教學之中。她深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她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教授測量這一知識點時,她會讓學生測量書本、課桌、身體等實物,甚至帶領學生到樓頂的勞動實驗基地去測量植物的高度。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評價學生時,何春燕也注重多元化評價方式的運用。她不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因此,她會通過游戲式測試、生活場景模擬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學習態度。這樣的評價方式,既公正又合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何春燕告訴我們,一名真正的好老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教育情懷、開放包容的心態。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無論他們的成績好壞、性格如何,她總是以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引領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