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秦銀銀
第一次見到長沙市雅禮實驗中學教師謝憶琳,你一定會被她燦爛的笑容感染。她是7個班的信息技術課教師,是工作十余年的信息學競賽教練,是指導學生在科創類賽事中獲獎50余項的創客教練,是讓成百上千名信息技術教師獲益的賽課特等獎獲得者。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謝憶琳很坦然地告訴記者:“我并不是什么都會,比如手工就很差。”然而,她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將其放大,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舞臺。
十余年來,謝憶琳一直擔任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教研組組長,并兼任信息學競賽教練,指導學生參賽。其間,她發現,能從信息學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學生只有少數。“但我希望我的學生們都有所獲。”于是她將目光聚焦在科技創新類賽事上。
加入陳水章名師工作室后,有了首席名師的引導和眾多前輩的經驗分享,謝憶琳對科技創新教育之路充滿信心。
學生常焱斌剛上初中就進了信息學競賽隊,謝憶琳卻發現他對手工制作情有獨鐘,便鼓勵他參加創客活動。很快,常焱斌制作出能監測獨居老人生活情況的作品——出行管控測溫寶,并先后榮獲第二十一屆湖南省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一等獎、第十六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湖南省賽區二等獎。

圖2 謝憶琳與獲獎學生合影
聽到學生方妙允抱怨在食堂排了很久的隊卻沒能吃到大雞排,謝憶琳沒有一笑了之,而是鼓勵她解決這個問題,并讓其自主完成問卷調查、材料選購及模型制作。一段時間后,菜品份量提示器出爐了。在2022—2023年度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湖南省賽區競賽活動中,盡管沒能成功演示菜品總量、剩余份量等功能,這個作品仍獲得了一等獎,并代表湖南省參加全國總決賽。“可能是評委認可了這個作品的真實性,看到了學生的綜合實力。”在得知學生獲獎后,謝憶琳非常開心,更為學生能臨危不亂展現自我而欣慰。
以上兩個例子只是謝憶琳指導的眾多學生中的代表。基于學生的創意想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內驅力,這是謝憶琳一直在做的事情:“學到的知識能幫助別人,他們體會到了一種‘高級’的快樂。”
盡管被科技創新活動占據了不少時間,但謝憶琳從未落下教學任務。“外秀內才”“敢啃硬骨頭”,這是學校其他教師對謝憶琳的評價。
在參加全國信息技術賽課時,謝憶琳選擇的課題是最新版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的個性化推薦算法——這是全省信息技術教師的知識盲區,要如何教會學生?“我想挑戰自己,拓寬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即便不懂什么是個性推薦、如何實現大數據推送的算法,通過網絡搜索也一無所獲,謝憶琳仍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圖3 謝憶琳在給學生上信息技術課
在學校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技術專家、商湯聯合創始人李誠來授課,謝憶琳看到了啃下“硬骨頭”的希望。“當時他正在開發有關人工智能的課程,擔心專業性太強,學生不一定能聽懂;而我是上課方面的‘專家’,我們一起合作,不就能科普人工智能了嗎?”之后謝憶琳經常向李誠請教。然而,“合作”的過程并不美好,即便專業方向為計算機、當過多年信息學競賽教練,謝憶琳初聽他講有關人工智能算法的知識,也像“聽天書”。

圖4 謝憶琳帶領學生參加比賽
為了盡快消化專業術語并將其轉化成學生能聽懂的語言,謝憶琳一有空就翻閱論文,看相關的學習視頻。兩個多月后,她終于能輕松地與李誠在同一個頻道對話了。在建模時,謝憶琳請教學校的數學老師,做出了與個性化推薦算法匹配的數學模型,并得到了數學教研員的肯定。
通過整整一學期的磨課,“投你所好—— 揭秘個性化推薦算法”得到了專家、教師的連連稱贊,最終獲得特等獎,還被列入信息科技教材,即將出版。“雖然過程很煎熬,但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教學水平,也讓我知道了當遇到全新領域的難題時,要如何攻克它。”謝憶琳說。
工作的時候全身心投入,不蹉跎歲月;休息的時候放松身心,保持活力。這是謝憶琳的生活信條,也是她指導學生開展信息學競賽和科技創新活動時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