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
2023年是新冠疫情后經濟恢復發展的元年。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發展既有政策持續發力及低基數之利,也有內外部沖擊超預期之壓,預計可完成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但是,推動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也面臨國內大循環堵點、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確定性上升等困難和挑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總體上,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有以下有利條件:
一是疫情疤痕效應進一步減弱,經濟從疫后恢復轉向正常發展,社會預期逐步改善,高儲蓄逐步向消費、投資轉化,將進一步釋放國內超大規模市場潛力。2023年前三個季度城鄉居民消費傾向分別為66.5%、67.0%和67.8%,雖低于2015年~2019年季均70.9%的水平,但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計實際同比增長5.9%,比實際經濟增速高0.7個百分點。
二是宏觀政策對經濟恢復持續提供支撐,且國內通脹和中央政府債務水平較低,加碼財政、貨幣支持依然有條件。尤其是2024年美聯儲貨幣緊縮進入拐點,將緩解中國資本外流、匯率調整壓力,進一步打開國內宏觀政策的自主空間。2023年9至11月,外資恢復連續凈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其中11月凈增持2513億元人民幣,刷新單月增持紀錄。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年內低點反彈了3.5%。
三是在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美國經濟“軟著陸”背景下,歐美企業補庫存有望拉動中國外需回暖。盡管 2023年中國外貿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但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依然穩固。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4.2%,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前11個月,出口數量平均同比增長3.6%,遠高于世貿組織對全球貨物貿易量全年增長0.8%的最新預測。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1月,中國的出口(美元計價)同比增長0.5%,結束“六連跌”,其中對美出口增長7.3%,為2022年8月以來首次正增長。
四是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繼續為經濟發展蘊育新機遇。培育增長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對沖舊動能回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商業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領域技術加快突破,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消費加速轉型。2023年前11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0.5%,高出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7.6個百分點;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4.5%、33.3%、27.9%;高技術產業占全國吸引外資比重為37.2%,較2022年全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
“士氣可鼓不可泄”。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三年談及預期問題后,要將前述經濟發展潛力轉化為實際效能,還需要腳踏實地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重點做好以下工作,切實改善社會預期:
首先,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當務之急是要推動經濟運行回歸長期趨勢值或潛在增速。為此,除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外,還要政府進一步發揮最后借款人角色,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加力、提質增效,保持乃至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其次,要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保持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必須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無論是房地產健康發展新模式,還是地方化債長效機制,都應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框架,并著手一些基礎制度建設。
再次,要針對市場急難愁盼的問題,落地一批實質性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如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堵點。
最后,要提高政策執行力,增強政策的獲得感和認同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會議要求,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特別強調要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一致性評估。歸根結底,就是支持性政策靠前發力、收縮性政策慎重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