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蕾
[摘要]建設性新聞是主張媒體激發公眾積極情緒,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民生新聞因立足實際生活、為百姓辦實事而得到廣泛發展,是建設性新聞理念在我國的重要實踐。文章以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小莉幫忙》為例,從線索與選題、新聞報道與組織、新聞發布三個方面分析建設性新聞理念在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運用。當前,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仍存在議題私人化和同質化、敘事碎片化和情感化、聲畫娛樂化三個實踐誤區,應從報道主題的公共性、堅持問題解決導向、多元報道提供語境角度改進報道策略,推動建設性新聞在我國民生領域的發展。
[關鍵詞]建設性新聞;電視民生新聞;《小莉幫忙》
建設性新聞是積極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建設性新聞在理念上,強調未來、包容;在實踐上,強調解決、創新。建設性新聞具有方案新聞、預期新聞、和平新聞等多種新聞類型的特點,實驗證明,建設性新聞能夠使受眾減少負面情緒。曾有學者總結建設性新聞的六個共性特征,即解決特定問題、強調公民賦權、維持新聞核心功能、積極情緒、記者干預和以未來為導向。在此背景下,我國新聞媒體將建設性新聞理念運用到新聞實踐中。其中,電視民生新聞因立足實際生活、為百姓辦實事而得到廣泛發展,成為建設性新聞理念發展的重要領域,而《小莉幫忙》是對建設性新聞理念的一次實踐探索。文章通過對《小莉幫忙》整體報道分析,梳理建設性新聞在我國電視民生新聞領域的發展情況,為建設性新聞理念更好地應用到電視民生新聞領域提供方向。
一、建設性新聞理念
“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這一概念最早見于丹麥2008年的一篇新聞評論中,時任丹麥廣播公司新聞部門負責人的海格拉普在專欄文章中提出,“必須用一種新的新聞標準來補充我們的傳統新聞標準”。他認為,“建設性新聞”應成為一種新的新聞標準,通過對傳統沖突性新聞框架的糾偏和補充,實現報道的平衡與完整[1]。2017年,美國學者凱倫·麥金泰爾和凱瑟琳·戈登斯泰提出,建設性新聞就是運用積極心理學的PERMA模式,如積極情感、參與融入、和諧關系、共同意義、任務達成來重構新聞生產流程[2]。由此,新聞媒體基于建設性新聞理念,嘗試針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以未來為導向進行新聞報道,增強新聞內容的包容性與多樣性,運用建設性的采編技巧,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實現共同創造。
雖然國內新聞并沒有專門提出類似“建設性新聞”的概念,但是這種強調正向價值的基本報道立場在我國新聞實踐中也得以體現。建設性新聞要求新聞從業者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新聞生產實踐中,其中的“建設性”亦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建設性監督”“建設性角色”等“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價值導向相匹配[3]。這些價值導向植根于我國國情和新聞生產實踐,與建設性新聞理念存在一定契合度,即都注重新聞行業的建設性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但是,建設性新聞與“以正面宣傳為主”之間也存在區別,這些區別為我國新聞行業創新實踐提供了啟發和可能。
二、建設性新聞理念在《小莉幫忙》中的運用
(一)線索與選題的建設性
相較于其他類別的新聞,電視民生新聞更具有時效性,更重視受眾的參與和互動,其新聞線索的來源也較為廣泛。以電視民生新聞欄目《小莉幫忙》為例,除了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該欄目還注重報道的廣泛性,如新興職業、獵奇事件等。除了通過傳統媒體搜集新聞線索,欄目組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和電話短信等方式向受眾征集新聞線索。在選題方面,《小莉幫忙》選題貼合現實生活,呈現本地化特征。該欄目通過新聞報道直接向當地政府反映民生、民情、民意,從而增強決策管理的科學性,如調整管理方案以及轉變行政理念等。
(二)新聞報道與組織的建設性
1.報道角色的參與性
《小莉幫忙》內容由記者采訪和新聞報道兩部分組成,由統一名為“小莉”的記者組成報道團隊,她們以女性的細膩耐心、熱情助人的風格使“小莉”成為節目IP[4]。“小莉”作為記者,不僅扮演報道者的角色,還扮演推動事件解決的參與者的角色。“小莉”角色的轉變和身份的附加,是建設性新聞理念中公民賦權的體現。公民賦權強調記者不再是孤立的觀察者,而是需要與受眾保持密切的聯系,給雙方提供平等發聲的權利,營造對等的公共話語空間的溝通者。
2.組織協調的建設性
如何將媒介的傳播力轉化為社會的公益力量是當前新聞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小莉幫忙》作為媒介機構,在發揮媒體作用的基礎上,和其他社會公益組織和機構展開充分合作,鼓勵更多組織機構參與建設社會公益事業,體現了建設性新聞理念中協同創新的特點。建設性新聞理念在電視民生新聞生產實踐中主要表現為:通過新聞報道引導受眾的廣泛參與和社會組織的協同合作,達成新的協作方式,以實現對公共領域和社會共識的維護。
(三)新聞發布的建設性
在萬物皆媒的時代,媒介生態進一步發生變革,這對新聞報道的傳播格局也造成了影響。《小莉幫忙》是以電視為主要媒介進行新聞報道傳播的,為了順應傳播生態和格局的變化,該欄目打破了以電視為單一媒介的傳播形式,開通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官方賬號,官方賬號以發布輕松有趣的報道內容為主,增強了傳播效果[5]。同時,《小莉幫忙》還開通了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通過內容推送、微博話題和設置投票等互動達到增強受眾黏性和獲知報道反饋的目的,從而提升欄目的影響力。該欄目通過各種媒介平臺和公眾進行交流互動,充分了解民意,使新聞媒體和公眾之間達成共識,這正是建設性新聞中公民賦權理念的體現。
三、建設性新聞理念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實踐誤區
(一)議題私人化和同質化
電視民生新聞立足社會大眾,往往以追求傳播效果最大化為主要目的。得益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以及塑造的輿論監督環境,大部分尋求幫助的受眾在通過媒體報道后,可以快速解決問題。但是,這也使得部分尋求幫助的受眾希望通過媒體平臺來滿足一己私利甚至是不合理的訴求。此外,由于新聞媒體解決問題的效果顯著,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在內容上產生同質化現象,其選題大多都是鄰里糾紛、征婚籌款等。
(二)敘事碎片化和情感化
當下,電視民生新聞的敘事結構已經成為固定模式,即“受眾反映—記者介入—幫助解決”,對日播的大體量新聞來說是一種較為便捷的制作方式。但是,對每日推送信息次數多的新聞媒體來說,新聞制作和介入時間較短,可能導致新聞報道的事件無法在短期內解決。而為了追求時效性,記者團隊會采用邊解決邊報道的方式將新聞事件切割為幾個部分分批報道,這破壞了新聞報道的完整性,容易使受眾斷章取義[6]。此外,為了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部分電視民生新聞選擇采用煽情化報道方式,著重報道弱勢群體一方,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并引發討論,但是敘事的情感化也使報道加入了主觀情緒,甚至形成媒介審判,破壞了新聞的客觀獨立性。
(三)聲畫娛樂化
各類傳播媒介平臺的興起,使電視民生新聞的表達和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在融媒體時代,聲音、畫面、文字、圖片等各種信息形式開始融合,受眾會重視聲音和畫面帶來的感官刺激,而忽視新聞本身所要傳達的信息和價值,這使得電視民生新聞娛樂化傾向明顯。同時,在注意力經濟時代,為了贏得收視率,電視新聞節目開始迎合市場趨勢,削弱對新聞報道的深度挖掘。聲畫娛樂化是新聞媒體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嚴肅事件的娛樂化不僅會帶來公信力危機,還會影響新聞媒體輿論監督和教育宣傳等社會功能的發揮。對受眾來說,忽略新聞報道的思想性和導向性,會影響其思維和行為方式。
四、建設性新聞理念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改進策略
(一)報道主題有公共性,避免議題私人化
當前,社會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報道主題的選擇上,電視民生新聞應選擇更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現實性的新聞事件,切實解決受眾迫切關注的問題。在涉及社會和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領域內,新聞媒體應選取更具有參考價值、真正惠民利民的事件進行深入報道。作為立足現實生活的新聞類別,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應及時發現問題、報道問題、解決問題并制作有質量、有力量、有溫度的新聞作品。
電視民生新聞最大的受眾群體是人民,因此新聞媒體的語態視角應向平民化、生活化轉變,以生動、生活化的報道代替嚴肅、晦澀的報道。同時,在電視民生新聞中,記者的角色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采訪報道中,記者從一般事件的記錄人變成了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其在報道時所展現的共情也是電視民生新聞人文關懷的體現。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記者作為發言人,要為民發言,為公發言;作為溝通者,要給予受眾平等的發聲權利,建立良好的溝通空間;作為共情者,其報道語言要更能引起受眾共鳴。
(二)堅持問題解決導向,避免情緒先行
新聞媒體的職能不僅是將事件呈現在受眾面前,更重要的是挖掘事件背后的新聞價值,通過新聞報道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推動問題的解決。建設性新聞理念中的問題解決導向指新聞報道體現的分析問題、推動問題解決的能力,這要求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通過對解決整個事件的過程的報道,達到鼓勵更多人追求理性解決沖突的目的。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應具備明確的問題意識,在內容上能夠給受眾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在問題解決的導向基礎上,電視民生新聞還應樹立大局意識,延伸和拓展新聞報道的現實意義。新聞報道面向未來視野指電視民生新聞需要拓展新聞報道的維度,對意見主體的特征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尊重新聞事實,避免形成媒介審判或造成輿論事件。在全面報道事件的基礎上,電視民生新聞記者需要關注問題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思路,并給予科學性、權威性、指導性意見。電視民生新聞報道在現實社會中具有前瞻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受眾的焦慮情緒。
(三)多元報道提供語境,避免報道娛樂化
建設性新聞中的多元和包容理念,即報道中新聞媒體邀請多元主體進行發聲,采取多方陳述的方式為公共議題提供不同視角,為受眾探索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提供完整的語境和參考。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在報道社會公共議題時,要注重報道內容的垂直化,以及各方觀點的平衡,增強受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此外,電視民生新聞記者在策劃報道時應樹立多元視角的理念,通過多元視角構建具體、全面的語境,避免所報道事件的主體陷入輿論漩渦,進一步挖掘事件的公共屬性和價值。
在適應媒介生態快速變革的背景下,新聞報道和傳播形式也在不斷創新,電視民生新聞仍應堅持“內容為王”理念,避免報道形式喧賓奪主的情況。在報道具有公共價值的事件時,電視民生新聞記者應堅持嚴肅的報道態度,探索挖掘新的敘事方法,傳達社會公共理念,同時注意背景音樂、音效畫面與報道主題的適配性,從而培養和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和新聞素養,加深他們對新聞事件的思考。
五、結語
《小莉幫忙》作為將建設性新聞理念融入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重要實踐,為我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提供了建設性的參考。如何將建設性新聞理念更深層次地融入新聞實踐當中,仍需要新聞媒體不斷探索和嘗試。在未來,電視民生新聞記者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更要積極報道問題、解決問題,搭建好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這是其現實發展的需要,更是其作為新聞從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彬.建設性新聞之辨[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Z1):116-126.
[2]郭毅.建設性新聞:概念溯源、學理反思與中西對話[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1):72-77.
[3]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等.建設性新聞:概念界定、主要特征與價值啟示[J].國際新聞界,2019(08):135-153.
[4]徐敬宏,張如坤,張世文.建設性新聞的冷思考:中西語境、理論風險與實踐誤區[J].新聞大學,2020(06):12-22.
[5]白紅義,張恬.作為“創新”的建設性新聞:一個新興議題的緣起與建構[J].中國出版,2020(08):3-8.
[6]鄧琪.新媒體生態環境下民生新聞的發展探究[J].新聞前哨,2021(1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