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婭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類課程教學獲得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拓展了課程思政教學渠道。文章聚焦于新聞傳播類基礎課程—傳播學概論,闡述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指導原則,分析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筆者認為,傳播學概論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教師運用新媒體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對加強新聞傳播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課程思政;傳播學概論;教學模式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1]。在我國高校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作為新聞傳播類基礎課程,發揮著核心主干的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新聞傳播價值觀。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應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深化課程思政實踐。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指導原則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傳播規律的學科。當前,在保證學科知識體系完整的前提下,挖掘課程思政內涵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要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
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必須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立場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的重要原則[2]。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唯物論傳播觀的出發點,也是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的定星盤。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交往”理論和傳播學基礎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啟發學生在人類社會交往的大系統中觀察傳播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傳播觀,建立系統的傳播學知識體系。
(二)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傳播學是觸及意識形態的學科,任何傳播理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體現其所屬地域的經濟社會結構、精神旨趣與文化特質。在我國高校教育教學中,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要結合黨的創新理論尤其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例如,在講授西方傳播學理論時,教師要深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本質,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使學生成為黨和國家的宣傳工作后備軍。
(三)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講授傳播學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在學好傳播學理論的同時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要結合新聞媒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新聞媒體是傳播主流價值觀念的主渠道、新聞傳播從業者應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學生自覺肩負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責任[3]。
二、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滯后,課程思政局限于課堂
傳播學概論作為新聞傳播類基礎課程,主要介紹傳播學學科知識和西方傳播學理論,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傳播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目前,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教學觀念滯后,只重視課堂教學,導致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較單調,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削弱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既體現傳播學作為交叉學科的特性,又凸顯傳播學作為社會學分支的特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關聯。因此,教師對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也應結合課上和課下,聯通課內與課外,立足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過程。
(二)教學形式較單一,課程思政效果不佳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講清、講明、講透知識點,又要融合思政元素,結合新聞傳播熱點事件,完成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在傳統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學形式較單一,不利于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效果不佳。在新媒體環境下,這種較單一的教學形式已不適應當前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的要求,教師應改變教學形式,積極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教學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
當前,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以講授法為主,將課程思政局限于課堂,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到思政元素的選擇與結合,再到具體教學步驟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化需求,使學生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在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中參與度不高,無法對教師“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與“精心策劃”的教學過程產生情感共鳴,甚至因教學過度強調知識傳授等而產生抵觸情緒,沒有達到預期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此外,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以教師為主,也不利于開展相關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脫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背離課程思政教學的初衷。
三、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應適應新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要求,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將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相融合,找準思政案例和教學內容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愉悅中產生情感共鳴,并得到思想升華,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多維度應用新媒體,實現課程思政教與學互動
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尤其是微信平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打破課堂的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教授自我傳播理論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的多媒體信息發布功能[4],在課前把自我傳播理論相關內容發至微信學習群,讓學生提前了解內省是人對自己的一種反思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傳播形式,其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長期的以完善個人的品德和行為為目的的內省,另一種是短期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內省[5],并由此導入內省的思政教學點,以圖文和視頻的形式呈現《論語》中有關內省的名言和故事,從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啟發學生在內省中提升品德修養;在課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總結、思考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對策,指導學生將內省式思考運用于實際生活,并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從而優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加強教學反思;在課后,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發至微信學習群,鼓勵學生在微信學習群里思考和討論自我傳播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讓學生多思考、常反思[6],引導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勇于創新思路,大膽探索實踐。教師通過課前分享、課中記錄、課后互動討論,多維度地將理論學習、案例宣教與大學生的價值觀、家國情懷培養融為一體,拉近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和學生的距離。
(二)多角度深化實踐教學,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課程內容,適時開展豐富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知行合一”。例如,在傳播效果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網絡問卷展開社區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分析“銀發數字鴻溝”現象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從而讓學生走出課堂,運用傳播學調查方法和傳播學效果理論,實地了解數字時代老年群體面臨的困境及訴求,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新媒體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更關注社會和生活,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以學生為主體輔以教師引導,打造高效課程思政課堂
在新媒體環境下,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高新媒體素養,及時轉變角色,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助推者。以把關人理論的教學為例,如圖1所示,教師助推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前引導。教師組織學生自由分組,根據教學目標提前布置小組作業,并指定參考書目和文獻資料,為學生提供學習線索和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自學內容和相關作業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二是課中組織。教師針對課前自學內容提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結合課堂進展,及時導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認識和思考新聞把關活動的復雜性,理解其實質,讓學生除了能夠分析新聞價值、新聞要素,還應考慮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因素,意識到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三是課堂拓展。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如何做好把關,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和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7]。
(四)多平臺聯合強化教學,提高課程思政聯動效能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構建和拓展課外實踐教學平臺,使課程思政延伸至更為廣闊的天地。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組織多平臺的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在學校的支持下,聯合社會力量,結合教學實際將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豐富并充實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例如:在講授傳播功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內蒙古展覽館后備廂集市,助力畢克齊鎮農副產品銷售活動,讓學生通過拍攝圖片和Vlog記錄活動情況,并選送好的作品發布到學校宣傳平臺及相關媒體,引導學生體驗新媒體的傳播功能,用實際行動助農興農,明確自身的使命與擔當;在學習大眾傳播理論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與錄制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大型文化綜藝節目《黃河魂》,讓學生近距離了解媒介產品的生產過程,加深對大眾媒介特征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四、結語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學概論作為新聞傳播類基礎課程,要強化課程思政教學,鼓勵教師深挖思政內涵,解決存在的問題,利用好新媒體,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互動有效的課堂,積極開拓課外教學實踐活動,拓展課程思政教學深度,讓思政教育直抵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12-1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
[2]丁柏銓.新聞學科課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實施路徑[J].當代傳播,2020(06):9-13.
[3]趙紅艷.新文科背景下傳播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探賾[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1):32-34.
[4]胡靜柔.新媒體時代在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4):185-187.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6]高煥靜.思政元素融入傳播學課程內容初探[J].傳播與版權,2023(21):96-99.
[7]夏臨.《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探析:以“新聞真實”和“把關人”理論的課堂教學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22(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