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婭 張楠
[摘要]為了發揮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知識賦能特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電子工業出版社啟動數字化轉型知識賦能工程,為進一步推動各產業、各行業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落實數字化轉型戰略、搶抓發展機遇提供必要的知識服務和智力支撐。文章圍繞電子工業出版社知識賦能工程實施近兩年取得的工作成果、起到的支撐作用、遇到的困難及未來的重點開拓方向等角度進行論述,探索電子工業出版社在知識服務背景下的融合出版新形式。
[關鍵詞]融合出版;知識服務;視頻課程;人才基地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1]。為此,國家相關部委積極部署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系列工作,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了配合和支撐國家相關部委的工作,落實國家相關部委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決策部署,發揮電子工業出版社(以下簡稱電子社)的知識賦能特長,電子社于2022年4月啟動數字化轉型知識賦能工程(以下簡稱知識賦能工程),為進一步推動各產業、各行業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落實數字化轉型戰略、搶抓發展機遇提供必要的知識服務和智力支撐。文章將圍繞電子社實施知識賦能工程近兩年取得的工作成果、起到的支撐作用、遇到的困難及未來的重點開拓方向展開論述,以探索電子社在知識服務背景下的融合出版新形式。
一、知識賦能工程的工作成果
知識賦能工程這一融合出版新形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出版“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系列叢書”;開展數字化轉型培訓相關業務;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人才基地”建設工作。
(一)總結數字化轉型先進企業的相關經驗,穩步推進叢書出版工作
2020年9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2],就推動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作出全面部署。2023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也發布通知,指明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法、路徑、市場機制和典型模式等方面的探索方向。根據知識賦能工程的建設思路,電子社緊跟行業需求,主動聯系數字化轉型先進企業的各層次專家以及科研院所、行業咨詢機構,如美的集團、微軟(中國)、安徽電信規劃設計院、中國電信、中信聯等共同策劃“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系列叢書”,并將該叢書列入重點選題中長期出版規劃,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打造一套具有40本圖書規模的叢書,逐步形成面向全產業鏈的內容體系。由于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各企業特別是工業制造企業面臨技術變革、業務變革、組織變革、思想變革等多方面的變革,因此該系列叢書針對不同層次的企業從業人員進行內容分類。截至2023年11月,電子社已出版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新書23種,并且相關圖書已觸達超過7萬名用戶,引導廣大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3]。
(二)開展數字化轉型培訓相關業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4]。為進一步總結、傳播各行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知識賦能工程著重面向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培訓方面的相關服務,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錄制“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實踐專家談”視頻課程。該視頻課程匯集多個行業的優秀案例,內容覆蓋數字化轉型基礎理論、數字化轉型實踐、數字化轉型趨勢與展望三大類別,聚焦呈現我國各行各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探索與具體實踐情況。該視頻課程可作為企業的內訓資料供各層次人員學習,目前已銷售近10家企業。
第二,面向企業開展技術、管理、思維類培訓。知識賦能工程依托多位院士以及100多位聯想、阿里巴巴、字節跳動、華為、騰訊、三一重工等頭部企業的數據業務高管、資深大數據技術專家、人工智能應用專家、人力資源專家等專家資源,面向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培訓。目前,知識賦能工程已為20多家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培訓服務。
第三,開展數字化轉型評價診斷,為企業精準把脈并制訂詳細解決方案。知識賦能工程通過與多個科研團隊開展密切合作,基于數字化轉型理論及實踐,提出適合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方法和路徑,為我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建設和發展提供決策輔助[5],解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痛點問題。同時,在與第三方數字化轉型研究咨詢團隊的密切合作中,電子社不斷深入產業、行業內部,拓寬知識賦能工程的業務范圍,鍛煉了團隊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升了內容價值的生產力,儲備了數字化轉型研究人才。
(三)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人才基地”建設工作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我國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要超過30%。為此,電子社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開展“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人才基地”建設工作,并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授予的數據平臺架構運維師、數據開發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數據治理工程師共4種證書的授權資質。截至2023年11月,電子社通過知識賦能工程已建設4家企業基地以及3家泛產業基地;圍繞各類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需要的團隊能力設計內容體系、搭建學員學習平臺,為通過考核的學員頒發相關證書。預計在未來2年內,電子社還將評估建設7家人才基地,并再申請3種證書授權資質。通過人才基地的搭建和人才證書的授權,電子社完善了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大批既具備數字化轉型理念和技術能力,又熟悉行業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發揮了出版傳媒企業的獨特作用。
二、知識賦能工程起到的支撐作用
(一)切實落實中央精神和工作要求
若想完成我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各產業就必須擴大信息化、數字化邊界,升級現有的產業體系。電子社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強做大做優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通過發揮知識賦能工程的特長,為進一步推動各產業、各行業落實數字強國戰略、搶抓發展機遇提供必要的知識服務和智力支持。
(二)為企業降本增效添貢獻
數字化轉型是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各行業、各產業重點關注的變革方向。電子社依托知識賦能工程所積累的體系化內容資源,根據需求構建以視頻課程為主的融合產品服務體系,并積極拓展數字化轉型培訓、研究、咨詢等相關領域業務,不斷為各產業各環節輸送數字化轉型理念、提供數字化轉型方案以及拓展數字化轉型路徑,積極為各產業、各行業降本增效及提升競爭力貢獻力量。
(三)影響力進一步凸顯
知識賦能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電子社在數字化轉型出版領域的優勢,聚攏了業內專家。此外,電子社通過實施知識賦能工程不斷發掘大中企業用戶,推進融合類產品的開發工作,探索針對精準用戶群的營銷模式,打造多元化形態的產品,嘗試建立從內容生產、知識服務到線上線下銷售的運營全鏈條,摸索出版商業模式的新方向,進一步提高出版品牌的價值以及自身影響力。
三、知識賦能工程面臨的困難
(一)調研難度大
雖然數字化轉型受到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但是相關研究和實踐都處在成長階段,尚未形成一定規模。在標準制定方面,以企業最佳實踐為引領的標準化體系尚未形成。例如,零售業、能源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千差萬別,各行各業雖深知唯有破局才能實現轉型升級,但升級的路徑并不只有一條。這就對專家調研、企業內訓、分析難點問題提出了挑戰。
(二)授課專家不足
電子社在選擇授課專家時,對其專業及實戰經驗要求較高:授課專家不僅需要具有充足的數字化轉型理論儲備,能總結實踐案例的經驗教訓;還要能夠探討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路徑,聚焦各產業、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需要的關鍵技術應用、產業政策,厘清各行業、各產業運營管理方面的知識需求。因此,滿足相關條件的授課專家較少,具有基礎研究工作經驗和標準研制經驗的授課專家嚴重不足。
(三)營銷體系尚未健全,未形成品牌優勢
融合出版產品為新興業務,目前各家出版社均不具備太多經驗,因此知識賦能工程在創新推廣和市場營銷方面遇到的困難較多:一方面,電子社在培訓行業尚未形成品牌優勢,因此在面向B端(企業)推廣知識賦能工程時難度較大;另一方面,電子社在借助傳統圖書銷售渠道進行知識賦能工程推廣的過程中,還需要兼顧原有的圖書市場,行業內尚無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可供借鑒。這導致面向C端(消費者)的圖書銷售額不高,電子社仍須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探索高效路徑。此外,在探索知識賦能工程營銷新模式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生產運營體系的轉變,因此電子社內部同樣需要做好充分準備。
四、知識賦能工程的未來重點開拓方向
(一)加強調查研究,挖掘數字化轉型的深刻內涵與需求
電子社將進一步加強編輯對數字化轉型相關規劃、政策的學習和解讀,做好知識賦能工程的基礎研究工作;深入調研各產業、各行業關于數字化轉型的知識需求,做好產品設計和宣傳;通過挖掘更多具有示范效應的數字化轉型案例,優化產品設計,貼近市場需求,進一步完善多元化知識服務體系[6],更好地為各產業、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助力。
(二)加強與多渠道的互動合作,不斷拓展專家資源
電子社將積極承辦與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會議和論壇,建設知識賦能工程專家智庫;積極聯絡行業智庫、重點科研機構、行業龍頭企業等,不斷積累行業資源及專家資源;更加注重研究、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業務形態開發,加大融合出版和多元化知識賦能力度。
(三)加強宣傳,積極開展立體化營銷
根據市場需求,電子社將進一步優化知識賦能工程的產品體系設計,使其更加滿足各產業、各行業需求,降低視頻產品、咨詢服務產品的推廣難度;發揮傳統出版業務優勢,運用傳統銷售渠道為知識賦能工程引流;通過各種產品觸達用戶的機會,積極開展知識賦能工程的多元化產品宣傳,積極與各產業、各行業等多元化平臺開展合作,強化服務支撐作用,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推動銷售利潤轉化。
五、結語
出版業作為傳承和傳播知識的重要行業,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許多機遇和挑戰[7]。隨著新技術不斷發展,傳統出版業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而融合出版能夠充分發揮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目標。因此,在融合出版視角下,各家出版社制訂出版策略可以幫助行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和效益。總之,出版業需要主動擁抱融合出版,以順應時代變化。只有這樣,出版業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闖出一條新路,為傳承和傳播知識作出更大貢獻。數字化轉型知識賦能工程正是出版業在探索融合出版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其雖仍要面對許多問題和挑戰,但已行進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沈文瑋.以數字經濟助推共同富裕[J].國企管理,2022(5):18.
[2]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EB/OL].(2020-09-21)[2023-12-03].http://
www.sasac.gov.cn/n2588020/n2588072/n2591148/n2591150/c15517908/content.html.
[3]林風霞.以工業互聯網平臺助推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J].產業創新研究,2021(17):26-28.
[4]鄭愛翔.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N].科教新報,2023-08-30.
[5]吳江,陳婷,龔藝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理論框架和研究展望[J].管理學報,2021(12):1871-1880.
[6]王沛.圖書出版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06):194-196.
[7]傅玲.“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做好圖書出版[J].傳媒論壇,2021(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