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喬
[摘要]地方歷史名人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史料價值,在數字人文技術被廣泛應用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需要探索建設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保護地方特色文獻,為教學及科研提供便捷和全面的人文資源,提高人文學科的研究效率和精度。文章以宜昌歷史名人資源庫建設為例,介紹其建設情況、框架內容,總結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建設意義,梳理標準規范性、資源專業性、平臺實用性、門戶開放性、網絡穩定性等方面的建庫原則,探索地方名人資源庫創新應用及推廣維護方面的后期工作。
[關鍵詞]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高校圖書館;宜昌
數字人文將人文學科與技術相結合,通過數字化手段來處理和展示人文資料,以達到更好地研究、傳播和保護人文學科的目的,其是智能技術與人文學科的關鍵樞紐。隨著該技術在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中的應用,圖書館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能力和服務能力有所提升,數字人文資源平臺建設及其開放使用等工作全面推進。地方歷史名人主要指一個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某一個行業或領域中取得較大的成就,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貢獻,并被大眾所知的人物[1]。地方歷史名人資源是記錄地域演變、歷史變遷、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的重要集合[2],也是圖書館開展人文數字記憶工程的首選。目前,國內關于地方名人資源庫建設較早的有廣州圖書館的“廣州人物數據庫”、湖南省圖書館的“湖南名人文庫”、蘇州圖書館的“蘇州名人庫”、寧波圖書館的“寧波名人數據庫”、佛山市圖書館的“佛山歷史名人數據庫”等[3]。在文旅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項目的推動下,各地高校圖書館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發揮其史料保存功能、檢索查詢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宣傳推廣功能。
一、宜昌歷史名人資源庫建設概況
(一)建設背景
宜昌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稱夷陵,素稱“三峽門戶”“楚之西塞”“川鄂咽喉”,歷史上曾是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地,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和通商口岸。宜昌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步形成了濃厚的山水文化和獨特的民間文化,曾孕育一批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如戰國時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西漢時期的和平使者王昭君、明朝的政治家“鐵御史”王篆、清末的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夏明翰等。目前,地方史志館、博物館、紀念館在史志整理、文物收藏等方面的工作有所成就,但與地方歷史名人相關的圖書專著、研究資料、學術成果、視頻聲像等收集與展示有待提升,因此宜昌歷史名人資源庫有必要進行系統的建設與完善。
(二)基本框架與主要內容
1.名人目錄庫
名人目錄庫主要整理地方名人名冊及其傳記,從地域來看,宜昌歷史名人分為本籍和非本籍兩類,本籍宜昌名人指出生在本土的歷史名人,代表人物有秭歸縣的屈原、興山縣的王昭君、宜都市的楊守敬、枝江市的董和等;非本籍的宜昌名人指與宜昌有過人生交集的歷史名人,有的曾在此為官或者生活過,如被貶為夷陵縣令的北宋歐陽修、曾在宜都任太守的張飛、夷陵之戰的孫吳大將陸遜、定居夷陵的東晉文學家郭璞等,有的是途經此地游覽夷陵山水留下詩文的文人學者,如唐朝詩人李白、杜甫、陸羽以及宋朝詩人陸游和“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等。
2.名人著作庫
名人著作庫主要收集宜昌本籍歷史名人的著作,包括地方名人的個人專著、詩作、手稿、日記、信件等。例如: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篇想象豐富、志高義遠,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楊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他一生著述達83種,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地理學方面作品有《水經注疏》《歷代輿地沿革圖》2301幅、軍用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71幅、《水經注圖》304幅等。由此,高校圖書館可通過各類數據庫資源、出版社資源以及網絡資源,收集相關歷史名人著作的數字版和印影版,保護地方優秀文化資源。
3.名人研究資料庫
名人研究資料庫主要收集歷代學者對宜昌歷史名人進行研究、評論的文獻資料,包括圖書、專著、論文、詩作等。例如:以三峽大學圖書館資源數據庫為基礎,可搜索到關于屈原的各類研究論文兩萬多篇、圖書兩千多冊;關于王昭君的各類研究論文五千多篇、圖書四百多冊;關于楊守敬的各類研究論文一千多篇、圖書四百多冊。這些研究資料使宜昌歷史名人的思想和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延伸,是宜昌歷史名人資源的重要補充。
4.名人視頻庫
名人視頻庫主要收集與宜昌歷史名人相關的紀錄片、影視片、舞臺劇、文化講壇、宣傳推廣等視頻。例如:關于屈原的視頻,中央電視臺出品的有紀錄片《屈原》(6集)、探索發現欄目《屈原》(4集)等,關于王昭君的央視紀錄片1部、文史講堂1部、影視劇和舞臺劇13部。這些不同體裁的視頻資料生動地展示了宜昌歷史名人的重要事件與事跡,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名人遺跡遺址庫
名人遺跡遺址庫主要展示與宜昌歷史名人生活軌跡相關的場所,包括故居、舊居、寓所、墓地等,同時還展示后世人們為了紀念宜昌歷史名人而修建的紀念館場等。例如:屈原生活軌跡涉及湖北、河南、湖南等地,因此屈原遺跡或紀念場地主要有湖北的屈原祠、屈原墓、香爐坪、擂鼓臺,湖南的屈子祠、獨醒亭、濯纓橋、騷壇、招屈亭、桃花洞、藏騷閣、屈原碑林,河南的屈原崗、屈原廟。這些遺址遺跡或紀念場地是宜昌歷史名人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傳承載體和人文教育資源。
6.名人圖片庫
名人圖片庫主要收集與宜昌歷史名人相關的人物照片、活動照片、書畫作品、文物圖片等。“宜昌歷史名人資源庫”建設把宜昌歷史名人相關的各類型零散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數字標引并建立成庫,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人圖片庫,實現對宜昌歷史名人文獻資源存儲、檢索和傳播的職能。
二、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建設的意義
(一)保護地方特色文獻,傳承優秀文化資源
高校圖書館建設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實全面、立體系統地還原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精神面貌,同時在保存地方文獻、研究地方文化、宣傳城市魅力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屈原流傳下來的23篇詩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和代表性,從漢朝初年到現當代,大批的學者和史學家對屈原展開闡釋與評述,關于屈原的各類研究論文和圖書有兩萬多篇(冊)。高校圖書館建設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可以對名人的原著作品和研究資料進行數字化分類整理,彌補紙質文獻保存的短板,更能長久地保護和傳承地方優秀文化資源。
(二)建設專題資源平臺,提供研究文獻保障
關于地方歷史名人的文化資源,既有公開出版的圖書、發表的期刊論文、發行的聲像視頻,也有民間資料及內部資源,相關資源主要分散在博物館、文史館、檔案館、圖書館等單位。高校圖書館建設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需要與其他機構合作,把各系統、各區域的文獻資源進行分類采集,加工標引,統一發布,共同建設數字人文專題資源平臺,為文化研究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文獻參考保障、學術交流平臺和資源獲取機會。
(三)發揮文化價值引領,推動思想時代轉化
名人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名人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兼具歷史的傳統性和現實的影響力。例如: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本主義思想、廉潔正直的品性以及鮮明的榮辱觀念具有較強的歷史代表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給后人提供了精神啟迪和文化借鑒,而大眾也可從優秀的名人文化中提高文化認同感和增強文化自信。因此,高校圖書館建設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讓師生在豐富的文化資源體系中深度解讀名人文化的現實意義,進而主動推動名人文化時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地方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三、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建設原則
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建設流程包括框架搭建與設置、文獻收集與分類、數據標引與加工、內容發布與更新等,通過模塊規劃、功能設計和數據標準化處理等技術來構建,需要資源、數據、技術、網絡等方面的強力支撐。為了使建庫工作框架更加清晰,提高成效,高校圖書館在建庫中可遵循以下原則。
(一)標準規范性
標準化原則體現為高校圖書館在數據采集過程中要做到規范和標準,盡可能統一采用國內通用的數據著錄標準、數據格式標準、數據標引標準以及規范控制標準[4],主要是按照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建立數字對象加工、描述、組織、存儲、檢索和服務的技術標準規范,建立元數據統一結構框架和相應的元數據描述、處理、轉換和檢索的技術標準規范,建立網絡資源搜集、篩選、編目、加工、使用的技術標準規范等[5],達到元數據規范、數字對象規范、資源統計規范。
(二)資源專業性
與地方歷史名人相關的文獻類別主要包含名人傳記、名人著作、研究論文、視頻聲像以及手稿書信、口述史料、家族家譜、日記照片等。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信息資源必須是經過審核的正規資源,其來源一方面是把公開出版的紙質資源轉換成數字資源,另一方面是數據庫商已加工的電子資源,如同方知網、北京萬方、重慶維普等公司的國內電子期刊和超星電子圖書,同時要對少量的民間資源或內部資料進行篩選和甄別,確保這些資源和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三)平臺實用性
高校圖書館對資源進行廣泛收集、整理、加工后,建庫的關鍵是搭建系統平臺,目前可應用的數據資源加工與發布平臺較多,應用較廣的系統如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CALIS系統、北大方正數字圖書館DESI系統、同方知網TPI系統等,各平臺系統既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也有各自的局限。因此,高校圖書館應根據數據庫的具體需求選擇具有實用性、穩定性、開放性、可維護性的優勢平臺。
(四)門戶開放性
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資源獲取受到一定限制,存在共享性不足、門戶訪問受限等問題。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是文化公益、非營利性的文獻資料庫,高校圖書館要盡可能與多方協商合作,突破資源壁壘和身份限制,實現門戶資源的開放性。同時,高校圖書館應與專業院系、地方圖書館、史志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等保持良好的聯系,進行資源交流、信息互補,解決數字技術限制、文獻資源缺乏等難題,使新建地方歷史人名資源庫保持良好的合作共享、開放便捷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五)網絡穩定性
強大、穩定的網絡是新建地方歷史人名資源庫實現用戶順暢訪問、高效利用的關鍵基礎,這需要堅實的硬件設備做保障,要有專門的網絡機房、海量數字資源存貯設備和穩定可靠的服務器硬件設備為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保障[6],同時也需要網絡技術人員對網絡進行監控和管理,完善資源庫的各項功能,保證資源庫的穩定性、順暢性和有效性,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用戶的體驗感。
四、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應用與維護
目前,高校圖書館自建地方歷史人名資源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更新滯后、技術老化、重建輕用、知名度低等不足,資源庫的建設不應局限于文獻的保存與傳承,更要加強資源的開發與應用。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和虛擬技術,加強對特色資源庫信息的挖掘和多維展示,搭建人文知識圖譜和可視化展示平臺,讓資源信息清晰結構化、名人資源鮮活立體化,同時要加強推廣與維護,提升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的效能價值,使其保持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人文知識圖譜
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數據列表之間是獨立、松散的,高校圖書館需要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將零散的資源信息以鏈接關聯的方式構建地方歷史名人資源人文知識圖譜。知識圖譜以知識重構的形式深度挖掘地方歷史名人信息,進而展示隱含的知識關聯,實現資源信息聚合關聯,如通過知識圖譜梳理地方歷史名人的社會關系、地理關系、事件關系、資源關系以及人物關系,構建地方歷史名人知識及學術模型,展示地方歷史名人及其作品之間的相關知識等。
(二)搭建可視化展示平臺
高校圖書館可搭建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大數據分析可視化平臺,按照主題(事件)、時間和地點,通過時空結合的方式,把地方歷史名人相關的游學足跡、歷史事件、社會活動以及名人數量、地區分布、貢獻領域等情況自動化映射到地圖上,以全新的可視化視角對特定人物活動或事件進行瀏覽與學習,實現地方歷史名人資源的瀏覽、查詢、可視化等。這增強了資源信息的直觀性、便用性,方便用戶進行知識發現和學術研究,實現地方歷史名人數字資源從“藏”到“用”的轉變。
(三)資源庫推廣與維護
第一,高校圖書館要結合實體館的特藏資源,對地方歷史名人的成果、貢獻、文物及研究文獻進行線上線下展示和推廣,介紹資源庫的內容和特征,提高資源庫的影響力和用戶認知度。第二,高校圖書館要關注相關的研究動態和學術成果,及時補充新的文獻資料數據,對變更后的無效鏈接進行有效更正。第三,高校圖書館要完善資源庫的各項功能,提高檢索效率,保證資源庫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第四,高校圖書館要對資源庫界面設置、使用權限、訪問效率、用戶反饋等進行分析與評估,不斷優化改進,實現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庫“建”與“用”的統一。
五、結語
地方歷史名人是區域文化獨特性的重要體現,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地方歷史名人文獻資源作為特定時期與地域文化、藝術、經濟與政治演化的文字載體,蘊含珍貴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財富,是解讀地域文人思潮、探究地方歷史變革與塑造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資料[2]。高校圖書館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名人資源庫,可促進地方名人文化交流與傳播、名人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
[參考文獻]
[1]張改美.地方名人資料庫的建設與研究:以建設秦觀專題資料庫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圖書情報,2020(12):108-110.
[2]王梓懿,陳晨,王湘華.數字人文視角下地方名人文獻資源的知識組織與關聯研究[J].知識管理論壇,2022(05):521-538.
[3]張書美,劉勁松.地方名人文庫建設研究:以江西省為例[J].情報探索,2016(05):52-56.
[4]胡光林,張文華,高宇,等.“臨川文化名人數據庫”建設思路與實踐[J].蘭臺世界,2008(06):47-48.
[5]宋曉微.淺議公共圖書館縮微文獻數字化[J].學理論,2011(36):184-185.
[6]張筠.名人專題數據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沈從文專題數據庫建設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