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博物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研究

2024-02-18 00:00:00趙懷赫
美與時代·上 2024年12期

摘" 要: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物質載體,民族博物館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藝術,制定好民族工作的相關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研究其從內容與形式的兩方面著手革新的工作策略,通過先進的辦展手段展出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展品,引導各族人民群眾在自我身份構建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認同,鑄牢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民族藝術;廣西民族博物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可追溯到夏鼐發表于1962年的《新中國的考古學》一文,他認為“現今全國的少數民族還很多,他們雖和漢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與漢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緊密的聯系,今日大家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1]費孝通在《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中提出,民族共同體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變化、消亡的,各民族一直處在分化融合的過程中”[2]。關于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費孝通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指出,“漢族通過屯墾、移民和通商,把東亞這一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并取得大一統的格局。”[3]這個民族實體的格局是“包含著多元的統一體,所以中華民族還包含著五十多個民族”。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歷經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2017年黨的十九大和2022年黨的二十大不斷發展,重要性也不斷提高,最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正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立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4]。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概念,需要明確的物質載體來承載。各地民族博物館所保存、展出的民族文化藝術正是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秀載體。因此,民族博物館應當積極革新工作策略,更好地展現中華民族下各民族同根同源、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表現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互相借鑒、融為一體,引導各族群眾在自我身份構建中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心理認同,使得各族人民對中華文明產生興趣、加深了解、強化認知,提升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與依戀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添磚加瓦。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博物館

在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中,如何依據本民族國家的人文歷史等條件來建構一個穩固、和諧、統一的共同體意識,始終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長期課題。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擋的今天,隨之而來的還有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對本國的沖擊。若想成功應對這種沖擊,吸收發達國家優秀元素的同時維持固有的民族特色與社會環境,這就離不開牢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它自然需要一種可靠的物質載體去呈現、傳播和影響社會——民族博物館天然就是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絕佳物質載體。

(一)聯系

“民族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介紹各民族生活以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5]雖然不同學者對于民族博物館的定義有一定的認知差異,但基本都認同“以收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作為民族博物館的突出特色和主要職能。民族博物館通過所收藏和保護的民間文化遺產,富有民族特色的展品(如相關文物、標本、文獻檔案、音影像資料等)傳達民族信息、文化與藝術。這些藏品、資料,以及由此開展的相關民族類陳列展覽,是各民族語言文字、民俗活動、飲食衣著、族群歷史、審美理念和哲學思考的反映,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產生活的文化結晶、藝術結晶。依托民族博物館作為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載體,能夠梳理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藝術發源于中華文明這個“主干”的發展脈絡,從而反映出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同根同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早有淵源。以民族博物館作為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博物館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天然屬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包羅萬象、強盛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因多民族文化的多樣與充實而包羅萬象,因多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生命力而強盛發展。多樣充實、極富生命力的各民族文化在展現中華文化的民族博物館中理應得到客觀真實、原生態的呈現,更為全面地展現與傳播中華文化,進一步鑄牢對于中華文化的民族認同。作為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會、交流的重要平臺,民族博物館應當以中華文化為主軸展現各民族文化,表現各民族文化植根于中華文化的主干上開枝散葉。

(二)功能

類型豐富的民族博物館館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絕佳表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歷史記憶、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和宗教信仰等共同性關懷的內容表現出來的[6]。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離不開對這些共同性關懷內容的逐一表現。民族博物館在對本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展現時,通常也從歷史記憶、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著手。例如,以古代遺址、歷史地圖表現歷史記憶,以婚禮道具、民族樂器表現風俗習慣,以祭祀現場表現宗教信仰等。這種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全方位展現,就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供了絕佳的宣傳教育陣地。

廣泛分布的民族博物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平臺。博物館作為信息傳播與宣傳教育的絕佳工具,在民族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一直起著傳遞思想觀念和構建價值體系的重要作用。博物館中的民族博物館更是保存、展現和傳播民族特有的文化與藝術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隨著國內博物館事業的持續推進,民族博物館的發展也乘勢上升。據統計,全國以民族為主題的博物館數量已超200家[7],另有大量涉及民族題材的各類博物館。這些廣泛分布于我國內地和邊疆各地的民族博物館已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絕佳工具,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相對較少的民族地區顯得尤為重要。

(三)現實

民族博物館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功工作經驗。正因為民族博物館能夠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載體,具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天然屬性,所以在我國內地及邊疆的各個地區,特別是各民族地區,就通過各種各樣的民族博物館以自身資源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達斡爾民族博物館、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等。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達斡爾民族博物館就展出了很多同時具有漢族、滿族等多民族元素的手工刺繡工藝品。這些刺繡工藝品所蘊含的手工技法、紋樣元素與審美理念融多民族文化藝術于一身,是達斡爾族早期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呈現。位于我國海南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館所收藏的大量語言類古籍記錄了嶺南及海南地區俗語、方言、諺語等產生、變化和發展。千百年來,各地的通俗語言在交流中互相影響,多方吸收北方官話及多民族語言元素,最終形成自己的通俗語言并在交流中不斷變化。很多民族博物館都分布在我國的各個地區,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以自身的館藏條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

民族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存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策略缺陷。由于我國區域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尤其很多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水平有限,很多民族博物館在展陳策略上存在較大改進空間。一方面很多民族博物館由于藏品有限或者展陳空間不足只能展出少部分藏品,展陳內容不夠豐富;另一方面很多民族博物館在展陳手段上裹足不前,仍主要采取玻璃展柜一類較為傳統僵化的靜態展示手段。這些內容與形式上的不足成為很多民族博物館需要改進的空間。

民族博物館作為具有穩定性、知識性、權威性和大眾教育服務能力的文化機構,已然成為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載體,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文化陣地。民族博物館通過保存、展現和傳播民族文化藝術的形式,理應在鞏固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工作主線的今天,民族博物館積極發揮自身特有的資源優勢與機構優勢,強化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與凝聚力,推動各民族人民構建統一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以及身份認同,通過各民族人民統一的認同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內容與形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策略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博物館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辦好各種專題陳列和鑒賞陳列[8]。由于地區發展不均衡、民族博物館的局限性等各方面的原因,民族博物館不具備通史陳列的條件,所以應當把工作的重心放在靈活多樣的民族文化藝術專題陳列與鑒賞陳列上。民族博物館應當充分利用其館藏特點揚長避短,能夠在一個較小的場館里展現那些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民族文物展品與民族藝術形式,從而體現我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觀展者通過相應的專題陳列與鑒賞陳列,飽覽各民族藝術美的欣賞,提高對各民族藝術的了解程度與鑒賞水平,陶冶民族藝術情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教育融入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鑒賞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廣西作為我國南部邊疆的民族自治區,有漢、壯、瑤、苗、侗等12個民族在此世代居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數最多的省級行政區。各民族在風景秀麗、物產富足的廣西地區生存繁衍,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2021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壯族文化展時表示,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9]。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民族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工作策略具有較高的參考與研究價值。

(一)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

民族博物館所藏的器物展品和文獻資料是民族文化藝術的載體,它們不僅代表了當時所被賦予的功能和意義,更能折射出其所處的時代、地區和族群自身的繁衍歷史、社會變遷、經濟文化、民俗禮俗等精神文化的部分。廣西民族博物館通過收藏、陳列和展出的民族文化藝術展品,系統性地展示了八桂大地上多民族千百年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從多個角度共同向觀展者呈現了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同根同源、和而不同、互有交叉,表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源遠流長。

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在辦展中,就通過歷史記憶、生產方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多方面的實體文物、圖文音影像資料等藏品,向觀展者介紹了從歷史、生產和生活的多個角度體現了廣西地區各民族文化發源于中華文明,不僅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而且與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互有交叉。

1.歷史記憶:從和輯百越到改土歸流

共同的歷史淵源與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廣西地區在兩千年前就并入了中國的版圖。兩千多年前,秦王嬴政為統一嶺南,開鑿靈渠,將漓江與湘江連到一起。自此,源源不斷的糧草與兵力由中原借助靈渠運至嶺南。自嬴政統一嶺南,并設了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作為嶺南三郡實行治理后,八桂地區的各民族就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廣西民族博物館在展覽中通過展出唐代嶺南道行政地圖、明清土司遺址、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等圖文器物展品,表現了廣西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歷史淵源與歷史記憶。兩千多年以來,先是趙佗實施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將中原文明的農耕技術與思想觀念引入嶺南地區,隨后唐代的羈縻制度、元明清的土司制度以及清代的改土歸流等諸多民族政策都使得廣西地區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并且愈加緊密,不可分割。展品中蘊含的民族政策與民族制度不僅有力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遏制了地方分裂勢力,而且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聯系和交流,極大地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2.生產方式:從野生稻到稻作文化

我國作為水稻栽培的起源國,水稻在農耕生產發展史上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廣西地區雨水豐沛、光照充足,發展水稻農耕的自然條件極為豐富。幾千年來廣西各民族通過種植水稻生存繁衍,并圍繞水稻農耕形成了極為燦爛的稻作文化。廣西民族博物館所展出的野生稻標本、碳化稻谷、石鏟等農耕工具、灰粽的制作工藝以及銅鼓藝術均是廣西地區稻作文化的重要組成。

造型各異、多姿多彩的銅鼓是展覽所展出的重要文物,是廣西地區物質文化的體現。銅鼓在廣西地區的生產生活中既娛神也娛人,并由此衍生了燦爛的銅鼓文化。銅鼓的鼓面、鼓身上的紋樣與裝飾物都是與當地農耕活動息息相關的元素,如水田、青蛙、太陽和雨水等。銅鼓紋飾作為八桂地區歷史悠久的農耕稻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八桂人民對風調雨順、稻谷豐收的美好祈愿。廣西地區的稻作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在情感共鳴中強化了群體認同與文化認同。

3.風俗習慣:從服飾織物到節慶禮俗

展覽通過展出的刺繡、織錦、花轎、金銀飾品等生活類文物來表現八桂地區人民審美理念、婚喪嫁娶、節慶禮俗、祭拜天地祖先等生活文化藝術,這與中原地區有許多共通之處,表現二者同屬于中華民族大家庭。比如,博物館所展出的服飾織物的花紋,飾品的制作工藝與審美,甚至銅鼓上的紋樣均存在中華民族下各民族文化藝術相互交融的表現。

展覽還復原了某家的祖宗牌位、畫像等宗祠祭祀場景,表現了廣西地區各民族與漢族相近的祭祖文化。另外,展覽所展出的明代十二生肖紋銅鼓、清代雙龍團壽紋銅鼓等文物,既是廣西地區獨特銅鼓藝術的結晶,又以中原文化的十二生肖、團壽紋等經典紋樣裝飾,均是廣西地區與中原地區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交叉重疊、互相借鑒、相互影響的體現。

4.語言文字:多民族語言文字的融合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生活中日常交流、記錄歷史等功能的重要工具,也是一個民族獨具代表性的文化標志。廣西民族博物館通過展出有漢字、壯文等不同民族文字的碑刻拓片、文書古籍、石碑文物等,表現廣西地區各民族語言文字的交流、融合與發展。例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的一件同時刻有漢字與古壯字的“泰山石敢當”鎮宅石,就是中原地區泰山石敢當習俗傳播至廣西地區后,中原的鎮宅石文化與本土文化習俗的相融合產物。

廣西民族博物館通過展出的各類文物展品,從民族歷史、農耕勞作、語言文字到婚喪嫁娶無所不包,合力從民族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共同表現了廣西地區多民族的民族觀念、生活記憶與文化藝術。同時,這些展品也是廣西地區多民族千百年共同生活、相互交織、互相影響的具體表現,證實了中國的歷史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繁衍、共同發展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表現。

(二)形式: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手段

廣西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最多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其民族博物館也具有較高的辦展水平與較為先進的辦展理念。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的“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為例,辦好民族文化藝術的專題陳列與鑒賞陳列,不僅要依靠豐富多元的展品,更要緊跟時代潮流,依托先進的技術手段與辦展理念。只有為觀展者創造更現代化的觀展條件,做到展覽的場景化、數字化與互動性,提高觀展者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與歸屬感。

1.生活式呈現:場景化的復原陳列

博物館的場景化復原陳列是指選取某一歷史事件場面、某一自然生態環境或某一生活場景進行還原或重現,以吸引參觀者,加深其觀展印象并產生聯想[10]。構建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可以在展覽中通過場景化的復原陳列,再現各民族紛繁多彩的民族藝術與民族文化,展現千百年來不同民族文化藝術的共同點與共通性。

作為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常設展廳,“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就通過各種辦展手段實現了廣西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的跨時空重現,綜合背景墻、實體文物和塑料模特等,復原了農耕、嫁娶、祭祀、貿易等多方面的生活場景,充分展示了對民族文化藝術場景化的復原。在諸多場景化復原陳列中,最為典型的場景化的陳列就是在“圩鎮貿易”單元。這一單元,展覽現場按照原比例搭建了一處獨具廣西地方特色的騎樓建筑。由于騎樓是商住兩用的建筑,因此還有各式各樣的商鋪作為騎樓建筑的景觀展示給觀展者,如米行、藥鋪、布莊、雜貨鋪等,服務廣西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座“騎樓”里,既有背景壁畫、人物雕塑、實體道具等傳統復原手段,也有多媒體投影、觸摸屏互動等新興技術手段,力求從多方面還原廣西各城鎮獨特的街區風貌,展現廣西少數民族獨特的圩鎮文化。

2.多媒體展現:數字化的動態展示

在信息技術高歌猛進的新媒體時代,博物館展覽已經離不開數字化的動態展示。虛擬現實、觸摸屏、立體音效、多媒體投影等已經成為諸多博物館的新型展覽形式,合力為觀展者提供豐富多樣的觀展體驗。依托于信息技術,博物館展覽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單一的靜態展覽,而是發展為更加多樣化的動態展覽。博物館為觀展者提供的觀感體驗也從單純的視覺欣賞發展到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于一體的身臨其境式的欣賞。這種進步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博物館對于館藏的民族文化藝術的表現力,最終服務觀展者的多種感官,使其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民族博物館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展示不能僅僅停留在靜態的陳列上,更應該綜合使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的動態展示。比如在該展覽的“和諧樂章”展區,就綜合利用各式傳統的靜態陳列與新興的技術手段,為觀展者重現了廣西地區各民族的重大節慶場所。為了給觀展者表現民歌藝術,相關人員便在展區中繪制了蘊含著中國古典意蘊的山水畫作為背景展墻,并通過字幕展示民歌歌詞。展覽還將展墻之間的音響偽裝成“山水”間自由分布的山石,通過聲控技術配合背景墻上的山水風景播放民歌音樂,觀展者可隨著自己觀展的步伐一邊“游覽”八桂大地的山水美景,一邊聆聽廣西少數民族民歌藝術。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數字化動態展示,讓藝術不僅僅是隔著玻璃的靜態陳列,而是營造了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多樣化語境,讓藝術“動起來”,使觀展者真正融入并參與到民族文化藝術中,對民族文化藝術有更為清晰、生動、深刻的認識。

3.沉浸式體驗:交互性的觀展方式

“沉浸式體驗”是當下博物館行業向前探索的重要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前人無法想象的視聽奇觀也狂轟濫炸般不間斷地刺激著人們的感官,從而提高了觀展者在觀展中獲得快感的閾值,對觀展的期望也不斷增長。由于資金、技術、理念等方面的不足,傳統民族博物館展覽中的交互設計很少,很難滿足觀展者的觀展期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做好民族工作,一些民族博物館正積極地探索沉浸式體驗,調動各種條件為觀展者創造和營造沉浸式敘事性故事,提高觀展者的多種感官參與度,探索民族藝術、人物、文物與觀展者交互性的實現。

廣西民族博物館在設展中,依托于各種數字媒體技術吸引觀展者積極投入展覽中設置的互動和體驗中來,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讓文化的認知與沉浸式體驗相結合。觀展者在游覽中較為全面地滿足自己視覺、聽覺和觸覺的需求,從而較為沉浸式地融入展覽創造的敘事語境中。觀展者與觀展對象產生有情感性、有記憶點的實時交流互動,創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從而生動、直觀和周詳地了解八桂大地與中原地區一脈相承,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

三、結語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民族博物館,不僅是建設文化強國、鞏固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重要舉措,更是形塑與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象、宣傳與展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途徑。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需要民族博物館執行優秀的工作策略。在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廣西民族博物館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理論指引,在工作策略上從內容與形式兩大方面同時發力。一方面做好廣西地區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內容展陳,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以新理念、新技術革新博物館陳列手段,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藝術體系,鞏固廣西地區的民族文化藝術與中原地區的文化藝術一脈相承卻又獨具特色的認知,做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夏鼐.新中國的考古學[J].考古,1962(9):453-458.

[2]費孝通.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0(1):147-162.

[3]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3-21.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5]胡琦,熊坤新.民族特色博物館的文化傳播與互動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4):115-120.

[6]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7]陳蜀西,李春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民族博物館敘事:講好中國故事[J].中國博物館,2022(4):16-20.

[8]蘇儒光.淺談我國民族博物館的戰略地位[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1):101-104.

[9]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牢記囑托 勇擔使命 奮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J].中國民族,2022(1):26-28.

[10]李星麗,王踐.場景化與數字化:廣西民族博物館陳列藝術探析[J].四川戲劇,2020(4):61-63.

作者簡介:趙懷赫,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乱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一级α片| 欧美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不卡| 91在线播放国产| 性视频一区|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欧美色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色| 综合色亚洲| 伊人久综合|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9966国产精品视频|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日韩欧美国产区|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啪在线91|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成人精品亚洲|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本亚洲精品网站|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