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成縣的耕地利用與鄉村經濟發展情況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其耕地資源分布、類型、質量及利用現狀的基礎上,探討耕地利用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通過深入研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振興鄉村經濟的路徑。
關鍵詞:耕地;成縣;鄉村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在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的指引下,以及相關政策文件對耕地保護與利用的明確要求下,探究成縣的耕地利用與鄉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縣的耕地利用狀況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合理利用耕地,既能保障糧食的穩定供應,又能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深入研究,可以明確如何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推動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耕地利用與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這不僅關乎成縣的發展,還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具有積極的作用。
1 合理利用耕地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是國家和人民得以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要素。在當今時代,合理、高效地利用耕地是穩定糧食生產、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關鍵所在。人們必須深刻認識到,足夠的耕地面積是糧食產量的基礎保障,良好的耕地質量則是確保糧食品質的關鍵要素。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精細化的管理,全面統籌和安排耕地資源,能確保在這片土地上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數量充足且品質優良的糧食,從而滿足人們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而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若忽視了對耕地的合理利用,則可能會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一旦糧食供應出現問題,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的生活。從宏觀層面來看,糧食短缺可能導致物價上漲、社會動蕩;從微觀層面而言,會讓每個家庭面臨食品匱乏的困境[1]。必須高度重視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通過各種有效措施,如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等,確保耕地能夠持續穩定地為人們生產出足夠的糧食,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1.2 推動農業現代化
耕地是農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科學合理地利用耕地,有利于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創新,同時推動農業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進而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通過現代化的轉型,能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增強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2]。
1.3 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對耕地的合理利用,還能夠拓展出多種多樣的產業形態。例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充分挖掘當地獨特的農產品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發展休閑農業,將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相結合等。這些新的產業形態可以與旅游、加工等其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一套多元化的鄉村產業體系。
2 合理利用耕地與鄉村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2.1 耕地利用對鄉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耕地的合理利用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科學種植和管理,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和高效,這是鄉村經濟的基礎支撐。優質的耕地利用能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鄉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同時,良好的耕地條件有利于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等,打造農產品品牌,增強鄉村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拓寬鄉村經濟的發展渠道。此外,合理規劃的耕地還能成為鄉村生態景觀的一部分,與鄉村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吸引游客,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繁榮[3]。
2.2 鄉村經濟發展對耕地利用的影響
鄉村經濟的發展對耕地利用具有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鄉村經濟的增長可以為耕地保護和利用提供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有了足夠的資金,可以加大對耕地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改善耕地的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技術的進步也能使耕地利用更加科學、高效,減少對耕地的不合理損耗。另一方面,鄉村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會促使耕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例如,隨著第二、三產業在農村的興起,可能會導致部分耕地向其他用途轉化,若規劃合理,也能實現耕地的高效綜合利用。同時,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度提高,會推動耕地的生態化利用,注重可持續發展。然而,若鄉村經濟發展方式不當,也可能出現對耕地過度開發、破壞耕地生態等問題,對耕地利用產生負面影響[4]。
3 成縣合理利用耕地和鄉村經濟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
3.1 成縣耕地利用和鄉村經濟發展現狀
3.1.1 耕地資源的基本情況
成縣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成果數據公報顯示,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成縣耕地面積為36 255.22 hm2。全縣耕地全部為旱地,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城關鎮、雞峰鎮、店村鎮、紙坊鎮和拋沙鎮,占全縣耕地的45.49%。為確保糧食安全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成縣積極動員各級力量參與撂荒地治理,出臺了相關文件并召開專題會議做出扎實安排。截至2024年5月底,成縣核查撂荒地521.09 hm2,完成復耕復種整治約474.18 hm2,完成率91%。
3.1.2 鄉村經濟發展水平
2023年,成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2.2億元,同比增長6.5%。農業產值均有所增加,其中經濟作物增長較快,如蔬菜、中藥材、園林水果等。畜牧業增長強勁,牛、羊、豬、家禽的出售和自宰數量均有增加。成縣深入推進畜禽養殖突破提升行動,扶持規模養殖企業,并帶動群眾穩定增收。同時,加強農村建設,包括“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飲水安全改造等。成縣農業農村經濟總體穩中向好,但仍面臨種植養殖成本壓力、缺乏現代農業技術等問題。當地已提出相應對策,推動鄉村經濟進一步發展。
3.2 成縣耕地利用和鄉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3.2.1 耕地質量下降
過度施用化肥、農藥等,逐漸導致土壤出現板結的狀況,肥力也隨之不斷減弱;同時,一些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過度開墾、缺乏科學的輪作安排等,都會嚴重破壞土壤原本的結構和生態平衡。此外,水土流失和各種土壤污染等因素也會對耕地質量造成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使得耕地的質量不斷下降。
3.2.2 耕地撂荒現象
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外流,使得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人力進行耕種;或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所獲得的收益不高,這就導致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不高;耕地分布較為分散、呈現碎片化的狀態,不利于進行規模化的經營,使得耕地被閑置而出現撂荒的情況。
3.2.3 鄉村產業發展受限
第一,耕地質量的下降及撂荒情況的出現,會直接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制約與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第二,缺乏行之有效的產業規劃和正確的引導,導致產業結構呈現出單一的態勢,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強大的競爭力;第三,可能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使得難以有效地推動鄉村產業實現創新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4 合理利用耕地促進成縣鄉村經濟振興的路徑
4.1 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首先,制定更為嚴格且細致的耕地保護法律法規。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規范各類涉及耕地的行為,使保護工作有法可依。同時,加大執法力度,組建專業的執法隊伍,對非法占用、破壞耕地等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形成強大的威懾力。
其次,積極推廣科學的土壤改良技術。例如,成縣農技推廣中心要廣泛宣傳增施有機肥的益處,讓農民認識到有機肥對土壤肥力和結構優化的重要性,引導農民主動采用綠色環保的方式。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土壤深耕工作,打破土壤板結層,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
最后,構建完善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實時、動態地監控耕地質量,詳細記錄各項數據和指標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質量下降,能夠迅速根據監測結果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如調整種植結構、改進施肥方式等,保證耕地質量。
4.2 優化耕地利用模式
首先,大力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等可持續發展模式。生態農業強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采取生態防控措施等,既能減少對耕地的損害,又能保障農產品的安全與品質。有機農業則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規律,嚴格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生產出綠色、健康的有機產品,保護耕地的生態功能。
其次,積極推行合理的輪作、間作制度。輪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間作則能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效益。科學規劃不同作物的種植順序和搭配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耕地的生產潛力,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最后,緊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和優勢條件。探索適合本地的特色種植、養殖模式,如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發展特色果蔬種植,或依據當地的地理環境開展特色水產養殖等。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耕地利用的多樣性,還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3 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首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引入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加工產品。這樣不僅能延長產業鏈,還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顯著提高農業效益。例如,將新鮮水果加工成果脯、果汁等,將糧食加工成各類食品等,拓展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和盈利渠道。
其次,積極促進農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等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風光、農耕文化等獨特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可以建設生態農莊、農事體驗園等,吸引游客前來觀光、休閑、體驗農耕生活。并且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歷史遺跡等,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通過農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最后,加強產業間的協作與聯動。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農業、加工業、旅游業等不同產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之間開展合作,共同研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通過企業協作與聯動,逐漸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全面增強鄉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為鄉村的繁榮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4.4 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首先,為了更好地推動耕地保護和利用,應及時出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激勵性的相關政策。例如,進一步完善耕地補貼政策,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提高補貼標準,讓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耕地的農民切實享受政策紅利,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大力推廣農業保險,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其次,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強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確保灌溉用水的充足和穩定;修建和改善農村道路,方便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在農村生活環境方面,加強對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的衛生條件。通過這些舉措,全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活環境。
最后,設立專項扶持資金。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鄉村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和企業開展特色種植、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幫助其擴大產業規模和提高經濟效益。另一部分資金用于支持科技創新,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農業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動農業生產向智能化、現代化轉變。專項扶持資金的引導和支持,為鄉村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加速鄉村振興的步伐。
4.5 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支撐
首先,高度重視對農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工作。通過組織定期的培訓課程、講座和現場示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向農民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及田間管理等知識,切實提高他們農業生產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讓農民能夠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從而更好地應對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問題,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其次,積極引進和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政府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優秀的農業技術人才來到技術村,為鄉村農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同時,加強對當地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各種學習和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不斷成長和進步。這些人才將成為推動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的中堅力量,為鄉村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最后,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整合各方資源,確保農民在遇到技術難題時能夠及時獲得專業的解答和指導。組織農業科技服務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服務。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遠程視頻指導等,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5 結束語
以成縣的耕地利用與鄉村經濟發展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耕地資源分布、類型、質量及利用現狀,探討了耕地利用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探索了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以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包括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優化耕地利用模式等,以增強鄉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推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蘇浩,李佳珂,劉坤,等.山東省耕地利用凈碳匯變化與耕地利用效益關系研究[J].地理科學,2024,44(5):864-873.
[2] 杜怡銳,王輝.我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利用生態效率時空演變特征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21(5):38-42.
[3] 朱文娟,孫華.江蘇省縣域耕地利用生態效率時空動態性及驅動機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24,33(4):784-798.
[4] 唐瑩,孫玉晶.糧食安全視角下東北地區耕地利用功能轉型特征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2):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