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剛

“時間之輪”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的火車站附近有一扇圓形的“門”,與波蘭盧布林市的另一扇“門”實現信息互通,兩者相距約600公里。這兩個裝置上都設有大屏幕和攝像機,彼此實時傳送圖像。它被稱為“時間之輪”,旨在建立一種數字橋梁,鼓勵人們破除偏見與分歧。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越來越有條件不去理會道聽途說,只相信眼見為實。“相信”,似乎應該變得越來越容易。
但是,科技無善惡。不知從何時起,“有圖有視頻”不再“有真相”。“深度偽造”把原本極具現場感和真實性的圖像、視頻變成了鏡花水月,也把互聯網時代變成了“后真相時代”。扭曲的信息傳播催生出極大的社會風險,人們則越來越不愿去“相信”……
然而,“相信”往往是動力所在。疑慮重重無法邁出堅實的步伐。
武俠小說大家古龍的名篇《孔雀翎》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游俠退隱許久,忽遭仇家上門,約期一戰。久疏戰陣,生死難料。游俠求助于昔日闖蕩江湖結交的摯友、武林世家孔雀山莊的莊主,借得威震天下的第一暗器——孔雀翎。戰期至,游俠從容出戰,以雷霆萬鈞之勢一劍斃敵。事后他才驚覺,孔雀翎竟已遺失!游俠赴孔雀山莊謝罪,愧疚無比。摯友告知:出借的實為贗品,孔雀翎真品早已被其先輩遺失!多年來鎮守孔雀山莊,令無數強敵不敢輕犯的,其實只是個“神話”。游俠愕然,恍然:自始至終,自己缺的并非殺器,而是自信。
小說家通過精巧的構思和敘事,講明了一個并不深奧的道理:自信才能成就自我,突破自我。
南宋孝宗皇帝喜研讀佛法,還親自參禪修禪,是一位對佛教情有獨鐘的君王。南宋淳熙三年(1176),德光禪師住持靈隱寺不久,宋孝宗便請他進宮探討佛法與禪學。九五之尊,是否真心鉆研佛法?是否通佛情,達佛理?帶著疑問,德光禪師選擇“相信”。他的奏對真誠直接,知無不言,孝宗所言不通之處,他亦不避諱,一一糾正。孝宗頗為滿意,御賜他法號“佛照”,取意“佛光普照”,且準許保留原法號,稱佛照德光禪師。
佛照德光與宋孝宗頻頻“以禪相會”,為佛教地位的提升與禪學思想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起到了以佛理促善治的作用。孝宗在位期間,整頓吏治,裁汰冗員,重視理財,賑濟百姓,南宋呈現安定局面,史稱“乾淳之治”。宋孝宗則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最賢明的皇帝,史家譽之“南渡諸帝之稱首”。
有一次,宋孝宗忽患眼疾,只能用一只眼視物。消息傳出,北方的金國伺機遣使送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戲謔之意昭然若揭。遭遇外交難題,面對文武百官眾說紛紜,孝宗選擇“相信”佛照德光——既然“禮物”是菩薩像,就讓佛學大師來應對。
佛照德光遵照佛教禮儀接收了觀音像,并憑借智慧和學識,當場創作一首傳誦后世的偈頌:“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自是太平無一事,何須弄出許多般。”他把宋孝宗稱頌為當世觀音,將“一眼視物”與“千眼千手”融為一體,展現出“一眼勝千眼,一手抵千手”的圣者形象。孝宗龍顏大悅,眾臣為之嘆服,金使唯唯而去。
這段有關一國之君與佛學大師的佳話,詮釋了互信才能共贏的道理。
在這個很難去“相信”的時代,我們仍然要努力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