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
韶華流轉,我們即將迎來農歷甲辰龍年。如果在這段時間翻看手機上的網絡文章,一定會有人告訴你——相信這個、相信那個,相信“相信”的力量……誠然,歲序更新之際,人生的餐桌上比任何時刻都需要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掃卻雜陳、蓄勢待發。
或許是出于職業性的警覺,我總會不自覺地對這些字眼保持一定的距離。特別是在虛假信息泛濫、網絡暴力事件頻出的互聯網環境中,隨便的一句話、一張圖,就能讓我們輕易交出廉價的“相信”;太多事態的發展超出我們的預期,情緒的“力量”愈發肆無忌憚起來。我們有必要去思考:究竟什么是值得“相信”的?如何掌握手中的“力量”?
相信,認為正確或確實,不懷疑;力量,無形之中改變著世界。這兩個詞疊加在一起時,是否會讓你感到亢奮?且慢,表面的“不懷疑”,背后或許是恐懼、憤怒、激動等情緒推著大腦作出的決定;無形的事物,往往會在實實在在的“沖擊波”中展示出驚人的面孔。
謠言,就是最好的例證。喬治·勒費弗爾在其著作《1789年大恐慌:法國大革命前夜的謠言、恐慌和反叛》中,展示了“相信”的力量及其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沖擊:民眾對“盜匪來襲”的消息深信不疑,謠言引發一連串大規模的恐慌。同樣,在中國歷史上,民眾一旦“相信”謠言,極有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發騷亂,或是聚集起破壞性的“力量”。如西漢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長安城中流傳“洪水即將爆發”的謠言,百姓驚慌奔走,相互踐踏,老弱號呼。

當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謠言借著網絡飛速傳播,消息擴散的速度遠超其被證實的速度。同時,謠言突破了地理限制,造成更大范圍的影響。顯然,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對“相信”的力量保持謹慎。“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以過往的事情去衡量,以眼前的事情去檢驗,以公平公正的觀點去考察,流言蜚語自會走向滅亡。
除了謠言,人們往往還會相信刻板的“標簽”。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見到一些“貼標簽”的行為,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網上沖浪”中,一些網友沒有耐心,也無法詳細獲知他人的身份、地位、言談舉止等信息,不愿了解完整的事件和故事,僅憑幾個“符號”或某一特征就下定論。如女生的粉色頭發會被認為是非常規的,有人被貼上了叛逆者標簽,因整體性偏見遭受網絡暴力。所以,在復雜信息環境中,請不要僅憑自己已有的價值判斷去臆斷人或事,真相可能并非是你所“相信”的那樣。
你是否在算法推薦中活得越來越封閉?不熟悉、不認同、不喜歡的內容被自動過濾掉,某一類同質化信息被反復推送,自我偏見和喜好被不斷強化,這像不像一個“繭房”?
《半月談》刊載的一篇評論文章稱:“有人將其稱之為大數據時代的‘坐井觀天’……每天只能看到‘頭上的一片天’,卻以為看到的是‘整個世界’,而自信心一天比一天膨脹。久而久之,真實的世界再也看不到,甚至對真相滴水不進,寧愿相信由自己想象出來的假象。”
走出你所在的“繭房”!有學者認為,受眾需要樹立對算法的防范意識。不同的平臺具有不同的核心算法,但是企業將追逐利益作為目標之一,經濟效應和社會效益難以達到完美的平衡,這就需要受眾意識到算法存在的問題。培養自己的兼容性心理,同時,不斷了解智媒體媒介傳播的機理并主動找尋多元觀點,打破算法的同質化內容,豐富自己的頭腦。
當“用戶意識”蘇醒后,需要更自主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一是閱讀,二是豐富經歷——在涉獵各個方面的書籍時,去糟粕、存精華,在對各類觀點的總結中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將視野面向廣闊的社會、實踐和現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和各行各業的人交流。只有這樣,在面臨信息社會的“繭房”時,我們才能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