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23年6月,經過5屆政府間會議,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通過了BBNJ協定,并于2023年9月開放簽署。截至2023年11月,已有8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但BBNJ協定仍需等待各成員國的法律通過,在第60個國家批準120天后生效,預計未來3年內將對我國生效。因此,我國當未雨綢繆,加強自身的海洋法律制度與BBNJ協定接軌。
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以下簡稱“BBNJ協定”)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的第三個執行協定,主要圍繞四個議題:海洋遺傳資源、包括海洋保護區在內的劃區管理工具、環境影響評價、能力建設與海洋技術轉讓。
我國海洋法律制度與BBNJ協定接軌意義如下:
首先,將大大地改變現有國際海洋政治地理格局和國際海洋法律秩序。在國際海洋法治面臨諸多復雜形勢的背景下,國際海洋新公約的出臺,將大大地改變現有國際海洋政治地理格局和國際海洋法律秩序。BBNJ協定作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對于該海域的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國際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不僅有利于我國積極應對國際海洋法治變革,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還有利于我國提升全球海洋治理的國際話語權,重塑公平公正的國際海洋法治環境。
其次,有利于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大局。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海洋利用大國,同時也是現行多邊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在與BBNJ協定接軌進程中既有維護自身發展利益、維護和諧海洋秩序的需要,也肩負著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的責任。因此,BBNJ協定帶來全新的海洋安全、發展利益協調機制,對中國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既需要中國有因應時勢的對策方案,也需要有謀劃長遠的發展戰略。
再次,我國海洋法律制度與BBNJ協定接軌有利于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推動國際社會共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適時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并加強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在國內層面,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BBNJ協定作為國際社會治理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的最新協定,不僅是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歷史機遇,也是落實中國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將會促進中國建設海洋強國,以及加快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
那么,我國海洋制度的宏觀理念應如何與BBNJ協定的立法理念接軌呢?
從我國大量海洋法律法規來看,我國關于海洋的立法理念是保護與利用并重;BBNJ協定圍繞保障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其立法理念是保護優先,并且審慎地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開展海洋利用活動。
首先,中國應注重我國海洋立法理念與國際接軌,要知道當前國際海洋立法理念已經是保護優先了。轉變立法理念不僅有利于我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公海資源,也有利于我國在新一輪的公海勢力劃分過程中充分保護本國利益,并提出中國方案。具體來說,中國在構建國內海洋法律體系時,應充分運用國際立法機遇表達自身的理念、訴求與立場,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國際海洋法律體系接軌。因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國立場與方案,與BBNJ協定理念高度吻合。此外,中國還要加強對海洋生物資源的立法保護,維護國家間的海洋資源公平分享和發展潛力。
其次,我國海洋法律制度的宏觀理念偏向保守性立法。如:在國際交叉海域如何解決爭端,如何公平合理分配海洋區域權益、如何與外國友好協作等方面在中國海洋法律制度中基本上還屬于空白;而BBNJ協定主要依據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公平原則以及公正和公平分享惠益等國際法原則制定,這些國際法原則是合作的、共益的。因此,中國可以考慮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的前提下,促進本國海洋法律制度與BBNJ協定接軌。具體來說,中國要重視國家間的合作,加強合作性、共益性的海洋立法;中國要促進海洋利益攸關國之間的溝通互信,建設國際交叉區域的合作共益法律制度;中國要積極化解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上的權利爭端;中國還要不斷擴展海洋區域戰略空間,開創國際共贏發展的法律新路徑。
我國海洋法律制度與BBNJ協定接軌的具體落點如下——
第一,我國深海采礦法與BBNJ協定的接軌。中國關于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遺傳資源的勘探、開發和保護,主要體現在中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中。BBNJ協定談判期間,各國一直圍繞著海洋遺傳資源的勘探、開發、使用、分配等內容產生爭議;但中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頒布于BBNJ協定通過之前,無法與BBNJ協定的最新規定接軌,亟待完善。具體來說:首先,在國際合作方面,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未涉及開展國際合作等內容,應在其中加入促進國際合作、實現海底礦產資源的惠益與分享、轉讓海底采礦技術等內容,從而規定完善的合作方式和流程以保證中國在深海采礦領域的權益;其次,中國應當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與BBNJ協定接軌,建立海洋信息交換機制和國際合作勘探機制,并且達成各方合作與責任承擔的共識。
第二,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與BBNJ協定的接軌。盡管在2023年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展示了中國對海洋可持續發展更為全面的考慮,如:“將海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考核評價的內容”、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以外,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適用本法相關規定”;但這些與BBNJ協定關于海洋環境保護的嚴格要求仍有差距。中國應在之后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修訂過程中,制定或規劃更為有效的環保措施與BBNJ協定接軌:首先,促進環境評估規則與BBNJ協定接軌。中國應當明確海洋戰略環境評估的地位,并在經濟和技術上可行的情況下基于決策公開和透明原則進行累積性環境評估。其次,促進環評范圍與BBNJ協定接軌。中國要適當擴大戰略環評的范圍,完善公眾參與戰略環境評估的程序性規則,并給受影響公眾提供充分有效的表達意見機會。同時,中國要考慮擴大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適用范圍,不應只局限在國家管轄權范圍內區域,還應對中國公民、中國法人等在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的行為進行管制。最后,中國應完善配套措施,以提高海洋環保的執行力度,確保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有效實施。
第三,我國與外國的海洋技術轉讓制度與BBNJ協定的接軌。近年來,中國海洋科技水平取得了顯著提升;但在整體上,中國與海洋強國的差距依舊明顯,在新興技術領域仍處于后進階段。要推動我國海洋技術轉讓制度與BBNJ協定的接軌:一方面,中國應當展現海洋大國的擔當,主動向最不發達國家、群島國家、小島嶼國家轉讓必要的海洋技術以促進其對于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生物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我國應該以BBNJ協定的生效為契機,積極與海洋強國、其他機構、組織或團體建立技術轉讓與交流機制,促進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具體來說:首先,我國可以根據BBNJ協定第五部分的規定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建設技術管理法”,對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海域的能力建設和技術轉讓進行立法規制。其次,我國要組建由國家主導的機構,與海洋強國、私營部門、民間社會、作為傳統知識持有者的當地人民和社區等所有利益攸關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就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的能力建設與海洋技術轉讓進行全面的合作交流。
〔本文系課題“BBNJ協定執行后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CODF-AOC2023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