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廬氏
在博物館看到許多鼎,鐵鑄銅澆,圓的方的,琳瑯滿目。
忽有所感。
鼎而三足,自古已然。在古代,樽是飲器,食器用鼎,乃因放置穩當且方便添薪加熱,后又表征富貴,所謂鐘鳴鼎食;飲器外,它也是禮器,安放宗廟用于祭祀。如是,鼎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至被視為國之重器,成為政權的象征,則更取鼎安穩的勢態,所謂問鼎、定鼎是也。
可見,在古代,以鼎象征,求的是穩定。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也是這種長期穩定孕育出的絢爛之花。
確實,三點成一面,三足之穩,可說是一種不擇地之穩,不管地面的凹凸、平斜,都能穩穩立足。
三足之為用,除了鼎,生產生活中亦非常多見:農家稻谷揚塵、衣被晾曬,都會搭起三腳架;現代許多工具,像測量、攝影用的也都是三腳架。盡管三足之穩是一種不擇地之穩;但是如果三足不均衡設置,即三足所構成的重心偏“安”一隅,那么此三足就撐不穩一個平面、頂不住一個物體,列鼎而食免不了狼藉一地,欲問鼎、定鼎更是難乎其難。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鼎之三足,都是等弧而設,三足所構成的必是一個正三角形。這也就是說,三足之間,不能某兩足靠得近,或者,將另一足視之若無;如是,三足所支配的力才能達到均衡。所謂鼎足之勢,即此之謂,安穩的關鍵在于力的均衡。
三國時期,魏蜀吳皆能霸主一方,就是因為很長一段時期內三國的力量,包括經濟、軍事實力以及智謀之力,不說勢均力敵,也庶幾伯仲之間。后來,某方終于衰弱下去,力量天平便發生傾斜。比如,蜀國劉備兵敗夷陵,“病死白帝城”后,劉阿斗終究“扶不起”,及至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國便很快覆亡。
可見,欲穩,力不能畸輕畸重。
除卻鼎三足,更多的則是四腳物件。我們居家,舉凡桌椅床榻、櫥柜臺幾,皆為四腳?,F實生產生活中,四腳之物事實上比之三足之器更多。
便又有所思。
三足已穩,何必多此一腳?非多也,乃穩中求定,這是因為足數越多越安穩。生活常識也告訴我們,坐三足凳,假若偏居一端,如民間俗語所說的“屁股坐歪”,便很容易側翻,而坐四腳椅則穩穩當當。
可見,之所以寧可在已穩的三足外再增加一只腳,便是為了更加的安穩;這樣,坐也罷、睡也罷,也就更加踏實。
然而,想必大家也知道,如果四腳不齊,或者地面不平;那么,四腳椅反而更加不穩。所以,四腳之穩定,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齊和平。

四腳要一樣長短,不能此長彼短;否則,四方就很難齊心。不齊心,何求穩?同時,地面也必須平,唯地平,椅方能穩;所謂平穩,有平才有穩,求穩必先求平。
鼎、椅如此,社會其實也復如是。
要穩定,便需要維護各方均衡,或者說惠及各方。我們倡導發展成果惠及各個族群,就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不僅如此,還需隨時調整,及時解決地之不平、腳之不齊,即需要給弱勢的補一點,給居于強勢位置的削一點。老子說,“損有余而補不足”,照顧好弱勢群體,這是天道,自古皆然?!抖Y記》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此之映照。誠然,社會的長穩久定,端乎足穩腳定矣。
這也許就是三足鼎和四腳椅給人們帶來的一點啟迪。
圖:王恒?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