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案犯打著“代加工干燥劑”的幌子詐騙錢財 (圖文無關)
季聰等人成立4家公司,在網絡平臺發布“做代加工業務可賺加工費”的虛假信息,幾個月內騙取全國各地1800 余名被害人共計801.56萬余元。
季聰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高中文化。他一度是4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賺得盆滿缽滿。
在不明就里的人眼里,季聰是個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高人”,也是個讓人羨慕的“創業大神”。然而,季聰的人生經歷中有過不良記錄——剛踏入社會時干過雞鳴狗盜、坑蒙拐騙的勾當,在2012年到2016年間,曾三次被法院以犯盜竊罪和詐騙罪判刑。
那么,“三進宮”后的季聰是如何“逆襲”的呢?“我30歲就成為4家公司的負責人,這聽上去很厲害。但是,我不是靠正規的業務賺錢。我和朋友一起成立公司,之后通過不斷擴充人員,形成固定的詐騙團伙。我們主要是通過騙取客戶的保證金、押金等來賺錢?!奔韭斣谕徶校瑢ψ约旱淖镄泄┱J不諱。原來,他的所謂“成功創業”,光鮮背后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和見不得人的勾當,即以企業經營的名義,給自己非法斂財的劣跡披上外衣。
案件卷宗揭開了季聰以企業經營為名實施詐騙的內幕。2021年2月至4月間,季聰伙同季華軍等人,在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領智工業園、長沙國際企業中心等地租賃辦公場地,以黃東、馬英杰、黃勤、黃永龍的名義先后注冊成立騰聰公司、微松公司、財庫漁具公司和諾瑪漁具公司。公司在運營過程中,在抖音等網絡平臺上向社會公開發布“提供干燥劑、漁具等代加工業務,可以賺取加工費”等信息。這幾家公司在與被害人簽訂加工合同并要求被害人交納定金、設備押金后,讓所謂“質檢人員”隨意編造理由,認定被害人加工的產品“不合格”,反復退回要求重做。
這一系列操作導致被害人在合同期內無法完成加工訂單,從而“違約”。季聰的公司則將被害人前期交納的所有費用“沒收”。
季聰的公司在網上發布“干燥劑及漁具代加工”廣告,并特意在廣告上留有“客戶資料填寫欄”,主要是為了讓有意向做業務的客戶把聯系方式留在上面??蛻粢坏┝粝铝寺撓捣绞?,公司的網管人員就可以從后臺拿到記錄。季聰要求網管人員把這些信息打印出來,或者通過微信發送給公司的客服人員。隨后,客服人員一對一地聯系客戶,通過虛假宣傳加工業務、邀請到公司實地考察等方式誘騙客戶合作。
季聰的公司專門為客服人員制訂了一套話術,客服人員都按照話術的內容與客戶交流,且都使用假名,目的是防止客戶追究責任。因為有話術,所以季聰不對客服人員進行培訓,而是讓他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就相互交流,經討論后形成一致意見。
對于前來考察的客戶,公司安排業務經理接待,并有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如何進行加工。對于不來現場考察的客戶,客服人員會竭盡游說之能事,反復運用季聰制訂的話術進行宣傳營銷。
以干燥劑為例。客服人員在跟客戶交流時,稱公司是做手工加工的,只要把干燥劑裝到袋子里封口即可;客戶每天花8—10小時就能完成2000多袋,且無須到公司上班,在家里就可以做;所做的產品經公司確認合格后,公司會以每袋1角錢的價格予以回收。
“實際上干燥劑的市場價每袋只要幾分錢。我們承諾高價回收,是為了讓客戶認為和我們公司合作是有錢賺的?!奔韭斣诎赴l后供述。
如果客戶同意做業務,客服人員就會告訴其需要交3980元設備押金,用于購買機器,且須預交定金980元。為了調動客戶參與業務的積極性,客服人員還會對客戶表示,如果能在3個月內做出3萬袋合格產品,就可以退還3980元押金。
據季聰、張凱等人供述,這些都是營銷噱頭。干燥劑的制作時間較長,每名客戶每天的完成量不可能超過350袋。另外,為了確保客戶無法完成退還押金所需的業務量,公司會在質檢上做文章,即把客戶所做的大部分產品判定為“不合格”,并在快遞給客戶返工時故意拖延幾天發貨。這樣一來,沒有客戶能夠在3個月內做滿3萬袋“合格產品”,3980元的押金自然不能退還。
客戶同意支付押金后,客服人員就會把公司的收款碼發給客戶,讓客戶通過掃碼方式支付980元??蛻舾犊顜滋旌?,就會收到公司發出的制作干燥劑的材料和一式兩份合同。客戶收到后在合同上簽字,并支付3000元押金尾款(預付定金980元折抵押金)給快遞員。由快遞員代收的尾款,會通過快遞公司的系統轉到季聰4家公司的賬上。
客服人員還會添加客戶的微信,給客戶發送關于加工干燥劑的圖片或視頻,以指導客戶進行操作。公司快遞給客戶的兩份合同,客戶簽字后會把其中一份寄回公司,另一份留存。季聰的公司在合同上留下了技術人員的電話,所以客戶在看了圖片和視頻后還不會做業務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打電話聯系技術人員,尋求技術指導。
按照正常流程,客戶做完產品后會郵寄給公司。公司的質檢人員會對客戶的產品進行質檢,并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與客戶溝通,告訴其哪些產品是不合格的。? “其實產品是否合格都由我們來定,根本沒有標準。”涉案人張凱證實。按照公司的規定,客戶第一批產品的合格率須控制在10%—30%,第二批產品的合格率須控制在50%以下。
事實上,所謂“做產品”就是幌子,季聰4家公司的唯一目標就是騙取客戶支付的押金。據張凱供述,4家公司均沒有銷售干燥劑的渠道,不管客戶做的產品合不合格,最終都被扔在公司所在園區的垃圾場。
客戶發現被騙后,一般都會先與客服人員交涉。遇到這種情況,公司會按照客戶的“情緒激動程度”區別對待——好說話的,能不退款就不退款;鬧得不兇的少退點款;鬧得兇的就多退款。
截至案發,4家公司在幾個月時間里共詐騙全國各地被害人1800余名,共計騙得人民幣801.56萬余元,其中騰聰公司、微松公司、財庫漁具公司、諾瑪漁具公司分別騙取218.69萬余元、320.19萬余元、152.96萬余元 和109.72萬余元。
案發后,季聰、陳志聰、張凱等17名被告人(其他涉案人員另案處理)均于2021年6月底被拘留,同年7月5日至16日被逮捕或取保候審。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檢察院指控17名被告人犯詐騙罪,對其提起公訴。武進區人民法院于2021年10月8日立案, 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 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法院于2021年11月12日裁定中止審理,后于2022年7月4日裁定恢復審理,并于2022年7月5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
法院經審理認為:季聰等17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電信網絡技術,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且系共同犯罪,屬犯罪集團。其中,被告人張芳芳屬詐騙數額巨大,其余16名被告人均屬詐騙數額特別巨大。
2022年7月5日,武進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季聰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張凱、陳志聰等16名被告人犯詐騙罪,分別判處10年6個月至2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20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罰金;17名被告人被責令在各自參與的詐騙數額范圍內退賠被害人經濟損失。
一審宣判后,被告人季聰不服,提起上訴。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于2022年8月15日作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 維持原判。
(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