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紅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特別提到“飛虎隊”的故事。他指出:“中美關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澆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我們兩國共同為和平和正義而戰……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飛虎隊……美國人民也沒有忘記殊死營救美國軍人的中國人民?!笔堑?,“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飛虎隊”,就在總書記作上述講話后不久,中國國家圖書館首度公開了“中國記憶”飛虎隊口述史料。相關報道表明,2016年,國圖“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楊秋濛館員采訪了多位飛虎隊老兵及其家屬,留下一批珍貴的影像與口述史料。筆者注意到,楊館員采訪的對象中有兩位華人,即多次飛越“駝峰航線”的湖南籍老兵陳科志和陳納德將軍的譯電員溫州籍人士馬大任,這說明人們把當年與援華美軍并肩戰斗的中國人也看作了飛虎隊的成員,而且同樣沒有忘記他們。溫州籍譯電員馬大任的出現,讓身為溫州高校翻譯老教師且參編過《抗戰時期重慶翻譯研究》的筆者頗為興奮,進而查找文獻,以搜求更多飛虎隊翻譯官及其有關故事。
一
馬大任,1920年出生于溫州永嘉縣,父親是溫州中學教員。馬大任在上海就讀高中,高一結束后需接受三個月的軍事訓練。據馬先生講,軍訓還沒結束,日本就打了過來。讀到高二,他腦子里總想著抗日,他父親對他說:“如果繼續在租界念書,你就得做順民,不能夠抗日;要是不愿意在上海住,不愿意住在日本人威脅之下的租界,你就去當難民。”對于父親所謂要么做順民要么當難民,馬大任給出了自己的選擇,他說:“我順民也不當,難民也不當,我當兵去。”馬大任幾經周折到了重慶,后來考上中央大學外文系,繼而響應號召參軍,受訓三個月后被分配到陳納德辦公室做譯電員,負責把密碼電報譯成明碼。
如果說馬大任是心甘情愿去當兵的,西南大學外文系學生許淵沖在是否要當兵的問題上則有過“思想斗爭”,他曾自我剖析道:“因為高中一年級在西山受過集中軍事訓練,對軍隊生活深惡痛絕,也有‘好男不當兵’的思想;但一想到在西山受訓的同班同學陶友槐、黃文亮都已經參加了空軍并且為國捐軀,他們的精神可以說是進入了天地境界,而我卻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間徘徊不前,怎么對得起已經壯烈犧牲了的汪國鎮老師和當年的同窗呢?于是我同吳瓊、萬兆鳳、羅宗明等三十幾個同學都報了名?!?/p>
二
陳納德將軍身邊有好幾位翻譯,而要進入這個翻譯團隊并不容易。黎成德,1925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父親當年在成都一位英國傳教士家里做傭人,這讓童年時期的黎成德有機會跟傳教士子女做玩伴兒,他因此習得一些英語口語并在心中埋下了今后要學習英語的種子,1940年,黎成德如愿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在昆明讀書期間,黎成德十分崇拜陳納德將軍,機緣巧合,他居然有機會報考陳將軍的翻譯官,而且一考即中,面試官舒伯炎高興地告訴他:“小小年紀,英語口語卻說得這么好,你理所當然是最佳的翻譯人選?!倍诟惣{德將軍簡短交談之后,將軍也表示:“我非常喜歡你的率直,更欣賞你的愛國精神。如果我不選你作翻譯,那一定是我的眼光有問題?!本瓦@樣,1941年秋,黎成德成功入圍飛虎隊翻譯官團隊并成為陳納德將軍的貼身翻譯之一。
英語口語好是黎成德得以進入飛虎隊翻譯官團隊的優勢之一,這一點在黃庭耀的身上也得以驗證。黃庭耀,192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縣(今余姚市),幼年時隨經商的父親遷往上海,童年在上海租界度過,因此打下較好的英語口語基礎,后來考取上海金華??茖W校(今同濟大學)金融專業。1937年,淞滬戰役打響之后,黃庭耀去到重慶并應征入伍,隨后被派往昆明。因為英語口語能力出眾,加之還會俄、法、日、德等其他外語,黃庭耀也被遴選為陳納德將軍的貼身翻譯之一。
三
上文頻頻提到飛虎隊,它其實是個俗稱,正式名稱叫中國空軍美國志愿航空隊,英語名為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作AVG。嚴格來說,飛虎隊僅指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間,完全由志愿來華參戰的美國飛行員組成、在中國空軍編制下對日作戰的一支航空部隊。出于對飛虎隊將軍陳納德的敬佩和熱愛,加之對部隊番號沿革等缺乏了解,不少人習慣將抗戰期間陳納德指揮過的部隊乃至二戰期間所有駐華美國航空兵部隊一律稱為飛虎隊。不僅如此,曾經為飛虎隊工作過的中國人也常被當作飛虎隊成員,其實,這樣的說法也并非沒有道理。黎成德被遴選為陳納德將軍的貼身翻譯之一,據他回憶,自己剛進入中國空軍美國志愿航空隊的當天晚上,志愿隊在給他和其他幾位剛招來的翻譯官換裝時,陳納德將軍手捧一套軍裝特地向他走過去,他指著服裝上的三個英文字母對黎成德說道:“小伙子,你穿上這套軍裝后,就是‘AVG’的一員了。你年紀最輕,英語最好,前途無量,我為擁有你這樣的部下而驕傲?!标悓④姴粌H把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譯員當作飛虎隊隊員而且鼓勵有加,足見其人格魅力。舒伯炎和陳納德都說黎成德的英語好,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剛才提到的“AVG”三個字母,在黎成德的手上就被演繹成了Always Victory Group(常勝之軍),而這一解讀也頗討陳納德將軍的喜歡。
四
許淵沖,192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38年考入西南聯大外文系,大四時應征入伍,在譯訓班學習兩個月之后分配到機要秘書室從事翻譯工作。許先生曾有如下回憶:訓練班開過招待會歡迎陳納德上校,在會上,訓練班主任黃仁霖致歡迎詞,由來自中央大學的顧世淦學員譯成英語。當黃主任講到“三民主義”時,顧世淦一時不知如何英譯才好,黃于是將其直譯為“民族、民權、民生”,陳將軍似乎沒能聽懂。見此情景,許淵沖借用林肯《葛底斯堡演講》中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來解釋,陳將軍聽后恍然大悟。對于上述表現,許淵沖稱“這是我第一次在翻譯工作中嶄露頭角”。
在部隊服役的大約一年時間里,許淵沖在翻譯上屢有上佳表現。有一次,他把“以守為攻”譯作“to attack so as to defend”,得到領導好評,這讓他“對翻譯更有興趣了”。又一次,陳納德將軍寫了一份美國志愿航空隊第一大隊的戰報,秘書林文奎要許淵沖當天譯成中文,以便第二天送去重慶并呈報蔣介石和宋美齡。許淵沖得令后連夜趕譯出來,得到林秘書的夸贊,說他譯得很好,還特地補放他一天假,并派汽車送他和其他譯員到云南石林游玩一天。
五
抗戰期間,應征入伍的學員在經過譯訓班短期培訓后被分配到不同的單位,包括航空委員會、戰地服務團、緬印戰區及干部訓練團等,主要承擔翻譯和聯絡任務。在實際工作層面,隨軍翻譯官的任務主要有三類:辦公室工作、訓練工作和戰地工作。
在談及某次翻譯任務時,林光民回憶說:“由于要求當晚收到情報后即譯出,并立即親送14航空隊司令部,因而責任重大。規定我們三人輪流值班,每人負責一周。有時電話記錄情報內容較長,等到譯出、送去,回來已是午夜十一二點了。”在湯毅強看來,“隨軍戰斗的翻譯官責任特別重大”。坊間即流傳這么一則故事:我軍在密支那有一個團遭遇“圍困”(surrounded),亟待支援,據說翻譯官將其譯成了“投降”(surrendered),結果可想而知,相關翻譯官也受到處分。另有一次,有部隊申請空投補給手榴彈(Hand Grenade),據說也因翻譯不確而投去幾十箱槍榴彈(Rifle Grenade)。曾有這樣一篇題為“張發奎司令部突遭美機轟炸,上萬軍民傷亡,只因譯電員譯錯一個字”的報道,從正文看,原來是譯電員把“六甲”譯成了“六寨”,進而導致相關誤炸和傷亡。假如此報道為真,無論翻譯官在哪個部門工作,其責任都不可謂不大。
六
從1941年到1945年,先后有四千多名在校大學生應征盟軍翻譯官,經過兩三個月的短期培訓后即開始繁重艱苦的翻譯工作。外事局局長何浩若曾表示:“譯員之重要,實為東亞解放戰爭中盟軍之耳目喉舌,盟軍缺少譯員,幾無法行動。”對于譯員或翻譯官,美國新聞特派員納壯伯也曾慨嘆:“他什么事情都管,什么地方都得去,為人們排難解紛,要仗著他們的機靈與矯健,克服兩國人員往來中的一切困難,盟國的軍官們都感覺到要是沒有翻譯官,事情是多么難辦?!痹谝欢ㄒ饬x上來講,翻譯官顯然也是戰士,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戰士。
王式中,西南聯大1944屆物理專業學生,1943年底應征入伍,受訓后被分配到航空委員會英文翻譯室工作。由于工作需要,1944年初,他被派往陸空聯絡隊擔任翻譯,滿懷熱情投身到抗日第一線,這在他看來,已然是“對日直接進行戰斗了”。1945年春,王式中又被調到昆明空軍第5路司令部編譯室工作,主要任務是翻譯司令部所獲情報,然后將譯文送交美第14航空隊,以供安排空勤任務。根據他們所翻譯的信息,第14航空隊派出的飛機炸沉停泊在武漢江面的日寇商船和兵艦。對于這一翻譯經歷,王式中有感而發:“對照來往情報和戰果報告,常常感到親身參與了戰斗?!?/p>
七
上文提到不少西南聯大學生,他們在該次應征從軍中之所以有如此表現,跟學校領導與教師等的建設性工作密不可分。比如,1943年11月9日上午和下午,西南聯大校長、常委梅貽琦先生分別在新校舍和工學院為征調譯員事兩次召集學生講話。11月12日,學校教授會更做出決定:四年級各系男生一律征調為譯員。對于從軍的學生,聯大也從未忘記他們。該校學生翻譯官黃維,在跟隨部隊撤離時不幸落水犧牲。兩個月后,學校外文系特地為他發訃告及追悼會啟事。追悼會在譯員訓練班舉行,吳宓教授致辭,他并為黃維撰寫一挽聯,聯云:“大勇見真仁,歷劫兩間存正氣。親賢兼愛眾,同堂三載醉春風?!碑斈晡髂下摯蟮男oL、師生的愛國情懷以及師生間的情誼,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讓人為之感動。
筆者發現,對于讀書期間的從軍經歷,相關當事人都非??粗?,也很珍視。以上文提到的許淵沖為例,或許正是當初在飛虎隊的閱歷與歷練,這才成就了他后來的翻譯人生;或許也正是因為此,這才讓他每每擱不下那段翻譯閱歷,僅就圖書而言,相關分享至少見諸《追憶逝水年華:從西南聯大到巴黎大學》(1996)、《詩書人生》(2003)、《山陰道上:許淵沖散文隨筆選集》(2005)、《許淵沖百歲自述》(2021)等。譯者壽,許先生于2021年6月離開人世,享年一百歲。飛虎隊當年的學生翻譯官與許淵沖的年齡相差不多,換句話說,那些曾在飛虎隊工作的如許翻譯官大抵都已作古。有的人走了,可他們還活著。撰寫上述紀念類小文,或也不失為延續他們生命的一種方式。